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介甫
董必武是中国共产党建党元老之一。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董老在国民党统治区从事统一战线和隐蔽战线的领导工作近10年。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在《寿董必武六十》赠诗的《跋》中称赞董必武“论事论人,平而不苛,深入而能客观”。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恰逢董必武诞辰130周年,笔者怀着崇敬的心情,整理他在做统一战线工作中的点滴故事奉献读者。
“首要任务是尽快动员一切爱国力量实行全民抗战”
卢沟桥事变之后,日寇疯狂向华北进犯,强盗铁蹄践踏着神圣的国土,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此时,著名的老同盟会员,国民党左派、爱国民主人士朱蕴山正在北平协和医院的医榻上就医。值此国难当头,哪个愿做亡国奴?朱蕴山不顾术后伤口的疼痛,毅然来到沸腾的南京。他要找中共领导人、当年在孙中山领导下的同盟会一起共事的老朋友董必武,向他寻求抗战救国的韬略,然后同到家乡安徽六安,投身于伟大的民族救亡运动。
在南京市傅厚岗66号(现青云巷41号)八路军驻京办事处一楼的会客室里,朱蕴山见到了董必武。董必武对朱蕴山的举动十分赞赏,又冷静地分析了不利因素:“目前时局紧张,对我们十分不利,大敌当前,国共两党再度合作,眼前的首要任务是尽快动员一切爱国力量,实行全民抗战,挽救我们伟大的民族……”
1938年2月,朱蕴山在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兼安徽省主席李宗仁的陪同下同到六安,成立了安徽省民众总动员委员会,团结了一大批爱国的地方进步力量。在那艰苦的岁月里,朱蕴山为抗日奔走呼号,颠沛流离,家境窘迫,生活清苦,还需随时提防反动派的明枪暗箭,时刻都有流血牺牲的危险。但这位坚强的爱国志士却从不为高官厚禄所惑,长期与中共亲密合作、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几十年如一日,其高风亮节,令人钦佩。
“你为党做的工作是许多党员都做不到的”
1937年秋天,董必武在湖北开展统一战线工作。一天,在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的小楼上,警卫将一张名片递到董必武手里,名片上写着:“美国康乃尔大学农学博士、军事委员会农产调整委员会专员杨显东。”
此刻,西装革履的杨显东正等在楼下客厅里。不一会儿,一位留着八字胡须,文质彬彬、和蔼可亲的长者出现在他的面前。
杨显东迎上前去:“董先生,我刚从美国留学回来,看到日寇的铁蹄践踏我河山,作为一个中国人,我痛心啊!近日来,我和朋友们商量,想召集一部分流亡到武汉的青年学生,办一个抗日游击训练班。”董必武十分高兴:“好啊,你的想法很好。”从此,杨显东便成了董必武的座上客。
一天,民主人士李范一和石瑛邀请董必武参加家宴,杨显东也在座。席间,大家讨论时局,不由对抗战产生了深深的忧虑。这时,董必武站起来坚定地说:“日本貌似强大,但底子很薄,只要我们坚持到底,抗战最终会取得胜利,但单靠军队是不够的,一定要把群众发动起来,实行全民抗战。抗战越持久,人民的威力越显示出来。”一席话,使气氛活跃起来,大家开始商讨在应城汤池开办抗日游击训练班的计划。很快,汤池训练班在董必武的指导下开班了。杨显东作为董必武、陶铸与石瑛、李范一的联系人,常去汤池送训练经费和文具等。训练班生活条件虽然艰苦,但师生们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学习热情十分高涨。这一切,使曾经留学美国的杨显东不胜感慨。他说,在这个小村庄里,我看到了任何高等学府都看不到的学习热情,学到了过去未学过的“农业知识”。
1949年秋天,古城北京以崭新的姿态,迎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代表。杨显东也来了,老友相逢,分外激动。董必武久久握着杨显东的手说:“我仔细看过你辗转寄来的信,并从有关部门知道你近来的工作表现,你为党做的工作是许多党员都做不到的……”听着这番话,杨显东心头热乎乎的。
政协会议以后,杨显东突然接到通知,中央请他当农业部副部长,感到十分惊诧:我一个普通专家、党外人士,怎么能担当起这副重任?董必武劝说道:“你一个人做科学可能做出一些成就,如果你组织所有的科学家做科学工作,贡献会比你一个人更大。”一席话,打消了杨显东的思想顾虑。从此,他以百倍精力在农业部的岗位上奋战40年,为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此后千恳不再寄他物,以重我罪”
众所周知,董必武作风朴实,平易近人,乐意和老百姓交朋友。不过很少人知道,他曾把一封封信、一首首诗,悄悄地从北京寄到海南岛的一位无党派知识分子——中学教师家里。
1957年2月,董必武在海口市参观五公祠时,题了一首《游五公祠》诗:
苏公祠并五公祠,唐宋人文已在兹。
李赵兴亡千百载,丹心尚有海湖知。
这首诗在《南方日报》发表后,身在海南儋州的中学教师唐虞政读了深受感动,便写了一封信给董必武,附和诗二首,其中一首写道:“喜闻董老谒公祠,一片丹心旅到兹。第一楼中添正气,海南世事雅传知。”董必武接到信和诗后,亲自复信,并附一首和诗:
虞政先生:
拙作承和甚感!深情雅韵,见于字里行间。珠玉在前,拙句更乏味矣。再酬一绝,仍乞哂政!
悄然曾谒五公祠,一瓣心香只念兹。何事报端传拙句,竟蒙儋耳雅人知。
董必武 七月三十日
此后,唐虞政多次致函奉和董必武的诗。1962年4月中旬,唐虞政忽然收到一封厚厚的信,拆开来看,还有董必武赠给他留念的一张照片,并附诗一首,亦非一般应酬之作。董必武如此平易近人,毫无官架子,令唐虞政深深感动。
经过这几次通信、和诗以后,两人的交情一步步加深。唐虞政也将自己的照片和一些海南产品寄赠董必武。董必武于1962年7月9日复信:
信刚写毕,承寄海南珍品已到,此何敢当!足下工薪收入不丰,支销若此,得毋负累耶?本不应收,然五千里外寄来,却之不恭,只好愧领,并谢!此后千恳不再寄他物,以重我罪!
必武又及七月九日
唐虞政到底寄给董必武什么礼物呢?据了解是他为董必武绘的一幅画像,椰制品一件,“海南风光”五件,苏东坡祠全景和东坡笠屐图各一幅。收受老百姓敬赠的一些文化纪念品,也感到“有罪”,这就是共产党员的崇高风格。
(摘自《政协天地》2016年第7期)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