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碧血丹心

智勇双全“小交通”欧阳立安

发布日期: 2025-04-15 来源:

  “中国一团黑,悲嚎不忍闻。愿为刀下鬼,换取真太平。”欧阳梅生烈士这首充满革命英雄主义的诗句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人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初心使命。他的妻子陶承写了一本风靡全国的革命传记作品《我的一家》,记录了这对革命伉俪及五个子女为革命前仆后继的英雄事迹,震撼了无数读者。

  大革命失败前后,欧阳梅生一家居住在汉阳龟山脚下莲花湖附近泗湾的一座小楼内,他们的家也是当年中共汉阳县委机关所在地。欧阳梅生一家居住的这座小楼,光看外表,是个热热闹闹的大家庭。陶承作为主妇,最重要的责任就是保护“家庭”的安全。同志们睡了,她就替他们望风。深夜里听见可疑的脚步声,她马上爬起来检查收藏密件的地方,再到屋前屋后转上几遭。哪个同志外出,要等门,没回来,她就坐到天亮。

  在妈妈的耳濡目染下,古灵精怪的欧阳立安形成了随时保守党的秘密的行动自觉。当陶承望风疲惫不堪的时候,他会跑过来悄声说:“妈妈,你走吧,让我看着。”陶承收藏文件的时候,他不声不响地站在一边放哨。一旦外面有人嚷嚷,就会很警觉地跑出去打探,不一会儿回来说:“没事儿,卖菜的短了秤,跟人吵架呢。”做完一件这样的事儿,他就会眉飞色舞,得意洋洋。

  有一天,欧阳梅生把他叫到跟前,问道:“这里有两封要紧的信,派你去送,办得到吗?”“办得到!”欧阳立安欣喜若狂。在小家伙的心中,终于有重要的革命任务要交给他了。临行前,欧阳梅生嘱咐道:“这可不是打弹子。路上不要贪玩,不要多事,天黑以前赶回来。你知道去鹦鹉洲的路吗?”“我知道。”欧阳立安点点头。随后,欧阳梅生告诉他地点和接头人的名字,并把包糖纸大小的信件拿了出来,再次嘱咐:“遇见盘查,要把它毁掉,不能落在外人手里。你打算放在什么地方?”欧阳立安答道:“放在帽檐里行吗?赵大叔就是放在帽檐里。”他说的赵大叔,是常给这里送信的交通员,昨天被抓走了。为确保安全,欧阳梅生告诉儿子:“不行,要放在这块糖里,遇见敌人,就把它吞掉。”

  收拾完后,欧阳立安就大踏步走了。陶承这时有些后悔了,思忖着外面这么紧张,不该让个孩子闯来闯去。出了危险,该怎么办?欧阳梅生却说:“现在大人的行动,更引人注意;况且一时也找不到交通员。信不能不送!”

  话是这样说,一家人还是为欧阳立安捏了一把汗。到吃饭时间,还不见他回家,欧阳梅生就快沉不住气准备出去寻找了,气喘吁吁的欧阳立安跑进屋子说:“路上又杀人了,不准通行,我是绕路回来的。”虽然回来晚了让家人担心,但陶承并没有责怪他,反而鼓励他的勇敢。疲惫不堪的欧阳立安向妈妈倾诉:“妈妈啊,真太惨了!他们杀的是什么人?一个妇女还怀着孩子。妈妈砍死了,小孩还在肚子里乱动。过路的人看见也哭了。陶承望着儿子,坚定地说:“他们作孽的日子长不了。这笔账,总有一天要算清。”

  由于小孩子不引人注意,欧阳立安很快就成为“正式的”交通员了。每天,他会把党报和文件送到指定的地点。出门前,陶承把《大江报》折成很小的长条,围在孩子的棉裤腰间,用绳子捆结实,外面把棉袄盖好,一次捆八张,分送到八个地方。

  腊月里,寒风刺骨,大雪没过脚踝,欧阳立安行走在冷风中,一天来回几次渡过汉江,到江对面的鹦鹉洲,把报纸和文件送到工人住宅区。一天跑十几里路,欧阳立安对鹦鹉洲一带非常熟悉,每所房子几乎都进去过,跟每个工人都打过交道,成了那里最受欢迎的客人。每次回来,都带回点好吃的东西,都是工人们送他的糖果麻花之类。他舍不得吃,带回来给弟弟妹妹吃。只有一件礼物,他自己留下了,那是一个叔叔送他的一对小斑鸠,褐嘴巴,黄眼睛。他编了一个竹笼,将它挂在屋檐下。

  可是,下次再去,那个叔叔已经不在了。欧阳立安推开虚掩的房门,就听见有人吆喝:“站住,干什么的?”墙角冲出一个人,用枪指着他。欧阳立安愣住了,但他马上镇静下来,灵机一动,说:“我来收豆腐钱……”“混蛋!”这人打了他一个嘴巴,“谁欠你豆腐钱?”欧阳立安顺势哭着嚷开了:“你不讲理!我爹病了,叫我来收十八号的豆腐钱,呜呜,你不给,还打人……”“妈的!你瞎眼了,这是十七号!再不滚蛋,老子崩了你!”欧阳立安趁势退了出来。因为担心再次遇到敌人引起不测,他赶紧跑到僻静的地方,把文件处理了。随后,他再机警地来到十七号门前,在墙壁上画了个警号。

  孩子的表现得到欧阳梅生的表扬。他语重心长地告诉儿子:“做得好!遇见敌人就得随机应变!万一落在敌人手里,打死也莫说实话!交通员都是这样的。”得到爸爸的表扬,欧阳立安对交通员的工作更有热情了。

  在革命斗争的岁月里,欧阳梅生及其子女,前赴后继,为党工作。长子欧阳立安、次子欧阳应坚、三子欧阳稚鹤相继为革命英勇牺牲,他们的英雄壮举成为江城武汉永不磨灭的红色印记。

Copyright @2014-2025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