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傍晚,夕阳的余晖投洒在辽阔的江面上,泛起了耀眼的金光,江鸥在江面翻飞,即将通车的长江大桥凌空横卧在江上。这时二十多辆小轿车驶至汉阳桥头堡停下来,从车上走下来脚穿布鞋的毛泽东,在王任重的陪同下来视察长江大桥。
登上大桥,首先映入人毛泽东、王任重一行人眼帘的是大桥主体两端的巨大桥头堡。它采用我国古代重檐式建筑,巍然挺立在公路桥面两侧,它给毛泽东的第一个印象是:武汉长江大桥具有简单朴素和沉郁的民族风格的特征。大桥两侧各处的铸铁镂空栏杆上,铸有各种飞禽走兽,栩栩如生。
毛泽东站在汉阳桥头堡一面鸟瞰历历在目的武汉三镇,一面仔细询问大桥工程情况。
铁道部大桥工程局副局长杨在田一一回答。
大桥总长1156米,加上引桥共长1670米,八墩九孔、每孔跨度128米。桥分上下两层,上层为公路桥,下层为铁路桥。公路桥宽约18米,可供六辆卡车并行,两侧各有2。25米宽的人行道;铁路桥宽14。5米,为双轨,可供两列火车对开。桥高30余米,按1954年最高水位(29。 73米)计算,桥下净高度仍有18米,可航巨轮。
毛泽东问:“修这桥用了多少钢,花了多少钱?”
杨在田回答:“一共用了5万吨钢,1。3亿元。”
毛泽东说:“不算多。”
毛泽东继续往前,一会又面向上游,指着江中问:
“鹦鹉洲不是在江中间吗?”
“从前在江中间,现在汉阳江边就叫鹦鹉洲了。”
王任重不愧是一个博览群书的才子,一般人可能还说不清楚鹦鹉洲的确切地址。
原来历史上驰名的鹦鹉洲是在武昌城外江中,因三国时祢衡作《鹦鹉赋》成名。古代极盛时的鹦鹉洲,其总面积有15平方公里。“西诸可屯兵,南堂可校射。”南宋陆游在《人蜀记》中曾描述:“市邑雄富,列肆繁错……钱塘、建康不能过,隐然大都会也。”唐、宋、元、明几个朝代,洲上住居民10万人。但后来由于长江水的不断冲刷,乃在明朝“天启、崇祯渐沦于江。”今天的鹦鹉洲,原名补深洲,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江夏白沙洲被大水淹没,汉阳浮出新洲,取名补课洲。嘉庆二十年(1815年)汉阳知县裘行恕三次呈请恢复鹦鹉洲旧名,以存古迹,后经批准,补课洲变成了鹦鹉洲。据《大清一统志》的汉阳府图(1743~1842)记载,它还是靠近汉阳一侧的江心洲,直到同治十年(1871年)才成为汉阳拦江堤外的一个洲,南起老英模堤,北至南门桥,总面积6平方公里。目前鹦鹉洲,工厂林立,机关、学校、商店栉比,成为武汉市的一个新兴工业区。
毛泽东听王任重回答后说:“啊!那看不到鹦鹉洲了。黄鹤楼呢?”
“黄鹤楼因修长江大桥拆了,现在正计划重修。”王任重回答。
毛泽东说:“应当修,应当修,这是历史名胜。”
走到大桥中间,毛泽东停在漆着黑色、灰色、天蓝色三种不同颜色的栏杆旁。
毛泽东问:“怎么还漆三种不同颜色?这是让谁看呀!”
“我们想征求群众意见,看漆哪种颜色好?”大桥工程局政治部主任杜景云回答。
毛泽东笑了笑,称赞说: “好啊!你们搞建设还走群众路线!”
毛泽东转身对王任重说:“你是湖北的主人,你看漆什么颜色好!”
王任重说:“我还没有想好呢。”
毛泽东说:“我赞成灰色,与江水比较协调。”转身问杨在田:“你们工人最多的时候有多少?”
杨在田答:“有13000人。”
“技术人员多少?”
“300多人。”
“修建武汉长江桥来了多少苏联专家?”
“24个。”
“有苏联专家在这里可修这样的桥,如果没有苏联专家现在可以修吗?”
“可以修。”杨在田回答。
“可以修了吗?”毛泽东重复一句。
“能修,能修。我们有很大提高。”杨在田说。这时夜幕降临,武汉三镇华灯初上。毛泽东在栏杆旁边看了看,高兴地说:“灯火辉煌,灯火辉煌,好啊!”
“这时水面到桥面有多高?”毛泽东问。
“有40公尺高。”杨在田说。
“40公尺高,游泳可以当跳板。”有人说。
“当跳板太高了。”王任重说。
“不行,跳下去要落到岩石上。”毛泽东赞同王任重的意见。
这时,大家都笑了。
从汉阳引桥步行到武昌桥头堡,毛泽东已走出了一身汗。可是毛泽东兴趣不减。当来到凉亭处时,毛泽东问:“从这里可以下去吗?”
“梯子上的电灯没有安好。”有人回答。
大家看到毛泽东已很累了,劝他停下来休息一下,“好,这次不下去了,以后再说吧。”毛泽东说。
这时杨在田将一本《武汉长江大桥工程》画册送给毛泽东。毛泽东接到后说:“这是给我的呀,你们还有吗?”“你们多不多?不够就留着自己用。”
“这本书里有一封信,是全体职工给毛主席的。”杨在田说。毛泽东点了点头。
然后,杨在田又拿出笔和纸,请毛泽东题词。
毛泽东认真地说:“这可要好好儿想想。”
“主席,你就把‘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写上吧。”王任重说。
“到东湖考虑考虑再写。”毛泽东说。
几天后,毛泽东派人送来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题词。
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这是我国第一座横跨长江的公路铁路两用桥。它的建成通车,标志着中国人民征服大江大河的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将京汉、粤汉两线连成一条贯通中国南北的钢铁大动脉,行程时间缩短了近两个小时,用它两三年节省的轮渡费,就可以再单独建一座长江大桥。它与建成的汉水公路桥、汉水铁路桥把为大江阻隔的武汉三镇连成一个整体,结束了历史上那种一旦风雨骤起,即为大江所隔,可望不可及的局面,也是今天107国道、318国道的“咽喉”。如今大桥公路面每昼夜通过机动车8万辆.每分钟56辆。铁路面每昼夜通过240列车,火车提速后,又要增加。平均6分钟通过一列火车,堪称我国公路、铁路运输最繁忙的一座特大桥梁。43年来,有156个国家元首、首脑等外国领导人以及50多万的海外朋友、华侨登临,一览武汉三镇的雄姿。长江大桥尽管数十次地遭船舶撞击,可重达二万吨的钢梁无裂缝、无弯曲变形,百万颗铆钉无一松动,整个大桥没出现损害和下沉。曾参与大桥设计、施工的苏联专家西宁,1995年再来武汉,察看长江大桥后,认为这座大桥100年的设计寿命不但可以保证,而且还可延长100年。经过43年的考验,证明了长江大桥选址合适,地质条件好,设计合理,施工认真,是一条真正的钢铁大动脉。
Copyright @2014-2025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