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碧血丹心

恽代英折扇传讯

发布日期: 2025-04-15 来源:

  武汉五四运动中,武汉学生走在了运动的前列。时任武昌中华大学附中部教务主任的恽代英积极发动和组织学生参加运动,并发动和联络商界人士支持学生运动,成为武汉五四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之一。

  恽代英,原籍江苏省武进县,生于武昌,武昌中华大学文学系毕业。1915年参加新文化运动,在《东方杂志》《新青年》上撰文,提倡民主与科学,批判封建文化。五四运动爆发后,恽代英立即响应。他拟出了题为《勿忘五月七日之事》的传单,和中华大学附中三班学生林育南等人一起赶印了600份,希望以北京政府1915年5月7日承认“二十一条”的国耻来激发武汉民众的爱国热情。5月7日,中华大学举行运动会,到场学生有6000多人,传单在运动会上散发。传单中悲愤的呼唤,运动会上振聋发聩的呐喊,引起了莘莘学子的强烈共鸣。5月9日,传单被武汉《大汉报》刊登,随即传遍了武汉三镇的大街小巷,起到了鼓舞武汉民众参加爱国反帝运动的号角作用。

  恽代英热切地希望为爱国运动寻找生力军,以补充新鲜血液,使爱国运动进一步蓬勃发展。恰在此时,北京、上海等地商人通过罢市支援学生运动的消息传到了武汉。他顿时眼前一亮,将视野转向了商界,不觉欣喜若狂:“既然北京、上海的商界都在支援学生,武汉的商界怎么会不支持学生爱国运动呢?”

  为了争取商界罢市,恽代英积极奔走,他企盼商界人士能与学生紧密联合起来一致行动,以推动武汉地区爱国运动的发展。不久,恽代英再次来到汉口,在汉口各团体联合举行的会议上慷慨陈词:“青年学生为国家流血,这血决不能白流。罢课、罢工是学生和工人的斗争手段,希望商界同仁继起罢市,克尽国民职责,国能得救,则代英等人以及青年学生,虽伤亡流血,亦所甘愿。”期待商界商民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主动进行罢市,并指出罢市“可以争回青岛,可以挽回主权,可以惩办卖国贼,可以取消密约,可以救被捕学生,可以不为亡国奴,可以提高人格”。恽代英热情洋溢的发言,使商人代表郑慧吾、刘子敬、马刚候等人深受感染,他们纷纷表示愿意支持学生的爱国运动。

  在这次联合会上,恽代英结识了闻名江城的大律师施洋。施洋为恽代英无私的爱国情怀所折服,对受伤学生表示了深切的同情。两人虽是初次见面,但相谈甚欢,大有相见恨晚之意。恽代英与施洋的结交,使学界和商界来往更加密切。从此,武汉学界、商界开始酝酿相互支援的行动。

  随后,恽代英与林育南、任启珊、施洋等人在汉口华商跑马场,召开了有工人、商人、农民、学生参加的万人国民大会,呼吁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响应爱国运动,立即罢工、罢市,并安排互助社社员深入武汉各个商店,逐一地进行动员。

  争取到了商界人士的支持,对于武汉地区爱国运动的深入发展而言,不啻是一次胜利,但恽代英没有为这小小的成功所陶醉。为了使商界人士深刻地认识到罢市的重要性,他彻夜不眠地草拟文件、宣言,拟就了《为什么要罢市》《罢市的目的和方法》等传单,准备以武汉学联的名义组织学生向各个商店进行散发,从基层去发动罢市。

  在此发动商人罢市的紧急时刻,怎样才能把写好的传单散发给商界呢?照旧印发传单易为军警所知,不仅于事无补,反有生命之危。恽代英不断思索着办法,遂前往致中学校,找黄负生商量。黄负生出生于湖北武昌,祖籍安徽休宁,曾在武昌中华大学教书。那时恽代英正在中华大学读书,二人虽是师生,却无话不谈,如同密友,又都积极倡导爱国运动,同是战友,彼此往来频繁,过从甚密。

  黄负生对武汉爱国运动的发展也极为担忧,为了安抚恽代英炽热如火又躁动不安的心,他让恽代英在椅子上坐下来,端给他一杯凉水,微笑着,关爱有加地说:“不急,不急,先喘口气,喝口水。”他匍匐在桌上写文章,边写边挥舞着扇子,对恽代英说:“现在正是大热天,写文章也要摇扇子,不然大汗淋漓,汗珠会像滂沱暴雨般冲刷纸上的墨字。”言者无心,听者有意,恽代英如醍醐灌顶,顿时喜上眉梢,连声说道:“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啊!咱们去买些白纸折扇,然后把传单内容写在扇面上送人,通过纸扇传书的方式,躲过军警耳目,不是个很好的通知方法吗?”黄负生合掌拍了一下,说:“我也是这样想的,这样我们就神不知鬼不觉地达到宣传的目的了。”

  恽代英与黄负生立刻到街上,买了几十把白纸扇,又找了几个人,将恽代英拟好的稿子《为什么要罢市》和《罢市的目的和方法》抄写在扇面上,并有“定于本月某日起为了救国,全市商店罢市,此扇请速传观”之语,装在纸盒里,沿街散发。军警看到,也不以为意,纸扇就这样悄无声息地在商民中迅速地传递着。接到通知的店家,因爱国心所驱使,陆续关门罢市。

  恽代英急中生智,通过折扇传讯,推动了商人罢市的成功。这一巧妙的方式,既凸显了恽代英的智慧,也在武汉留下了一段佳话。

Copyright @2014-2025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