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毛泽东起得很早,7时30分时,就听裕华纺织厂和汉口六渡桥百货商店党支部汇报。10时后,由王任重等人陪同过汉水桥来到了坐落在晴川阁下的武汉第一棉纺织厂。毛泽东身穿白府绸衬衣,脚着黑色圆口布鞋,手摇一把纸扇,下车后向大家亲切招手,点头微笑。厂党委书记杜良英紧紧地握着毛泽东的手,副书记冯志诚,忘记自己未戴帽子,却“唰”地向毛泽东行了个举手礼。毛泽东一看,挥挥手中的扇子,开怀大笑。
在通往车间的路上,毛泽东问杜良英:“听说你们这里1954年涨大水,涨得有多高啊?”
“到了堤边。”杜良英指着厂门边的防水堤说。
“这么高呀!”毛泽东非常感慨,盯着堤坝,又看了看。
王任重在一旁补充道:“1954年防汛,国棉一厂紧靠长江、汉水,危险最大。但这个厂的职工不仅保住了厂房,还超额完成了国家生产计划。”毛泽东赞许地点了点头。
“你们要什么权呀?”毛泽东突然转了一个话题。当时全国正在进行体制改革,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是权力下放。王任重接过话题:“他们什么权力也没有。比如1954年防汛,职工们不但保住了工厂,还超额完成了任务,国家奖励他们10万元。但他们想建一个俱乐都都不能做主,还要请示上级,哪有权哪!”
毛泽东说:“那就不对了。”
进了清花车间,厂长刘锦堂详细介绍了车间的生产工序和生产情况。毛泽东边走边看。当他看到清花车间的上包工序还是手工操作,工人要先抖好花再抱到机台上抓棉,6月的暑天,穿着短衫依然汗流浃背,身上沾着朵朵棉团,毛泽东注意地看着,不觉微微皱起眉头,心疼地对刘锦堂说:“要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啊!”
去钢丝车间的路上,卫生员递给毛泽东一个口罩。毛泽东接过来,风趣地说:“这是要我戴的吗?”他将口罩握在手里。
走进了钢丝车间,只见整洁的地面上,一台台锃光发亮的机器排列有序,棉卷从机身后面吸进去,随即又变成雪白的棉条从前面源源不断地吐出来。
“这是什么机器?”毛泽东问。
“梳棉机。”刘锦堂看到毛泽东饶有兴趣地用手轻轻抚摸机身,接着说:“我们厂的机器全部都是国产的,是我们工人自己安装的。”话音未落,只听到有人发出惊喜的呼声:“毛主席,毛主席!”一名年轻的女工站在过道上,呆呆地盯着正俯身细看梳棉的毛泽东,眼睛里闪着幸福的泪花。忽然,她转身飞快地奔出过道,大声喊着:“毛主席来了!毛主席来了!”清脆的回音使整个车间沸腾起来,人们潮水般地涌向毛泽东身旁。毛泽东直起身,在人群中挥动着黑纸扇,嘴角浮起亲切和蔼的笑容。
在后纺车间,老工人徐心善拨开拥挤的人群,挤到毛泽东面前,颤声叫道:“毛主席好!”两行热泪流下来了。
毛泽东忙把纸扇插在衣领上,腾出右手,握住徐心善的双手,连声说:“工人阶级好,工人阶级好!”
到了成包车间,毛泽东站在小包机旁,注意地看着工人拉纱。当时,成品纱在打成小包装箱前,还有一个人工墩纱的工序,操作工必须不停地走动,把摇好的纱墩直、绞好,再打成小包。由于长年行走的缘故,那一方地板上留下了两行墩纱工踏出的脚印。毛泽东认真地对身旁的厂长刘锦堂说:“工人的劳动强度这样大,为什么不能改一下?你们要搞技术革新,改变这种消耗工人体力的状况。”
在变电车间,毛泽东走到变压器旁,兴奋地间:“这是国产的吗?”
“是的。这是您的家乡湘潭生产的。”工人回答。
毛泽东笑了。
回到办公室。毛泽东坐在一把黑色木制半圆靠椅上,与厂领导亲切交谈。毛泽东问党委书记杜良英:“情况熟悉了吧?”又问厂长刘锦堂:“懂不懂生产”,“工人现在的工资一月是多少?”
“工人文化程度怎么样?”杜良英、刘锦堂一一做了回答。毛泽东说:“你们要关心职工生活。他们都是些新工人,要关心他们的文化学习。你们是一个新厂,要把生产搞上去。”
毛泽东又指着墙上挂的劳动模范光荣榜问:“这上面,你们厂里有几个人?”
“三个。”杜良英马上把厂里几位劳模向毛泽东做了介绍。
“你们到过北京吗?”毛泽东问。
“去过。”劳模们回答。
“那我们不是第一次见面了。”毛泽东风趣地说。
在欢快的笑声中,毛泽东又问劳模陈爱娥:“你是哪一年进厂的?”
陈爱娥回答:“1952年。”
“读过书吗?”
“在厂里的夜校学习。”
毛泽东鼓励说:“你们是先进,要好好学习文化技术。”
时间飞快地过去,毛泽东要走了,他提议道:“照张相吧。”
几个劳模围在靠椅旁,毛泽东站了起来,连声说:“怎么你们都站着,就我一个人坐着?不行,重来。”
厂门口站满了工人,水泄不通,他们要亲眼看看毛泽东。罗瑞卿一见急了,急忙喊道:“同志们,人民领袖来了,大家都想见到,请大家站两旁,让出道来,让毛主席走,好不好?”
“好!”大家齐声说,整齐地站在两旁欢送毛泽东。毛泽东坐在车里,微笑地挥动纸扇,向送行人群告别。
在回汉口的路上,毛泽东对王任重说:“我要下汉水游泳,然后出汉水进长江。”
王任重劝道;“今天休息,明天再游吧。”
晚上,毛泽东、江青宴请武汉水生物研究所动物学家王家楫和湖北省合作社主任李华清吃饭。王任重和夫人萧慧娜在一旁作陪。谁也不会想到,45年后,毛泽东宴请的王家楫,由雕塑家项金国雕塑成的王家楫塑像,与毕昇、李时珍、李四光等16位荆楚大地上的大科学家,和这些闪亮的星星一起,矗立在直径300多平方米的光谷广场,受人瞻仰。
Copyright @2014-2025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