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敬亭率红二十八军手枪团从皖西舒城出发,越过敌人层层封锁线,在一个雨雪纷飞的夜晚,到达罗山四区。何耀榜迎着呼啸的北风来到王家凹,与高敬亭会面。当天晚上,高敬亭了解鄂东北苏区的情况后,宣布何耀榜任光麻特委书记。
光麻地区,原有光山县委、麻城县委、新集县委。由于敌人的残酷摧残,光麻苏区各级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麻城、新集两县县委先后撤销。何耀榜到光麻苏区后,根据高敬亭的指示,将光麻中心县委改组为光麻特委。
虽然到了早春,莲塘山仍披着洁白的外衣,茫茫一片。山上没有路,何耀榜和郑维孝深一脚、浅一脚地来到莲塘山,在一片雪树中间的一个草棚子里找到了夏青区委书记吴昌夫。吴昌夫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并向他们介绍了这一地区的情况:山区无衣无食,生活非常艰难,无人区在逐渐扩大,工作很难向前发展。
听说新上任的特委书记来了,直属特委的特务三大队几十个人返回莲台山。何耀榜看到他们十分困苦,大雪天还穿着破衣烂衫,没有吃的,连子弹都极少,把随身带来的一万块钱交给特务队,并要他们设法到山外去购买粮食。
由于敌人严密封锁和血腥镇压,群众不敢给他们代购粮食。
何耀榜召开干部会议,研究解决粮食问题。吴昌夫说,莲塘山的北边是夏家新寨,那一片寨子非常反动,死守隘口,我们无法通过;西边是郭家河一片围子,同样无法通过,只有到经扶县城附近去“打粮”。
何耀榜和大家心里都明白,所谓“打粮”,就是到赤白边界强行征借地主和豪绅的粮食,有时情报不准,难免损害基本群众的利益,造成一部分群众渐渐脱离便衣队,在一定程度上孤立了自己。然而,眼下提不出解决粮食的其他办法,但又不能眼看着战士们一个个饿死,他只好同意再打一次。
没有子弹,更没有手榴弹,这个仗怎么打呢?大家筹划一番,只能虚张声势。
两天后,吴昌夫派人买回鞭炮和洋铁桶,决定从特务三大队挑选十几个身强力壮的战士担任掩护,派三个机动灵活的战士负责“炮桶”,把“炮桶”挂在县城北门附近;打仗,由特务三大队负责;驮粮,由吴昌夫的便衣队负责。
他们把鞭炮全部放在洋铁桶里,拉出火引子,紧密盖口,只留下一个小透气孔。炮桶准备好以后,天黑时从莲塘山出发,午夜时分接近经扶县城北门外的小店子。提“炮桶”的战士爬到县城北门外,把“炮桶”挂在树上。听到枪声,他们立即点燃了炮引,铁桶里的鞭炮便噼里叭啦地响起来,敌人以为红军武装攻城,死命守着城墙放空枪,硬是不敢出城。便衣队很快进入小店子,获得一批粮食。
解决了粮食,何耀榜到各单位检查工作。在检查看守所时,所长刘海山说看守所有15支枪,押有十几个经济案子,有的已经押了半年多,多半是苏区里的破落地主。为了处理这些案子,刘海山已在看守所进行了调查研究,认为除罪恶较大的几个地主以外,其余的应全部释放。在此之前,他已经做好了释放前的政治工作,并讲好了条件:首先,叫他们每人开具一张字据,写明出现款还是交物资,在规定的时间内交来;其次,今后红军到这一地区时,不得放地捕哨,不准告密;第三,每到夏收、秋收,要和便衣队接上头,由便衣队确定他们应该缴纳红军粮的具体数字。这些人一一答应了,他准备分两批释放,等第一批人的现款、粮食送到一部分或全部送到时,再放第二批。
刘海山还说,有一个小马子头,已经押了几个月。
小马子也就是土匪,何耀榜听说有个小马子头,倒引起他的注意。因为河南历来土匪多,势力大,特别是河南、湖北交界地区,地主豪绅多半是小马子的头领。即使不是小马子头,他们为了保护生命和财产,也和小马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股股大大小小的土匪,相互既有联系,也有矛盾,勾心斗角。势力较大的小马子,还和国民党的政权狼狈为奸,被国民党收买、利用。如果把小马子争取过来,他们不仅有可能成为红军的外围力量,而且其中成分较好的小马子,还可能成为红军扩军的对象。问题是要很好地组织他们,改造他们。
何耀榜感到这件事很重要,决定和小马子头讲条件,并通过条款,要小马子捉案子时,不准捉富农以下的人,不能捉行商和女案子,只能捉地主、劣绅、大商人、官僚资本家;不准杀人,不乱抢,不放火,不报私仇,如果要杀人,必须先通知便衣队;小马子可以扩大,但所属各支都要和我方有联系,否则当土匪打掉不负责任;小马子遭到破坏,要到山区隐蔽时,定要预先和便衣队接头,按便衣队指定的地区隐蔽,其活动,要按时向便衣队报告。
这个小马子答应了便衣队提出的条件,立下了字据。
由于敌人长期“清剿”,反复三十,基层组织很不健全,何耀榜感到最困难的就是缺少干部。经过一番调查,他决定把吴昌夫调到东八区,夏井区由李友厚任区委书记;调黄宏儒到河区任区委书记,各区分别留下几个刚出院的红军彩病号,作为组织便衣队的骨干力量。
一天夜晚,何耀榜来到光山砖桥区,在白雀园和砖桥之间的一个小村子里,见到了区委书记刘本福。刘本福是跟罗厚福一起到豫东南来的,一直留在砖桥区。这里的群众基础好,虽经敌人屡次摧残,他们还是建立了根据地。他们运用鄂东的经验,重视保甲工作,因此,这里的保甲制基本上变成了两面政府。白天给国民党办事,应付一切;到了夜晚就成了便衣队的世界。现在,已把2个便衣队扩编为4个便衣队。
砖桥区的工作确实有基础,何耀榜要求在现有的基础上向外发展,组成商城、经扶、光山工委。
特务三大队离开莲塘山后,护送何耀榜来到砖桥区。一路上,他们与地方民团遭遇几次,子弹全打光了,隐蔽在砖桥区的山上。何耀榜考虑到这样多的人,又没有子弹,如果一旦被敌人发觉,有被围歼的可能,叫他们悄悄返回莲塘山休整。
不久,103师一个营,加上反动民团共3000多人,向莲塘山的公母树山运动,想在拂晓时合围特务三大队。3000多装备齐全的敌人合围几十个没有子弹的红军,处境之危可想而知。何耀榜当即派出交通,抄近路通知特务三大队。交通回来说,三大队没有受到大损失。何耀榜还是惶惑不安,在敌人的包围下,红军必将更加艰难。万般无奈,他只派人去鄂东北找高敬亭,请求支持。当前线通信员到到达罗山四区时,高敬亭已到大小鸡笼山去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何耀榜召开光麻特委会议,讨论和布置豫东南的工作。会议决定:第一,将夏青区游击队、砖桥区游击队、警卫排、特务三大队的大部分、跑反的群众、一部分成分较好的小马子,合编组成三路游击师,共100多人,关楚印任师长兼政委;第二,从跑反的群众中收集过去在苏维埃工作过的同志,经过短期训练以后,分配到各地组织便衣队;第三,了解和寻找地下党的线索,使其和上级党经常不断地保持联系;第四,关于小马子的工作,达成六项条款,作为工作的主要原则。此外,关于收买子弹、改变打粮方法、解决经济问题以及群众工作问题,特委扩大会议也作出了决定。
各区的工作在向前推进。
开春后,国民党军队又开始搜山。他们先以保安团装扮成猎人模样,进入山区秘密地“侦察”,随后跟进一个营,在泗店、黄家湾、八里畈加修碉堡,进一步插入便衣队活动的中心地区,把莲塘山团团包围起来了。
事不宜迟,特委机关悄悄转移。
积雪覆盖着莲塘山脉,到处是一座座洁白、雄伟的峰峦。何耀榜率领特务队和便衣队越过几座山头,转移到一条山沟里,希望找一个合适的地方,搭个棚子隐蔽休息几天,可怎么也找不到合适的场所。大家只好在雨中向山坡上继续爬行,摔倒了,扶起来,掉进水沟,再爬上来。
他们终于找到一处宽阔而又较为平坦的茶树林。
清除地上的积水,拔起枯死的茅草,战士们就躺在软绵绵的茅草上睡觉。睡梦中,何耀榜感到有人在走动,抬起身来,果然有一个人走进了茶树林。仔细一看,那人腰间扎着稻草,脚上包着稻草,正是八里区区委书记吴昌夫。
别看他像个“稻草人”,精力却十分充沛,开口就说:“何书记,这床铺可真不赖呀!”
何耀榜站起身来,看到四周的战士睡得酣甜,轻声说道:走,到那边去谈,让他们多睡一会儿。
吴昌夫说:“敌人集中了经扶县县大队和全县的民团,配合103师的一个营,明天就要全力搜剿西高山。”接着,他叙述了敌人搜山的形式和修筑碉堡网的情况。
艰苦的日子又降临到头上。何耀榜意识到,不能被动挨打,必须掌握主动,狠狠打击敌人,一定要在西高山和七十二莲塘山上稳稳地扎住根,组织现有力量,主动地进行反雪地搜山。他和吴昌夫商量:陈老鼠的便衣队负责警戒和牵制麻城的敌人;特务三大队隐蔽在这一条山岭上的茶树林里、石岩下面;在敌人的搜山圈里,将所有的便衣队和群众组织起来,也装扮成打猎的,隐蔽在山里,当敌人搜山时,找机会混进敌人的县保安团和民团中去;通知‘小马子’头,敌人搜山时,乘机破坏敌人碉堡,让敌人首尾不能相顾。
何耀榜当心部署不够周全,又找来特务三大队队长周奇云、政委黄世德,一起分析研究,完善作战方案。
第二天太阳刚一露头,敌人的搜山行动就开始了。敌人的前锋果然是一群打猎的“老百姓”,只是和真正的猎人不同。他们是一股股、一伙伙地往山上涌,进了山不去找野兽的踪迹,也不去扑洞口,而是拼命地瞎奔乱叫:“那里有野猪,快追!”“打兔子,兔子跑了!”
这时候,便衣队员和群众出现了,混在那批“猎人”中间,而且要积极、热情。他们活跃地“打野猪”、“赶兔子”,把敌人带过来,拖过去,弄得敌人晕头晕脑,疲惫不堪。
太阳偏西的时候,一0三师一个营从韩家老屋方向搜到离红军和便衣队不远的一座山峰上。县保安团和民团也爬上八里畈前后的山峰、山岭上,其中一部分还接近了特务三大队的隐蔽地。
搜山的敌人即将会合,在这个节骨眼上,便衣队员和群众的身上,出现了茶树枝的标记。他们朝空石洞门口打了几枪,扭身又把枪口对准民团,并高喊道:“搜出来啦,跑啦!……”
刹时间,“猎人”和“猎人”,民团和民团都摸不着头脑地在山上打将起来。县保安团和一0三师也不甘落后,赶上去大显身手。正当他们火拼得难分难解,热火朝天的时候,红军特务三大队直扑一0三师,手榴弹、机枪和盒子枪子弹劈头盖脑地压向敌人。一0三师伤亡惨重,夹起尾巴逃命。
特务三大队哪里容得他们逃跑,紧紧咬住他们不放,没有武器的战士展开肉搏,打得敌人尸横山头,只有少数几个留得残命逃跑了。
Copyright @2014-2025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