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毛泽东在东湖

“将来长江再修上20个、30个桥”

发布日期: 2015-01-20 来源:

  1956年5月31日7时20分,毛泽东等人乘坐的银灰色的“伊尔-14型”4202号飞机准时降落在武汉南湖机场。
  毛泽东一行,罗瑞卿、杨尚昆、汪东兴、刘亚楼、江青走出机舱,王任重、张体学、宋侃夫、李尔重迎上前去。在机场,毛泽东看到了他的一座大型立体塑像后,一脸不高兴,他转身对王任重说:“一定要搬掉,不然惟你是问。”
  王任重连说:“搬掉,搬掉,一定搬掉。”但省委、市委讨论来讨论去,立体塑像何去何从,始终难以决断。幸而毛泽东再未来南湖机场,因此一直未动。
  王任重问:“主席,这次是住武昌?还是汉口?”
  王任重说的住武昌,是指东湖之滨新建的东湖客舍,住汉口是指住在武汉市委大院内18号,是毛泽东前几次来汉的驻跸之地。
  “先去游泳。”毛泽东兴致勃勃。接着问:
  “我们往哪个地方下水?”
  “在新亚码头。”王任重回答。
  毛泽东登上“武康”号轮,站在船头时,随行摄影记者给毛泽东拍了两张照片。那高大的身躯似一座难以撼动的山,十分伟岸,给人一种壮丽不已的感觉。
  轮船徐徐稳进,犁起团团雪浪。
  毛泽东遥望天际,只见长江之水浩浩而来,天上白云朵朵,天水相连,悠远无限。举目四望,龟蛇对峙。近处,已露端倪的长江大桥工地,热火朝天。
  修建武汉长江大桥,是世世代代中国人民的夙愿。长江、汉水使汉口、汉阳、武昌鼎足而立、隔江相望。南来北往的车辆、行人只能靠木船、轮渡过江。每逢风大浪急,浓雾弥天,正是古人所言“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煞峭帆人”时,只能封江停航。
  新中国一成立,党和政府顺乎民心,就着手武汉长江大桥的准备。1950年,铁道部一面在汉建立轮渡工程,维持南北运输,一面调兵遣将,大批桥梁技术工程人员,云集武汉,研究资料,钻探勘测,设计论证。同年,铁道部在汉主持讨论建桥方案,最后确定采用龟山、蛇山线方案。武汉市市长吴德峰召集各阶层代表83人征求对方案的意见,建议中央在建桥同时,修建黄鹤楼,使古楼与长江大桥互为辉映,相得益彰。
  10月1日,周恩来主持政务院会议,讨论铁道部长滕代远《关于修建武汉长江大桥的报告》,通过了《关于修建武汉长江大桥的决定》,批准了初步设计工程概算和竣工期限。《人民日报》发表《努力建设武汉长江大桥》社论,号召全国人民支援大桥建设,正式揭示了建设武汉长江大桥的序幕。
  这时,毛泽东坐的“武康”号轮,到了汉阳晴川阁附近水面,大桥工程局局长彭敏请示毛泽东:“是水上看?还是岸上看?”毛泽东说:“水上看。”因为,在船上,可靠近工地,更清楚地看到汉阳岸边露出水面桥墩的脚手架上,正在安装的平衡梁。橙红色的钢梁,在阳光下光芒耀眼,粗大的铆钉平装地排列在钢梁上。
  长江大桥建筑在一个以志留纪、泥盆纪的砂页岩及砂砾地层为主,产状较腱的向斜构造——有人称之为“长江大桥向斜”之上。在长江大桥处,当武汉的最低水位为10.93米时,这里水深达26米。当1954年武汉关水位上升到29.73米时,这里水深达45米。正常水位的水深一般也在30米左右,水下未粘结的砂砾石层,一般厚达25米。就是正常水位时期,从水面以下,至少50多米才能到达基岩层,而大桥墩基必须建在基岩上,所以工程十分艰巨。其桥墩采用大型管柱、钻孔法施工。它是把直径1.55米的钢筋混凝土大型管柱沉到基岩层,接着用钻头在管柱内钻孔,达到10~20米的必要深度,然后扎上钢筋,浇灌混凝土,使管柱和基岩紧密结合起来,以便把荷载传到坚固的基岩地层上。一般每个桥墩要沉下35根管柱,相应也就要钻35个孔。在下沉大型管柱的同时,还要在管柱群外围,即整个桥墩外围,加上一层钢围堰,一块块几十米高的钢板插进岩层,即不用钻孔的打桩方法建成。由于大桥下的基岩产状很陡(45度到近于直立),并在管柱沉人基岩内有10米至20米的情况下,两者几乎完全成为一体,因此十分稳固。这种方法,不仅解决了深水施工困难,而且缩短了工期,降低了造价,也改善了劳动条件。
  “武康”号轮,在大桥二、三号桥墩和三、四号桥墩中穿行。装吊工、模板工和钻探工在离长江面20至30米高的架子上操作,潜水工人不时潜入水中作业。桥墩周围是宽大的工作平台和安全钢绳,建设者在这里上下紧张地忙碌,钢梁正在向江中心延伸……
  毛泽东望着正在施工的工人,频频招手。
  在船的甲板上,毛泽东和湖北省委、武汉市委、武汉军区的领导一一握手后,听了彭敏的汇报。他听得专心致志,非常认真。令毛泽东高兴的是大桥用的钢梁杆件,都是新中国自己制造的。山海关桥梁工厂承担了全部制造任务,结束了依赖进口钢梁的建桥史。
  彭敏详细地汇报了中苏建桥专家共同创造的世界桥梁史上史无前例的大型管柱基础和管柱钻孔法。
  毛泽东听后赞道:“管柱钻孔法是苏联人西林发明的,他们不敢用,我们敢用,证明是成功的。”“困难中往往能产生新的东西。”但他对汇报中提到的新方法从社会意义上说是社会主义的劳动方法的说法不以为然。假如美国采用了这种方法也是社会主义劳动方法?他说:“在劳动方法上,资本主义国家至少比我们的劳动方法还进步。而劳动方法只是科学不科学。”
  王任重同意说:“是的,劳动方法和社会制度不应该混为一谈。”
  毛泽东一面听、一面翻阅资料,还不时地提问。
  毛泽东说:“要在建桥中培养上百个建桥工程师。”“我们的任务是要建成,学会。”
  毛泽东又问:“参加修建钱塘江桥的老工程师现在还有谁?
  多大年纪了?在哪里做?”
  “茅以升、罗英。”彭敏回答。
  毛泽东在一张纸上记了下来。
  杨尚昆问:“什么叫覆盖层?”
  毛泽东给他解释:“就是岩石上的沙层。”并问彭敏:“是不是?”
  彭敏说:“是。”
  毛泽东关切地问:“潜水工如何在水里潜下去?水里怎样进行烧割和电焊?”
  彭敏详细地做了回答。
  毛泽东又问:“为什么铁路1957年10月通车,公路要到年底?”
  “铁路在下层,钢梁架完后铺路即可通车;公路在上层,钢粱架设后,还要有一段时间铺路面。”彭敏回答。
  “长江还要修几个桥?”毛泽东问,但没有人回答。毛泽东自己回答:“将来长江再修上20个、30个桥,黄河上也修几十个,到处都能走。”

Copyright @2014-2025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