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资政参考

探索求发展,谱写新篇章——湖北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成就及启示

发布日期: 2014-12-11 来源: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作出重大贡献的荆楚大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继续书写新的历史辉煌。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是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在这29年中,湖北人民在党中央、中共湖北省委的领导下,巩固人民政权,恢复国民经济,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艰苦奋斗,在探索中前进,在曲折中发展,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积累了正反两个方面的丰富经验,为开启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 1949年5月16日,在“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胜利炮声中,华中重镇武汉解放。5月20日,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宣告成立。从此,湖北的历史掀开了崭新的篇章,开始了划时代的社会巨变。全省上下沉浸在翻身解放的喜悦之中,建设美好新家园的干劲十足,信心满满。 

  1、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政治经济实行大变革

  从1949年到1956年,是党领导人民有步骤地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并取得辉煌成就的历史阶段。

  在解放之初,湖北农村凋蔽,城市萧条,物价飞涨,匪特猖獗,民不聊生。面对困难和贫穷落后的处境,在党中央、湖北省委领导下,随着各级人民政权的建立,湖北人民迅速医治战争创伤,努力恢复国民经济,全面展开新民主主义建设。在农村,通过开展剿匪反霸、土地改革,使广大农民真正翻身作了主人,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在城市,果断采取一系列整顿金融秩序的措施,成功地同不法投机资本开展‘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结束了长期的恶性通货膨胀和物价飞涨的局面。然后合理调整私营工商业,推动全省工商业转暖回升,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又在全社会进行民主改革,按婚姻法实行新婚姻制度,彻底取缔旧社会遗留的卖淫嫖娼、贩毒吸毒、聚众赌博等各种社会病害,净化社会环境,改善社会风气。同时对旧的教育科学文化事业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造。通过镇压反革命、“三反”和“五反”、抗美援朝等运动,“几套锣鼓一起打”,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到1952年底,全省人民经过三年多的艰苦奋斗,胜利完成了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

  1953年10月11日,中共湖北省第三次党代会召开,贯彻执行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这就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从1953年开始,湖北进入有计划发展国民经济和全面实行社会主义改造阶段。湖北是国家经济建设重点投资的省份之一,特别是国家计划把武汉建设成为全国南方的重要工业基地,先后将苏联援建的156项工业重点工程中的3项,即武汉钢铁公司一期工程、武汉重型机床厂和青山热电厂一期工程安排在武汉,其后,又安排了武汉长江大桥、武汉造船厂、武汉锅炉厂、武汉肉类联合加工厂等一批重点工程。同时,社会主义改造也如火如荼地进行。到1956年底,全省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造任务的胜利完成,标志着湖北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湖北人民开始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工业农业实现大发展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党领导人民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并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在曲折中发展。

  湖北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始终得到毛泽东等中央主要领导的直接关怀和指导。1953年春,毛泽东首次视察南方,武汉是第一站。从这次视察直到1974年,毛泽东差不多每年都来湖北,每次少则几天,多则半年时间。毛泽东多次视察大江南北,均把武汉作为他向全国发出重要号令的主要站点。他在这里勾画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轮廓,提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战略,指挥炮击金门和华沙谈判,论述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晚年提议邓小平任国务院第一副总理……他关心湖北建设,多次听取武钢、武重等重点工程建设情况汇报和进行实地考察,并作了许多重要指示;多次在湖北与各级领导干部座谈,调查研究,并谆谆告诫湖北领导干部“—定要每日每时关心群众利益,时刻想到自己的政策措施一定要适合当前群众的觉悟水平和当前群众的迫切要求”。他多次批转湖北省委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经验材料。关于红安干部种试验田的经验,毛泽东曾在多个重要会议上推广,并强调种试验田“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领导方法”。毛泽东极其关注湖北的水患问题和水利、水电建设,在1953年第一次视察湖北时就提出了兴建三峡工程的设想,还先后为荆江分洪工程和战胜1954年特大洪水亲笔题词。1956年第一次畅游长江后,又描绘出“高峡出平湖”的宏伟蓝图,极大地鼓舞了湖北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湖北的斗志。

  1956年7月,中共湖北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提出了“动员一切积极力量,为建设社会主义新湖北而奋斗”的主要任务,要求正确处理工业与农业、粮食生产与经济作物及副业生产、商业与工农业、财政与经济、积累与消费等重大关系,促进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发展。党的八大召开后,省委认真学习贯彻八大精神,以八大精神为指导,领导全省人民掀起建设新高潮,大力发展工农业生产和科教文卫事业,积极推进民主进程,加强党的建设,改善党的领导,并取得初步成果,使湖北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但是,1957年开展的反右派斗争开始出现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1958年开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在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在所有制问题上急于求纯,扰乱了经济工作的正常秩序。加上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从1959年开始,全省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发生严重困难。

  面对严重的困难,1961年1月,中共中央提出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湖北省委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转变工作作风,创造性地深入贯彻中央确定的八字方针,经过三年调整,整个国民经济重新走上了稳定发展的道路。到1963年底,全省经济状况已全面好转,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趋向正常,工农业生产开始回升,人民生活也有改善。在此基础上,1964年和1965年,全省经济又呈现迅速发展的势头。

  3、“文化大革命”时期,政治思想形成大混乱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湖北是“文化大革命”的重灾区之一,深受其害。在“文革”动乱冲击下,正常的生产秩序和经营活动很难维持,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正确原则被当作修正主义和资本主义加以批判,从而给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灾难。

  “文化大革命”十年中,虽然党的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占据主导地位,虽然林彪、江青集团利用这种错误煽动极左思潮导致的社会动乱严重发展并长期持续,但是,在全省党的领导层内,在党内外广大干部群众中,对“左”倾错误和极左思潮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抵制和抗争始终存在并不断发展。1967年“七二O事件”是一个分水岭。许多老干部逐渐得到解放,回到领导岗位,“抓革命,促生产”。有些造反派虽然当上革委会副主任也是徒有虚名,“开会主席台,看戏前三排,要车叫就来,党票闹不来”,始终没有实现其入党的企图,始终没有掌握实权,没能进入核心领导小组和常委会。1976年的“四·五”运动敲响了“四人帮”倒台的丧钟。当时,不仅有湖北的群众到北京去,在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献了花圈,而且在武汉市和全省各地也兴起了悼念周恩来、抗议“四人帮”的群众运动。

  “文化大革命”时期,主要是在周恩来、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期间,湖北省革委会、中共湖北省委和各级领导机关带领广大干部和群众,利用“抓革命,促生产”的口号,尽可能抓住时机,坚持生产和开展建设,使湖北的国民经济在严重动乱的情况下,仍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特别是推进了中央安排在湖北的大型企业的建设。

  这十年中,国家直接安排在湖北的投资约150亿元。其中有的是国家的重点项目,如武汉钢铁公司具有先进技术的一米七轧钢机工程,年产10万辆载重汽车的二汽,总装机容量271.5万千瓦的葛洲坝水电站(又称三三0工程),年炼油能力250万吨的荆门炼油厂,年精炼铜2.5万吨的大冶有色金属公司,年产合成氨30万吨、尿素48万吨的湖北化肥厂,年采矿60万吨的荆襄磷矿等等。中央安排在湖北的大型企业建设项目,有一些是周恩来提议、经毛泽东同意决定的。周恩来还多次视察葛洲坝工程现场,力排“文革”的干扰,强调科学施工,质量第一,并且妥善处理了建设中出现的重大质量事故问题。在10余年间,湖北以“一二三”工程(一米七轧机、二汽、三三O工程)为龙头的工业基本格局初步形成。与此同时,湖北支农、电力、轻纺工业的建设也取得一定的发展。铁路建设成绩突出,十年间开工建设了焦枝线、襄渝线、枝柳线三条线在湖北境内的路段。粮棉生产有较大发展,1976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到169.82亿公斤,棉花总产量达到458.85万公担,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进一步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4、走向历史转折时期,工作重心开始大转变

  从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到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是党和国家逐步扭转“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混乱局面,实现历史性转折,开辟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的重要阶段。由于“文化大革命”和长时期“左”倾错误造成的政治上、思想上的混乱不容易在短期内消除,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在一段时间内仍然延续,党和国家的许多工作出现了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

  粉碎“四人帮”后,根据党中央的统一部署,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揭发批判“四人帮”的斗争,清查他们的帮派体系,出现了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与此同时,着手平反冤假错案,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落实党的各方面政策,有效地消除了“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消极后果,进一步增强了党和人民的团结,极大地调动了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为党的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提供了广泛的政治保证和坚实的社会基础。特别是从1978年6月开始,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从根本上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为重新确立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作了理论准备,有力地推动了各条战线的拨乱反正和全省各项工作的开展,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第一次思想大解放。

  在拨乱反正的同时,省委不失时机地领导恢复与发展国民经济,调整经济政策,整顿厂矿企业,发展农村经济,使全省国民经济重新得到恢复和发展,经济实力得到显著增强,人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这些成就的取得,为历史转折的实现准备了必要的条件。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开始全面地认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湖北省从1979年起贯彻执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Copyright @2014-2024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