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记忆拾贝

干惊天动地事 做隐姓埋名人——怀念我国第一代航天人梁连波

发布日期: 2022-04-13 来源:

梁 伟

  2021年,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发射取得圆满成功,令国人倍感振奋!目前,“太空出差三人组”正在遨游星际、逐梦星辰大海!假如爷爷还在世,他该多高兴啊!

  我的爷爷梁连波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导弹专业技术人才,也是我国第一代航天人。他凭着熟练的业务技能,转战南北,参与完成了多项任务,为我国导弹事业作出很大贡献。

  我小学、初中阶段曾和爷爷一起生活,朴实、低调、慈爱是爷爷给我留下的最深印象,当时,我只知道他转业地方后在科协工作,对他近30年的火箭军生涯毫不知情,他也很少提及。第一次得知他参与新中国导弹研发,是在他追悼会上听省领导致悼词时。关于爷爷参与创建共和国最早的战略导弹部队的经历,是在他逝世21年后,翻阅他档案资料及当年第二炮兵(现火箭军)战友回忆录中才了解的。

投身导弹事业

  我的爷爷出生于黄河岸边的濮阳县,他是家中独子,一直品学兼优,高中时光荣入党。

  1956年,中央作出研制“两弹一星”的重大战略决策。1959年8月,梁连波高中毕业后被特招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技术学院(现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工程大学)学习,历时5年,于1964年9月以优异成绩毕业,成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导弹专业技术人才。毕业后,梁连波进入第二炮兵部队某团(现火箭军某导弹旅),该团是共和国最早的战略导弹部队之一。考虑到当时的国内外形势,没有使用战略导弹部队这个名称,而是由周恩来总理亲自命名为“第二炮兵”。

  1963年初,梁连波大学期间,在濮阳老家的母亲病危,连发了3份加急电报,但因部队保密和学习需要,他没有回家,最终没能见上母亲最后一面。

  导弹部队组建初期,全军只有5个导弹团,各大军区视如宝贝,保护有加,保守机密就成了从上到下很重视的课题。写信用某号信箱,对外用部队代号,不准用番号;特装铁路运输规格为国务院副总理的级别,路桥及涵洞设哨。列车进站,站长要迎接。停车要闭锁,路警要站岗。团领导设代号,导弹也设代号。山上拉钢丝网,劈山建设了上千平方米的导弹发射训练场,各连还建了大库房,沟里成了重要保密区,三步一岗五步一哨,沟里干部有随军家属的,每周才回家一次。

转战深山荒漠

  当年,不论在鲁中山区,还是在湘西贫瘠侗乡,都留下了梁连波和战友们艰苦施工、刻苦训练的汗水和足迹;不论是在大西北荒漠,还是在东北的长白山脉,都回荡着他们完成发射任务庆祝胜利的欢呼声。

  梁连波当年的战友说,他们所经历的艰苦、风险、孤寂、奉献和牺牲,是没有到过那些地方、没有那种切身体验的人所无法想象的。共和国的基石中,凝结着他们的智慧、汗水、鲜血甚至生命。

  1965年,梁连波所在部队接受了导弹点火任务,大家紧紧围绕“点火”这一要务,从实战出发,练指挥、练思想、练技能、练协同。他们从模拟训练状态进入临战状态,开展了操作无差错、预想故障并提出破解方案等活动,为执行任务奠定技能基础,并强化了连队之间、各岗位间的衔接、协同,圆满地完成了导弹的点火任务。

  1966年6月,梁连波和战友们到国防科工委试验基地执行“炮训五”任务,“炮训五”任务是对“东风-1”导弹存放时限进行试验。按上级预定,导弹起飞4秒转弯即完成任务。时值“文革”,梁连波和战友们排除干扰,集中精力,围绕发射任务展开了各项准备工作,顺利完成预定任务。

  1967年8月中旬,梁连波和战友们在酒泉发射场执行“东风-1”的发射。他们以实战姿态,分乘两个专列向酒泉进发。经过短暂而紧张的操练,终于到了发射时刻,水平、垂直测试、加注等一切顺利。据梁连波的战友回忆,当时就听到轰的一声巨响,看到一堆火焰喷发,导弹拖着一束橙色尾巴直冲云霄而去,进入程序飞行不久,就从视线中消失了。现场一片欢腾,梁连波和战友们格外兴奋。

  其间,梁连波所在导弹团离开齐鲁大地,移驻西南某地。

主持完成东风-4导弹试验发射任务

  “东风-4”是我国第一代远程地地弹道导弹,它于1977年11月22日第一次成功发射,梁连波是执行此次发射的主要负责人。

  1977年秋,梁连波所在部队接到导弹实验发射任务的指令。作为执行此次发射任务的负责人,梁连波在动员大会上说:“执行这次发射任务,是我团建团以来第一次,上级首长把这项任务交给我们,是对我们的信任,不要辜负领导对我们的期望。”他特别强调,“我们这次执行的是导弹试验发射任务,为确保发射任务安全顺利进行,要严格做好保密工作,做到上不告知父母,下不告知妻子儿女!”

  部队经过一段时间认真的人员、装备、后勤物资的准备,于9月中旬开始向基地进发。经过几天几夜的铁路行军,部队专列安全顺利抵达基地转运站。当时已普降大雪,部队驻扎在早已搭建好的简易板房,连队边安顿、边开始了进场后的各项训练准备工作。

  转运现场,导弹已吊装准备,战友们列队待命。梁连波再次作简明动员,他讲:“安全顺利将导弹吊装、转运到发射基地,是完成此次试验发射任务的第一仗,大家一定要精心组织,精心指挥,精心操作,确保导弹万无一失。”并大声问部队“大家有没有信心?”在场的官兵宏亮地回答“有!”梁连波和战友们没有辜负期望,从指挥员到操作手都表现得非常沉着冷静,口令下达准确,操作动作规范正确,相互配合一致,非常干净,利索地完成了导弹的吊装工作,并于当夜将导弹安全顺利地转运到试验发射基地的技术阵地。

  1977年11月22日17时左右,随着“发射”的口令,导弹“点火”成功,瞬间这枚大型号的导弹像一条拖着长长火舌的巨龙拔地而起,呼啸着奔向天宇……这时部队的欢呼声响彻云霄,大家互相拥抱,相互祝贺,梁连波和战友们都激动地流下了胜利的泪水。最后远方传来消息,导弹准确击中目标。此次发射任务的成功,标志着当时解放军二炮部队作战能力实现了由近程到中程的突破。

  梁连波和战友们始终秉持完美主义,事事争第一,件件求完美,永不止步,只求更好,因而创造了许多个第一!同时成立的三个导弹团,该团第一个建成操作场、第一个进行点火训练、第一个实施某型号导弹实弹发射、第一个换装新型号导弹、第一个实施新型号导弹实弹发射和第一个进行了在核爆条件下人员生存、装备状况的试验等等。

转业地方默默奉献

  因工作条件十分艰苦,使梁连波患上了严重的肝病。1985年2月,梁连波转业到家乡工作。自古忠孝难两全,此时我的曾祖父母都已不在了。

  万事开头难!当时濮阳市成立仅一年多,转业任濮阳市科协机关党支部副书记、学会工作部部长(正县级)后,梁连波不计名利,不讲条件,发扬光荣传统,抱病坚持工作。他和同事们一道圆满完成了濮阳市学会工作组织建设、学术交流、学术研讨、优秀学术论文评选、科普流动市场、技术扶贫、技术咨询,以及机关党建、工会的组建等项工作任务。特别是积极组织全市科技人员针对濮阳市工业、农业发展实际,开展了多次大型学术交流活动,为濮阳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服务,受到了濮阳市领导的表扬和同事们的交口称赞。

  中小学时期,我曾和爷爷共同生活了8年时间。在我的眼中,他颇为关心国家大事,读书看报、坚持收看《新闻联播》。当时的我,还不太清楚科协是做什么的,更对他参与我国战略导弹部队初创的经历一无所知,也未曾听他提及过。我那时只知道:爷爷曾是一名军人,所以他给自己两个小儿子取名“梁军”“梁兴”;奶奶作为随军家属数十年,跟着爷爷转战南北,因条件艰苦,她学会了给孩子做衣服、剪头发等很多技能,抚养子女并承担了全部家务,在部队时能跟爷爷见面的机会屈指可数。

  2000年2月14日13时6分,梁连波因患肝病医治无效,在安阳逝世,享年64岁。追悼会上,看着覆盖在爷爷身上的党旗,听着时任河南省科协负责人所致的悼词,我不愿相信爷爷已经离开了我。追悼会上,我才得知爷爷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导弹专业技术人才,也是我国第一代航天人。

  尽管爷爷离开我们已经22年了,但音容笑貌犹存。他的骨灰被安放在安阳市烈士陵园,我们永远怀念他!

  (来源:人民政协报)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