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为革命献身的湖北省委书记

吴焕先

发布日期: 2016-04-11 来源:

  
  吴焕先,湖北黄安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担任中共鄂豫陕省委副书记,5月,代理书记。1935年8月,率部长征途中在甘肃泾川的泾水河畔壮烈牺牲,时年28岁。

  一

  吴焕先,1907年7月28日出生于黄安县箭厂河四角曹门村(今属河南新县)。7岁时开始在四角曹门附近的朝阳寺读私垫,1920年到大湾村就读,1923年考进麻城县职业学校。在麻城教育局掌管领导权的共产党员王幼安的影响下,麻城职业学校是该县传播马克思主义最活跃的地方之一。吴焕先在这里接受了革命思想,开始信仰马克思主义。1924年放寒假回家过年时,他带回一张马克思的画像,贴在供桌上方。父亲看到后申斥说:“这是敬祖宗的地方,你怎么将这张像贴在这里?”他回答道:“他是革命的导师,照他的办法,就会创造出一个新社会来!”1925年,吴焕先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成为一个立志投身革命的青年。
  1925年夏,吴焕先从麻城职业学校毕业回到家乡。这时,在武汉读书的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员戴克敏、戴季伦、曹学楷、陈定侯、郑位三等人趁暑假回到家乡黄安。他们宣传共产党的文件,传播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军阀的革命思想,并准备发展一批优秀工农分子和革命知识分子入党。吴焕先和戴克敏、戴季伦是姑表兄弟,互相了解,志同道合,成了他们发展党员的首批培养对象。他们经过秘密串连后,以歇伏为名,带着干粮,到天台山开会,畅谈革命理想。吴焕先看到奇峰突兀,甚为壮观的天台上,心情非常激动,满怀豪情地写了一首“四望众山低,昂然独出奇,白云飞左右,独与占天齐”的诗篇,借歌颂山的雄伟气势抒发自己的革命理想。1925年冬,吴焕先由戴克敏、戴季伦介绍,在黄安的七里坪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上级党组织以读书的名义派他到武汉工人运动研究所学习,1926年夏季结业。同年秋,吴焕先同曹学楷、陈定侯、戴克敏等,回到家乡箭河一带进行革命活动。
  吴焕先回到四角曹门以后,剃光了头,身着破长衫,脚穿稻草鞋,深入贫苦农民之中,和他们促膝谈心,宣传革命道理,秘密串连发动,为在箭河一带建立、发展党的组织,成立农民协会,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有一天,吴焕先碰到正在田边望着谷子发愁的吴先恩,便凑拢去问:“今年谷子长得好吗?”吴先恩回答道:“长得不错,一缴租就剩不多了。”
  “你家要缴多少石?”
  要缴20石,把租一缴,就剩得不多了,一家9口怎么办啊?”
  “不交租不行吗?”
  “种地主的田怎能不交租!”
  能!世界上就有不交租的地方,他们把地主打倒了,就不交租了,谁种的田归谁,现在全国各地都在闹革命,分了地主的土地就不用交租了……!”
  吴焕先对其他贫苦农民和知识青年也进行了同样的宣传,他说:“我们穷人没有地种,没有房住,吃不饱,穿不暖,过着奴隶般的生活,我们要翻身得解放,必须组织起来,组织起来力量就大。没有组织起来的穷人就像一盘散沙;组织起来就像泥巴,捏成一块,打击敌人就有力量。”他的宣传,在四角曹门的广大贫苦农民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经过吴焕先的串连、发动和培养,1926年秋,在四角曹门附近的头石河村,建立了箭河地区第一个党小组。随后,吴焕先又在四角曹门、郑家边等村发展十余人入党,到1927年春,箭河一带大部分村庄都有了共产党员,并在四角曹门建立了箭河地区第一个农村党支部。
  在党组织建立的同时,吴焕先还着手建立农民协会。1926年8月下旬的一天晚上,在四角曹门,吴焕先主持召开了箭河地区第一个农民协会成立大会,7个村庄100多名贫苦农民参加了大会。吴焕先在会上说:今天参会的都是穷苦人,都是信得过的人。我们没有地种,没有房住,没有衣穿,上无片瓦,下无一垅地,一年到头累死累活,却吃不饱穿不暖,过着奴隶般的生活。现在我们要组织起来,建立农会,实行"耕者有其田”。接着,他以商量的口气说:今天大家看看,参加农民协会对不对。愿意参加的就参加,不愿意参加的不勉强。吴焕先讲罢,大家鼓掌称赞讲得好,并说,焕先为咱穷人着想,跟着他我们放心。当场有50余人报名参加农民协会。
  四角曹门农民协会建立以后,吴焕先又到箭河地区的斗笠冲村,主持召开该村农协成立大会。会后,他又召集各村来参加大会的代表开小会,要求他们回去后,照这个村办农协的样子,把自己村的农协也建立起来。
  到1927年春,箭河地区共建立97个村农协,会员达到3400余人。在村农协普遍建立的基础上,箭河地区农民协会在龙王山成立,吴焕先为负责人之一。
  在建立农民协会的同时,吴焕先等人还发动建立了妇女会、少先队、儿童团等群众组织。
  随着农民协会的建立,吴焕先等共产党人带领贫苦农民,发起抗捐、抗债、抗租、抗税、抗课的“五抗”运动,向地主阶级展开了反剥削、反压迫的斗争。
  1926年冬,恶霸地主方晓亭,勾结光山县土匪来箭河地区报复,烧了吴焕先家的房屋,杀了吴焕先的父亲、大哥、大嫂、二哥、小弟5位亲人,受害群众不计其数。血的教训使吴焕先等共产党人认识到,要对付地主武装的进攻,必须建立农民自己的武装。在吴焕先、吴先筹等领导下,箭河地区的四角曹门、郑家边和詹湾,利用红枪会的旧形式办起了革命的三堂红学。吴焕先为三堂红学的总负责人。他一方面向贫苦农民宣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思想,提高他们的阶级觉悟,在红学中发展党员,树立党在红学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另一方面又组织学员苦练红缨枪对刺本领,使三堂红学成为黄安县最早的一支农民革命武装。在三堂红学的影响下,周围七八个村子都轰轰烈烈地闹了起来。
  箭河地区是“鸡叫听两省,狗咬三县惊”的地方。这一闹,惊动了光山县桥南八保首户大地主陈日辉,他依仗手下的三十堂红枪会,声言要同箭河地区的三堂红学打仗。消息传来,吴焕先召集红学学员研究对策。有一个贫农说:“咱打脚鱼叉,叉他个王八蛋!”吴焕先觉得这个建议很好,就请了10多个铁匠,在家门口架起20盘铁匠炉,动员群众有钱出钱,有铁捐铁,连夜赶制脚鱼叉、大刀武装群众,并组织参加红学的人,赤背光膀刻苦地练武。休息时,他就给大家讲革命道理,教唱“打倒列强”等革命歌曲。有一次,吴焕先向红学学员讲:“我们办红学就是要团结起来和地主斗争。一根小竹子一折就断,捆成了扫帚,就百折不断。地主豪绅好比大树,一个人搬不倒,大家一齐搬,就可以把它搬倒。”在吴焕先的具体指导下,农民运动和武装斗争融为一体,有力地推动了箭河地区农民运动的发展。

Copyright @2014-2025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