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记忆拾贝

在大革命的洪流中——忆我的父亲徐向前

发布日期: 2022-02-23 来源:

徐小岩

  2021年的中秋节,正巧是父亲离开我们31 年的日子。我和彦彦在父亲的画像前,摆放了洁白的花朵。中秋节,人们又称为祭月节,晚上在皎洁的月光下,我们回忆着父亲的点点滴滴。

小荷才露尖尖角

  父亲出生在山西一个叫永安村的偏远山村。永安村是大村落,有几百户人家,这个有百年历史的古村至今还保留有戏台、祠堂等建筑。在村子里徐是大姓,占全村三分之二的人口。爷爷叫徐懋淮,读书很努力,不到20岁就考取了秀才,但是在濒临崩溃的晚清体制下科举道路是走不通了。当时家境已经不好,爷爷就以教书为生,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计,要到“口外”(内蒙古的和林格尔和凉城一带)去教书。家中的事主要由奶奶操持,奶奶善良、淳朴、勤劳和节俭的品质默默地影响着孩子们。家中有两个男孩,为了地里多打粮食,父亲兄弟俩清晨一大早要到永安村前的一条车马人行大道上拾粪,北方冬天的五更时分是最冷的,父亲拾粪回来手脚都冻僵了。奶奶很心疼,帮他脱鞋还用手捂住父亲冻得发紫的小手。尽管心疼,可是奶奶还是坚持让他每天清晨去拾粪,这样养成了父亲坚强、不怕困难的品质。爷爷还十分注意孩子学习教育,爷爷通过《百家姓》《千字文》等教父亲识字,而且要求父亲每天写“仿”,如果写得不认真要被打手心。父亲一手刚劲挺拔有些颜体风格的毛笔字,就是爷爷训练的童子功。当时,农民家庭不仅要种地还要会编制各种盛器、家具。艰苦的生活锻炼了父亲,他的手很巧,编制的篮子美观、耐用。在父亲已经成为红四方面军的总指挥后,家里还在用他编制的篮子,奶奶常常看着这个篮子,留下思念父亲的眼泪。自己动手亲力亲为的习惯伴随了父亲的一生,我们儿时的小板凳是父亲自己做的,我上小学时比较调皮,衣服的扣子经常一个星期(小学是寄宿制,周六回家)就掉光了,后来父亲亲手给我缝,缝的特别结实,扣子碎成半个了还在衣服上。我的母亲用的拐棍,也是父亲亲手改造的,这支拐棍一直伴随到母亲去世。

  父亲10岁的时候,入私塾读书,这时才有了学名——徐象谦。当时,社会变革还很少触及到山西偏远的山村,所幸的是在革命浪潮推动下,东冶镇办起了一个完全有别于私塾的新学堂——沱阳高等小学校,这所小学教授新的科学知识,课程有语文、算术、历史、地理、格致(物理)、修身,还有英文。父亲12岁时转入这所小学,这里教授的科学文化知识开阔了父亲的眼界,使他第一次知道了世界之大,父亲努力地吸收着新鲜的科学文化知识。进入沱阳小学的第二个寒假,爷爷从外地回来了。一天,爷爷要父亲作文,这是爷爷检查学习成绩常用的方法。在沱阳小学,父亲的语文成绩一直很好,所以蛮有信心地写了一篇作文,结果不中爷爷的意,因为爷爷习惯用八股文的规范来看文章,不合这种规范就不是好文章。爷爷皱着眉头对父亲说,“你这文章越来越差,看来不能再叫你到东冶上小学了,在那里学下去,作文成法都要忘光了。” 父亲再三请求,还是被爷爷送回去读私塾。父亲只好又回到死气沉沉的私塾学堂。

立下救国救民志

  一年后,由于家里的经济状况越来越坏,不满15岁的父亲就到河北阜平的一个书店做店员,以补贴家用,这个书店实际上还经营着各类杂货。书店中有许多书籍,除了《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等小说外,还有《史记》《汉书》《孙子》和《二十四史》等书籍。父亲十分高兴能读到这么多的书。店主认为晚上看书耗他的灯油,限制父亲晚上看书,父亲就抓紧一切空闲时间读书。父亲一直保持着阅读的习惯,他每到一地总要去逛逛书店,他的阅读面很广,从现代科技知识、文学作品、中医典籍到古典书籍都买了很多,父亲有个习惯,在书的背页要注上买的时间和地点。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就是从父亲买的一些介绍自然科学的小册子上开始的。在家藏的几千册书中,有百多本是父亲经常看的,里面夹了许多父亲制作的书签,红蓝铅笔的圈圈点点。像《屈原赋》《楚辞》这类深奥的古文书籍,父亲也都读得津津有味,还做了不少标注。父亲当店员这段时间通过刻苦读书学习,增长了知识,也萌生了要忠贞报国、行侠仗义、为民除害的价值观。

  父亲18岁的时候,从他哥哥那里获知太原师范学院招生而且是官费。他就离开了店铺,来到太原并顺利考取了国民师范学校。这所学校是阎锡山创办的,基本上是西式教育。所设课程有:军事、语文、数学、历史、地理、心理学、教育学、音乐、体育、美术。师范学院很强调教育学,注重儿童心理学。在这里父亲较完整地接受了现代科学教育。阎锡山创办这所学校,其目的是巩固他在山西的统治基础,所以学校具有准军事性,通过学习和训练父亲具备了基本的军事知识。在太原学习期间五四运动爆发了,五四运动高举“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两面大旗,革命浪潮席卷全国,激动着每个爱国青年的心。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守旧的思想,开阔了父亲的眼界。但是像《新青年》那样宣传马列主义思想的刊物在太原还是很难看见,父亲还记得当时列宁的译音还是“里宁”。在五四运动革命精神的影响下,父亲更加强烈地树立了改造不合理社会,强国救民,使中华民族自立于民族之林的愿望。

  两年学习生活结束后,父亲成为一名小学教员,在教学中经常向孩子们讲述一些当今世界发生的大事件,例如鸦片战争、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以及南京条约、巴黎和会等等。向孩子们灌输,改造不合理的社会,富民强国的道理。守旧的校长知道父亲讲这些内容,就出面干涉,父亲据理力争,校长讲不出道理。但是没有多久,父亲就被辞退了。这次被辞退使父亲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守旧势力的顽固,也更增强了父亲改革不合理社会的愿望。

在大革命的浪潮里

  被学校辞退,23岁的父亲又一次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他抱着救国救民的理想,但是面对的却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局面,和许多同时代的爱国知识青年一样感到迷茫彷徨。这时,从他哥哥那里得到了黄埔军校招生的消息,在哥哥的朋友推荐下,父亲与几个志同道合的同乡赶往上海黄埔招生点,参加考试。父亲他们来到上海后,就住在一个美术学院学习的同乡家里,这个同乡为父亲他们报考黄埔提供了不少帮助,当时的情况是出门靠老乡呀! 1924年3月中旬,在上海环龙路1号进行初试,出题比较容易,山西来上海参加考试的十几个青年都被录取了,招生委员会还给大家发了10多块钱,作为去广州复试的路费。当时,上海黄埔军校招生点是由毛泽东同志主持,因此在一些文学小说和电视剧剧本中,都描述了父亲和毛主席见面甚至对话的情节。当时,父亲和他的同伴们并不清楚主持招生委员会的是毛泽东同志,也没有见着面。这是父亲在革命历程中与毛主席第一次有了交集。

  父亲和参加复试的同乡们乘轮船从上海前往广州,这是他第一次看见辽阔的大海。到广州后马上感受到浓浓的革命气氛,他一边准备复试,一边积极了解有关革命的消息和学习革命的理论。关于黄埔军校的复试,父亲有一段有趣的记忆。复试是在广东高等师范学校进行的,政治试题不难,加之事前从报纸上看了一些文章,记了些术语,考的结果不错。作文更是父亲拿手的,一气呵成。但是数学考试却遇到麻烦,山西来的十几个同乡都没有考好。复试下来不知道命运如何,有人说考不上就 “卖猪仔”,到国外去闯一闯。正当大家心神不定时,通知下来了,十几个山西考生全部被录取了。为此我曾询问过广东黄埔军校纪念馆馆长李岚老师,李岚在国民党党史馆曾看到了一份关于关于黄埔军校复试考生成绩的档案,是时任校长的蒋介石写给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的,该档案只准许阅览不能复印,李岚的印象山西考生的成绩还不算差。

  父亲踏上了四面环水的黄埔岛,开始了军校的生活。在黄埔军校的开学典礼上,孙中山先生要求黄埔同学们:“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救国救民的事业。”孙中山先生动人心弦的讲演和激荡在黄埔岛的革命气氛,使得年轻的父亲热血沸腾。黄埔军校一期最初录取了470人,父亲分在一队,开始了紧张的军校生活。父亲首先要面对的是紧张的学习和训练,黄埔军校的军事课主要是典范论和四大教程。其中有步兵操典、射击规范、野外勤务以及战术学、兵器学、筑城学、地形学,另外还有军事史、交通学、实地测图。训练从单兵动作开始,到排、连、营在行军宿营战斗中的联络和协同等。训练和一日生活非常严格紧张,天不亮就起床,穿衣服,打绑腿,紧急集合三分钟,出操回来赶紧跑厕所,吃饭限定十分钟,接着上课,课后又出操,晚上是自习。父亲回忆这段生活时讲,从小从农村出来吃过苦,在太原国民师范时有了准军事化生活的经验,所以不觉得有什么不习惯,就是到了南方吃大米(在家时主要吃五谷杂粮、荞麦面等食物),吃饭时间又只有10分钟,狼吞虎咽还总觉得吃不饱。

  黄埔军校初期,弥漫着革命气氛,各种思潮都很活跃。新三民主义、十月革命、共产主义思想的书都在书亭摆着,随时可以购买。《黄埔潮》和《黄埔月刊》是在军校中发行和影响最大的刊物,父亲很喜欢萧楚女同志的文章,他的文笔流畅、观点犀利、逻辑严密。蒋先云与父亲同在军校一队,而且在同一宿舍,所以父亲受蒋先云的影响很大。满怀革命理想的青年学员们经常在一块讨论苦难深重的中国所面临的问题以及中国革命的前途。在蒋先云的带动下,父亲和一队多数学员都加入了青年军人联合会,父亲在回忆蒋先云时亲切称之为自己的“良师益友”。我这里还保留着一张山西籍黄埔生与共产党员邓中夏、贺昌在广州六榕寺的合影。这十个山西籍黄埔学员是赵荣忠、郭增昌、王相国、孔昭林、李捷发、徐向前、任宏毅、朱耀武、白龙亭、薛蔚英。这是父亲在广东黄埔时期的唯一一张合影照片。

  当时孙中山先生是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新生的中国共产党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以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的方式同国民党合作,建立了联合战线。国共合作加快推进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使幼年的中国共产党迅速走上了更广阔的政治舞台。这些复杂而曲折的政治进程,年轻的父亲当时并不清楚。他怀着“一生一世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信念去学习、工作和战斗,但是还没有深刻认识到民主主义与共产主义的根本区别,在广州黄埔军校时期父亲没有加入共产党。中国人民选择共产主义道路是经过无数磨难和认真选择的。(在最近发行的一些影视作品中把父亲描述为黄埔早期的共产党员是不符合事实的。)

  黄埔军校学生不仅在学校中学习军事,更在战争中学习。1924年9月,父亲所在的黄埔军校一队,作为孙中山先生的卫队,到韶关担任警卫任务,父亲近距离接触到了孙中山和宋庆龄的革命活动。同年10月份,又参加了平定商团叛乱的战斗,黄埔学生首上战场,表现十分英勇,扬威广州城。毕业后,父亲在军校第三期入伍生第一营任副排长(在东征路上升为排长)参加了第一次东征。黄埔军校的学生都是热血青年,他们高唱校歌,“以血洒花,以校为家,卧薪尝胆,努力建设中华。”个个奋战,人人争先。经过两个月的浴血征战,打垮了陈炯明的主力,夺回了东江大部分地区。通过这次军事实践,父亲开始体会到,革命军人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战斗作风和劳苦大众对革命军的支持是革命战争的胜利之本。

  孙中山先生建立黄埔军校的目的,就是要建设一支革命军,结束军阀混战的局面,统一中国。为了统一中国,国民党也急需掌握更多的军事力量,所以在第一次东征后,将父亲等一批从北方来的黄埔毕业军官,分配到北方的国民军。父亲和几个山西同乡分配到河南安阳国民第二军第六混成旅。国民二军原是西北军,属冯玉祥系,冯玉祥倒戈反对北洋政府后,打起国民革命政府的青天白日旗,改成国民革命军。受过黄埔革命洗礼的父亲到国民二军后,大吃一惊。父亲看到的是:这支军队没有固定的军饷,靠各显“神通”捞外快;贪污、吃空饷、抢老百姓、糟蹋妇女的现象比比皆是,完全没有黄埔学生军的革命精神和纪律。加之旧军阀视军队为命根子,军权完全在他们几个亲信手中。在国民二军的一年中,父亲在困难的环境坚持黄埔军校的革命精神,每到一处热情地向工人农民和学生宣传革命的道理,支持他们的革命运动,为黄埔军校招收学生,仅在安阳一地,就动员了几十名青年学生,前往广州投考黄埔军校。在国民二军,父亲先后担任了教官、参谋和第二团团副。父亲对军阀部队的骄奢腐败以及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有了深刻的体会。对于什么是革命,什么是革命军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父亲决心要回到南方革命军中去。国民二军军长岳维峻志大才疏,指挥部队四处出击,部队内部派系林立、腐败不堪,父亲所在的第六混成旅,在灵丘一带被对手击溃,部队无人指挥,四处溃逃,父亲和几个同乡就离开这支部队,回到家乡五台。

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父亲在老家住了个把星期,想约几个同乡一同回到革命队伍中去,但他们都有些心灰意冷了,父亲就一个人去了北平。在北平,有人知道父亲是黄埔一期生,就介绍他到北方军阀部队中去任职,父亲厌恶军阀部队的腐败,所以他都一一谢绝了,当得知革命军已攻克武汉,他就马上前往武汉了。

  1926年10月底,父亲到了武汉,见到了北伐军中许多黄埔同学,经过这么多风雨,老同学见面格外亲热。当时武汉已是革命的中心,到处都有高呼着“打倒列强,除军阀”的游行和集会,就像黄埔初期的广州一样呀!经黄埔同学介绍,父亲到南湖学兵团当指导员,不久又被分配到一队任少校队长。武汉军校的组织者、教员和学生很多都是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国民党左派人士,政治总教官是恽代英同志,这所军校是在北伐战争胜利的高潮中成立的,革命性、战斗性和纪律性相当强,真正继承和发扬了黄埔军校的革命精神。上世纪20年代的中国,正是各种思潮和主义自由碰撞发出朵朵浪花的时期。父亲和他的黄埔同学或山西老乡经常聚会,讨论问题,由于父亲是少校队长薪水高些,多数时间由父亲买单。在这些聚会中大家谈理想,谈志向和对时局的看法,谈三民主义和共产主义,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区别,在高谈阔论中争得面红耳赤。父亲言语不多,但是仔细倾听和认真思索着。樊炳星、杨德奎、吴展、李楚白、贺昌,程子华等同志,都是聚会的积极分子,这些同志先后都成了共产主义战士。通过聚会、交谈和辩论,父亲对这些问题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为了系统了解共产主义,确定自己一生的奋斗道路,父亲买了整整一大箱子有关共产主义的书籍:列宁的《二月革命》《远方来信》《中国的民主主义和民粹主义》,布哈林的《共产主义ABC》,李季的《通俗资本主义论》《社会进化论》还有介绍苏联十月革命的许多书籍和小册子。父亲通过对军阀军队与黄埔革命军的对比,通过二十几年的社会实践,通过这个时期认真学习和思考共产主义理论,通过与共产党员的思想交流,坚定地选择了共产主义道路。

  1927年3月,经过樊炳星和杨得奎介绍,经上级批准,父亲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党章上写明了共产党员的奋斗目标、组织原则等等,特别是“共产党员要为共产主义事业流尽最后一滴血”这句话父亲铭记终生。正当国民党右派在磨刀霍霍准备扑灭在中华大地上蓬勃发展的工农运动,中国革命处于危急之时,父亲义无反顾加入中国共产党。李先念主席在悼念父亲的文章中这样写道:“‘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前夜,他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也符合他的性格特点。年轻的向前,与那些赶浪尖、出风头,把信仰当儿戏或工具的‘时髦’人物,截然不同。他对人生是严肃的,确定信仰决不随波逐流,而是执著地追求真理,深思熟虑,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一旦定下决心,就义无反顾,终生不渝。60多年来,他忠诚地履行自己的入党誓言。”

  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在上海大肆屠杀地府共产党员和工人群众,从此,内战代替了国共合作。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影响下,武汉的形势也十分危急,一些动摇分子,纷纷各找门路,有的消沉,有的逃跑了。父亲是一名新的共产党员,他坚定地站在革命一边,在叶挺等同志的指挥下,率部参加了对夏斗寅、杨森反动军队的战斗。这是父亲第一次以共产党员的身份领导部队,为挽救革命事业而奋斗。到了7月份 “宁汉合流”,大革命失败的局面已经无法挽回,为了保存革命骨干。党组织决定,把已经暴露共产党员身份的父亲,调出武汉军校到张发奎部队任职。父亲还记得,交通员给他一张纸条写的是“找毛泽东”,但是没有写毛泽东同志的任何联系方式,这样父亲再次与毛主席失之交臂了!父亲到张发奎部队任职不久,八一南昌起义爆发了,共产党打响了以武装的革命力量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张发奎的部队也开始“清党”了,父亲离开了张发奎的部队,由中央军委派往广州。到广州后,根据中共广东省委的安排,组织和训练工人赤卫队,准备广州起义。从此,父亲开始了长期的革命军事生涯,为建立和建设新中国奋斗终生!

  (作者:徐向前之子,曾任总参谋部通信部部长、南京军区副司令员,中将军衔;来源:《百年潮》2021年第11期)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