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记忆拾贝

中山舰修复保护亲历记(下)

发布日期: 2018-03-27 来源:

蔡华初

不畏艰难  巧解修复难题

  1999年的冬天,恰逢十年不遇的严寒,施工现场就位于寒风刺骨的大江边,北风无情地肆虐毫无遮掩的工地,人们哪怕只在那里呆一会,全身也会被冻僵。我们文物组的同志虽然也一直工作在施工现场,但因为是流动作业,还能不时找个地方避避风或取取暖。尽管如此,我们从未冻过的手脚及脸庞也都生了冻疮,但工人们一直坚守在各自的岗位,特别是那些电焊工,在北风头上一蹲就是几个小时,铁打铜铸般,体现了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
  然而,2001年的夏天却又异常炎热。这对在甲板上作业和在舱室里面除锈、油漆、电焊、铆钉等工种来说,也是一种严峻的考验。舰面的铁甲板在烈日炙烤下,温度常在45度以上,而舱内既不通风又不透气,加之施工炉火和电焊的温度,更可使现场温度高达50多度。但为了保证按时完成修复工程,天气再热,工人们也从未停止过施工。冲沙除锈的工人,为了防止粉尘和四处飞溅的沙石对身体的伤害,不但要将身体的各个部位捂得严严实实,还要穿上雨衣、雨裤,戴上面罩,防止沙石的打击。可想而知,那是如何的炎热难当。而手工除锈的工人同样也不轻松,他(她)们整天与弥漫在空中的黑黄色的“锈尘”近距离接触,每天工作下来,汗水和“锈尘”形成的污泥使脸上一片污黑,看着令人感动。
  在不通风、不透气而又狭小的舱室中工作,电焊工们每隔半个小时就要爬出舱来透透气,以防气体中毒或中暑;铆钉工整天与熊熊的炉火相伴,个个被烤得全身通红,汗都快流干了,唯一的办法就是不断喝水或往身上浇水;油漆工在这种恶劣的天气下最大的挑战则不是高温,而是随时都会发生的意外,即在高温下,这种特制油漆的气体若达到一定浓度就会白燃,而底舱仅有盘口大的“舷窗”用来排气。为了防止气体中毒,工人们采取“歇人”不“歇工”的办法,每隔半个小时轮换一次,但也只能憋足一口气冲下去干一阵子,马上又冲上来换换气,虽然如此,还是有一名人员不知是中暑还是中毒,终于晕倒了。当时尽管采取了各种防暑降温措施,但还是经常有人中暑,可想而知环境是何等恶劣,工作是多么艰难。
  在酷热难当的施工现场,随时可见身着厚厚工作服被汗水湿透的施工人员背影,到处都有挥汗如雨和热得面红耳赤的脸庞和高温下坚持战斗的动人场面……
  说到施工条件与困难,在这里不得不提及的是:有许多工种和工艺是在极其困难条件下,完全靠工人们的惊人毅力和智慧完成的。例如,当年中山舰沉人江底时是左侧着地,故这一侧的甲板全部挤压变形,需要全部更换,而要使厚厚的钢板形成标准的舰体曲线,没有先进的设备怎么成?工人们就发扬蚂蚁啃骨头精神,抡起18磅重的大锤,硬是在炎热的天气里,将300多平米、1.5厘米厚的钢板一锤一锤地敲打成型。至今,我仍常想起工人们光着膀子大干,挥汗如雨的动人场面。
  在修复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恢复功能”和“保持文物原状”的矛盾,专家们充分发挥了各自的聪明才智。如为了使舰体结构经久耐用,有些残破厉害的构件必须拆除,而这又与“保持文物原貌”的原则相悖。于是,人们便创造性地采取一些两全其美的施工措施。例如,舰面的木质甲板腐蚀毁损严重,如不更换,日后对游人开放将不堪重负。于是,决定在不破坏风貌与结构前提下进行更换。再如舰首的甲板破损严重,考虑日后将承受参观人员的磨耗,必须拆掉重新复原,于是仅将右弦(驾驶舱旁有一个大弹洞)的甲板保持下来,这样,既保存了一部分当年日军的罪证,又兼顾了经久耐用的要求。
  对舰之右舷中部的一个3x4米的大弹洞,为了便于将来游人参观受教育,同样要求保持原状,但要保证将来不渗水到里面,我们采取外面的弹洞原封不动,在弹洞里面用钢板焊死的办法,解决了问题。又如舰体钢板的结构方法,原本是“铆焊接合”,但为了防止将来下水时进水和保持铆钉结构外观,修复中采取“真焊假铆”之法,从而解决了诸多矛盾与难题。
  在机械修理方面,原本灰头土脸、锈迹斑斑的一座座主机、副机、舵机、锚链机和各种电机等机械,经过机修工人师傅近大半年封闭式地苦战,对一座座机器进行拆卸、安装,对一件件机件精心清洗和维修,用他们的智慧与心血、用他们的辛劳和汗水,终于使这些沉睡江底半个多世纪的“铁疙瘩”,大都恢复了自白转,一个个变得油光铮亮。
  各班组工人在极简陋的条件和艰难的环境中,不叫苦、不退缩,克服了不可想象的各种困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应该说这是他们和中山舰英烈们的心灵相通,其优秀品质与美德与中山舰英烈一脉相承的结果,是英烈们不畏强暴、英勇不屈和舍身为国的大无畏精神感召和支撑着他们。他们从大局出发,克服重重困难,无怨无悔地做出极大的牺牲与奉献。他们与其说是在焊接和修复弹洞,不如说是在用他们的真挚情感和心血弥合民族历史的伤痕,是在心灵深处与中山舰英烈们对话。
  我曾不止一次看到,工人们每走过工地旁的中山舰纪念碑时,都要驻足瞻仰或凝视那25位英烈的名字。25个曾经鲜活的生命,25位热血男儿,平均年龄还不足25岁呀!世间有什么比生命更宝贵?想起他们怎能不让人痛惜?但为了国家与民族的存亡,为了今天的幸福,他们义无反顾,他们就是自己的亲人。
  每逢佳节,工人们都没忘祭奠英灵。2000年清明节,许多工人借下班的时间纷纷来到纪念碑前,烧香、烧纸、磕头;有的双手捧来刚刚从食堂打的热菜热饭,虔诚地供奉在英灵们的面前,其中,还有下岗工人们自己平时舍不得吃的水果、红烧肉等果品、菜肴……可见他们对中山舰及其烈士的怀念之情,亦可知他们在修复中山舰的过程中,为何能有那么吃苦耐劳的拼搏精神。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