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资政参考

构建战略支点 创造光辉业绩——湖北改革开放35年的成就与经验

发布日期: 2014-12-11 来源: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纪元。改革的春风,使荆楚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35年来,湖北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引领下,勇立潮头,锐意改革,砥砺奋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一、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湖北35年改革开放历程,铭刻着荆楚儿女敢为人先、艰苦奋斗的澎湃豪情,书写着湖北各级党委政府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壮志雄心。湖北35年改革开放历程是中国改革开放35年精彩生动的缩影。

  

  1、初步探索改革开放阶段,湖北在城乡市场取向探索上走在全国前列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了将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中国历史从此进入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9年1月,中共湖北省委召开三届十四次全会,学习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此后,湖北全省上下积极转变观念,统一思想,拨乱反正,大胆探索改革发展新路。

  1980年,湖北全省农村广泛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现了生产资料与经营权的有效结合,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迅速迸发出来,湖北农业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在农村改革突飞猛进的同时,国企改革从扩大自主权入手也迈开步伐。1979年,全省在153个国营企业进行扩权试点,核心是实行利润增长留成和企业基金制度。1981年9月后,全省1520家预算内企业实行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并对企业进行厂长(经理)负责制试点工作。

  1979年,湖北与美国俄亥俄州建立友好省州关系,是全国最早与西方国家建立省州友好关系的省份。随后,湖北省和俄亥俄州合资经营的湖北派克密封件厂诞生。湖北积极吸引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较早地开启了对外开放之门。

  在对外开放的同时,湖北在对内搞活方面也进行了成功探索。1979年,武汉市批准恢复、开放汉正街小商品市场。在随后的几年中,汉正街先后创新出批量销售、价格浮动、自产自销、承包以及租赁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汉正街市场迅速发展。1982年8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汉正街小商品市场的经验值得重视》的社论,充分肯定了汉正街模式的现实意义。汉正街作为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的“试验田”和“风向标”,被誉为“天下第一街”。当时流传:对外开放看深圳,对内搞活看汉正街。

  2、全面开展改革开放阶段,湖北在城市综合改革试点上走在全国前列

  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确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湖北省委、省政府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战略部署,紧密结合湖北实际,制定湖北中部崛起的发展战略。在1982年至1992年十年间,湖北改革发展事业从农村到城市、从政治经济领域到社会文化领域全面展开。

  在农村,为深入推进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省委、省政府宣布将土地承包期延长至15年以上,让广大农民吃上“定心丸”。同时,在全省农村大力实行政社分开;改革农产品统派购制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大力扶持乡镇企业,极大地激发了农业的发展活力。

  在城市,湖北在国有企业实行了第一步、第二步利改税;将省辖市直属企业全部下放给所在地管理,促进工业优化组合和横向经济联合;颁布《关于深化企业改革推行承包责任制的若干意见》,在国有企业推行承包责任制,全省工业经济呈现蓬勃发展的崭新面貌。

  20世纪80年代初,国务院决定开展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1981年7月,国务院选定湖北沙市作为全国第一个城市经济综合改革的试点城市。沙市在工业管理体制、计划体制、劳动工资体制、财政体制、银行体制、商业体制、物资体制、价格体制、科技体制和城市建设体制等10个方面进行了全方位配套改革。为全国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1984年5月,国务院又确定武汉为全国大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单位,作为第一个进行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的省会城市,武汉市提出并实施“‘两通’(交通和流通)突破”、放开搞活的战略。在改革过程中,武汉创造了许多全国第一:第一个放开物价,第一个撤局改委转变政府职能,第一个公开招标,第一个聘请洋厂长,第一个建立技术市场,第一个建立兼并市场等,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湖北作为城市综合配套改革的先行者,为推动全国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科教领域,湖北充分发挥科教优势,改革科技拨款制度、建立科研单位所长负责制、促进科技与生产相结合、实行科技副县(市)长制度;调整教育结构、改革办学体制、改革学校内部的管理体制、改革教学制度和方法等。科技与教育体制改革有力促进了科教事业的发展。

  1984年,湖北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发展对外经济贸易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拓宽对外贸易渠道,与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经济贸易联系。1988年,湖北又颁布了《湖北省鼓励外商投资优惠办法》、《湖北省侨商投资优惠办法》,鼓励外商和华侨来鄂投资,“三资企业”迅速发展。与此同时,湖北还适时抓住国家对外开放由沿海地区向长江流域纵深发展的机遇,有步骤地推进本省长江经济带的开放开发。

  3、创立市场经济体制阶段,湖北在国家重大项目建设上走在全国前列

  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同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1997年,党的十五大作出了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l世纪的战略部署。中共湖北省第六、第七次代表大会认真贯彻中央精神,制定和实施建立湖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成第二步战略目标和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基本方略。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培育市场主体。从1994年开始,全省国有大中型企业初步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大力开展技术革新,提高国有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湖北还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决定》,培育个体、私营企业,形成市场经济成分多元化的格局。

  湖北是农业大省,农业产业化发展是湖北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1997年初,湖北作出《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的决定》,提出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大战略部署。此后,湖北农村逐渐形成龙头企业带动型、主导产品带动型、商品基地带动型、专业市场带动型等多种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形式。1999年,湖北又作出《关于建设农业强省和推进农业与农村现代化的决定》,湖北农业产业化经营在龙头企业、主导产业、市场网络、产业链条的培育和建设上,与乡镇企业结合、以小城镇为依托,使龙头企业适当集中,促进产业经营向纵深发展。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湖北大力推进科教兴鄂战略。1993年11月,湖北颁布了《关于科教兴鄂的决定》。此后又陆续出台《关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关于加速科技进步,大力推进科教兴鄂战略实施的若干规定》等文件和《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等法规,提出科教工作的指导方针、目标任务。湖北不断加大对科教事业的投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建设武汉·中国光谷。

  20世纪90年代,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为加快经济发展,国家加强能源、交通、水利、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湖北又一次成为国家重点项目建设的主战场。1994年12月14日,世界上最大水利枢纽工程——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在湖北宜昌三斗坪正式开工建设。湖北积极支援三峡工程建设,妥善安置移民,加大沿长江地带的交通、邮电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1993年2月,京九铁路建设工程全面展开,1995年全线铺通。贯穿中国南北的第三条大动脉京九铁路是20世纪90年代仅次于三峡工程的第二大工程。湖北全力支援京九铁路建设,并依托京九,建设黄冈,振兴大别山老区。1998年夏,长江发生全流域特大洪水。面对特大洪水的袭击,湖北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下,在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和全国人民强有力的支持下,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战胜八次洪峰,夺取了抗洪抢险斗争的胜利。国家重点项目在湖北的建设以及98抗洪斗争的胜利,极大地激发了湖北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热情。

  4、完善市场经济体制阶段,湖北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上走在中部前列

  2002年党的十六大和2007年党的十七大作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战略部署。根据党的十六、十七大精神,中共湖北省第八、第九次代表大会确定把湖北建设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在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改革创新等方面走在中部地区的前列的奋斗目标。

  2005年8月和2011年6月,胡锦涛同志两次视察湖北时都明确指出,湖北应走在中部地区前列,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这是中央对湖北战略地位的定位和要求。按照中央的要求,湖北省委、省政府不断深化对重要战略支点内涵的认识,明确支点就是中部地区崛起的重点、支撑点、着力点,就是湖北要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关键区域和战略枢纽,成为国家发展战略和政策杠杆撬动中部地区崛起的增长极和支撑点。

  省委、省政府坚持把建设成为重要战略支点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总任务,大力实施“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加强不同层次战略之间的融合和跟进。湖北支点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

  按照“三化同步”、“两增同步”的要求,湖北在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加快现代化农业建设、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大力加强以饮水安全和水利建设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进文明村镇建设,实施“百镇千村”工程,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湖北实施“三个一批”战略,积极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实施工业兴省战略,实施“支柱产业倍增计划”和“千亿元产业计划”,做大做强汽车、石化、钢铁、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支柱产业,改造提升食品、纺织、有色等优势产业。

  湖北全面实施“两圈一带”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从完善规划、改革试验、体制创新以及搭建投融资平台等方面着手,大力推进“两圈一带”战略的具体化和项目化。实施荆州“壮腰”工程,推动江汉平原振兴崛起。着力推进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支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边远山区和库区等特殊类型地区加快发展。深入实施“一主两副”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加快推进武汉主中心城市和襄阳、宜昌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跨越式发展,带动周边中小城市发展。

  湖北把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作为扩大开放的重中之重,大力实施开放先导战略,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实施“走出去”战略,挺进非洲大陆,成为东北亚经济圈观察员,拓展与东盟的经贸关系,推动对外投资与合作快速发展;与铁路、交通等70多个部委签署部省合作协议,并加强与央企对接,不断拓展湖北的发展空间;大力培育发展文化,树立“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发展第一、服务至上,一切为了发展、一切服务发展”的政务服务理念,打造开放、包容、亲商、平等、公正的投资环境。

  在“一元多层次”发展战略的引领下,湖北作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Copyright @2014-2024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