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资政参考

砥柱荆楚 丰碑永存——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发布日期: 2015-12-29 来源: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70年前,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赢得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整个抗日战争时期,神州遍燃抗日烽火,荆楚怒激抗战狂涛。这是一段中国人民用鲜血和泪水写就的历史,荆楚儿女以特有的坚韧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在血雨腥风中与强敌英勇奋战,谱写了一曲威武雄壮的英雄史诗。

难以忘怀的艰苦岁月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开始,到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爆发,直至1945年8月日本投降,湖北人民的抗日斗争前后经历了14年。14年里,湖北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国民党军队主导的正面抗战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英勇雄壮,广阔的荆楚大地成为中国人民抗战的重要战场,湖北抗战也由此走过了波澜壮阔的血火征程。

  局部抗战阶段,抗日救亡群众运动拉开序幕。1931年9月18日,日本驻中国东北地区的关东军按照精心策划的阴谋,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铁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这就是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开始。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率先发表一系列宣言决议,号召广大民众动员起来,武装抗击日军侵略,激发了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决心。湖北地区的党组织响应中共中央号召,召开群众示威大会,发布宣言、通电,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唤起民众抗日救国。在湖北地区诞生并以湖北为主要战场的红二十五军,于1934年11月奉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之命,以“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名义,西征北上,率先打出抗日的旗帜。1935年12月北京学生发动一二九爱国运动,武汉、应城、安陆、宜昌、襄阳、樊城等地学生、工人和工商业者纷纷举行罢课、集会游行和请愿活动,声援北京学生的爱国行动。湖北地区以抗日救亡群众运动为主要形式的抗日斗争拉开序幕,湖北人民的爱国热情开始全面觉醒。

  战略防御阶段,军民合力同仇敌忾气壮山河。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军发动旨在侵占和灭亡中国的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进入全面抗战时期。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后,日军将主攻目标直指华中重镇武汉及华南中心城市广州等地。为了部署武汉保卫战,国民党政府军政机构西迁重庆途中驻留武汉,上海、南京及东南沿海地区内迁企业亦暂停于武汉,各地文化界人士及机构团体也迁移武汉。中共中央在武汉设立派出机构——中共代表团和中共中央长江局,就抗战问题与国民党政府加强协商和合作。武汉一时名流荟萃,机构云集,全面抗战进入武汉抗战时期。

  以周恩来、董必武等为代表的中共代表团(中共中央长江局),同国民党政府进行了一系列协商和谈判,推动了长江以南地区党领导的武装力量改编为新四军并奔赴敌后战场。1937年12月25日,新四军军部在武汉正式成立。同时,中共代表团(中共中央长江局)积极组织领导东南、华中、华南、西南地区13省党组织的恢复重建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在董必武的直接领导下,湖北地区的党组织也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至1938年4月,全省党员人数由1937年8月的数十人发展至1120余人,群众团体中也普遍建立了党团组织,基本形成了遍布湖北城乡的党组织体系,为湖北地区抗日救亡群众运动的兴起、发展和敌后游击战争的发动奠定了组织基础。

  此一时期,以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空前加强为背景,以抗日救亡群众运动掀起高潮为起点,以国民党军队全力进行空前规模的武汉保卫战(武汉会战)及各界群众广泛支援为中心,湖北地区人民群众的救亡怒潮与前线将士的英勇搏杀,一起汇成湖北抗击日本侵略军的壮阔洪流。

  在以周恩来为负责人的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及所属以郭沫若为厅长的第三厅直接领导下,武汉迅速成为全国抗日救亡群众运动中心。1938年7月开始的献金运动狂潮,将以武汉为中心的湖北抗日救亡运动高潮推向巅峰,推动了湖北全省抗日救亡群众运动的迅猛发展,为尔后进行的全面、持久抗战奠定了思想以及社会和群众基础。

  日本侵略军占领南京并攻占徐州后,为实现胁迫国民政府投降、尽快结束中国战争的企图,发动了攻占中国抗战中心武汉的战役。国民党政府以积极防御、持久抗战为战略指导方针,投入包括第九战区、第五战区共计100余万人的参战部队。在以武汉周边的湖北地区为中心,包括河南、安徽、江西、湖南四省在内的广阔区域内,中国军队以劣势装备与强势日军展开了长达4个多月的生死鏖战,伤亡日军近4万人。作为八年全面抗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武汉会战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军事图谋,迟滞了日军的战略进攻。

  战略相持阶段,两个战场双峰并立协同作战。在武汉沦陷、中国抗日战争转入相持阶段的关键时刻,中共中央于1938年9月至11月召开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巩固华北、发展华中敌后游击战争”的战略部署。湖北地区抗战进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崛起并逐步占据抗日战场主体地位的时期,新四军第五师和鄂豫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成为中原敌后抗战的中流砥柱。

  中国共产党秉持团结抗战、全面抗战和持久抗战的方针,早在全面抗战爆发后不久,就根据与国民党政府达成的协议,开始进行红军改编和人民军队走上抗日战场、开展敌后抗战的部署。鄂豫皖和湘鄂赣边红军与国民党军政当局达成停战、改编等协议,于1938年3月踏上东进抗日征程。在以刘少奇为书记的中共中央中原局直接领导下,中共湖北省委派出大批优秀干部,以武装留守和统一战线的合法形式,在鄂东、鄂中等地相继建立党领导的战略支点,发展党的组织,训练党员骨干,发展民众武装,先后建立大小不一的三十余支共数千人的抗日武装,在正面战场的前沿阵地和日军近后方的夹缝中,点燃湖北敌后抗日烽火,建立了数块分散的抗日游击根据地,为湖北敌后抗日武装的发展和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奠定了基础。

  1939年1月至10月,李先念、陈少敏、朱理治、任质斌等先后率部数百人向豫鄂边敌后挺进,在无成建制部队的情况下,会合湖北党组织在武汉沦陷前后组织起来的各路抗日武装。鄂豫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开始形成,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在具有战略意义的中原敌后抗战中的领导地位。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活动于鄂豫边区的新四军奉命整编为第五师,李先念任师长兼政委。新四军第五师在敌、伪、顽夹击的复杂环境中,始终高擎抗日大旗,紧紧依靠鄂豫边区人民群众的支持,顽强坚持中原地区抗日游击战争。从1942年8月起,新四军第五师直属中央军委指挥。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除坚持鄂中、豫南外,又先后发展了鄂东、鄂皖边、鄂南和襄西根据地,至1943年新四军第五师发展到近4万人枪,边区所辖地区扩大到51个县,拥有人口1020余万,发展成地跨鄂、豫、皖、湘、赣5省边的战略区,从四面八方完成对盘踞武汉日军的战略包围。

  与此同时,国民党军队在湖北境内坚持了正面战场的作战。1939年4月下旬至5月中旬,第五战区部队展开随枣战役。1940年5月初与日军展开枣宜战役,第五战区右翼兵团总司令、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兼第五十九军军长张自忠亲率兵马截击、督战,壮烈殉国。1941年9月发起反攻宜昌战役。1943年5月发动鄂西会战,第六战区江防军诱敌深入,在渔洋关、石牌要塞一线与敌血战,转守为攻,相继收复宜都、枝江、松滋、公安等地。

  高举团结抗战大旗的新四军第五师,积极配合国民党军队正面战场作战,湖北境内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每一个胜利,都离不开新四军部队的配合与协助。枣宜战役期间,为牵制日军西进,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先后袭击黄陂、随县、孝感、安陆、应山、应城、京山以及礼山各县境内的日伪据点20余处。1942年底日军发动大别山战役,新四军第五师派出第十三旅和第一、第五军分区的地方武装,积极打击日伪。鄂西会战中,新四军第五师仅一个多月即向日军出击41次,牵制了日军两个师团的兵力。1943年11月日军发动常德战役,转战在襄南的新四军第五师部队立即跨越长江,向日军后背出击,在洞庭湖滨擂响配合友军的战鼓,把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旗帜插上了桃花山。

  战略反攻阶段,抗日民主阵地日益巩固发展。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不断发展壮大,逐步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从1944年起,中国解放区军民对日伪开始了局部反攻。新四军第五师也展开局部攻势作战,在进军河南、创建豫南和豫中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同时,加紧对鄂南、襄河、鄂皖边的发展,粉碎了日军企图打通京汉、粤汉铁路为主体的中国大陆交通线、挽救太平洋战场颓势的军事阴谋。

  中共中央根据形势的发展,决定开辟华南敌后抗日根据地,使其北与鄂豫边区、南与华南东江抗日根据地连成一线。鄂豫边区是这一战略性进军的出击阵地和战略后方。1945年1月,新四军第五师与王震等率领的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南下支队会合,随即北上南下向两翼发展,并派出两个主力团配合南下支队,南渡长江,挺进湘鄂赣,创立了湘鄂赣边抗日根据地,为对日本法西斯展开战略大反攻作了实际准备,对在太平洋和东南亚战场作战的盟军给予有力的支持。

  至1945年8月日军投降前,鄂豫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和新四军第五师坚持长期敌后抗战,以湖北为中心,地域遍布长江南北,纵贯中原大地。荆楚大地,众志成城,人民抗战的烽火生生不息,形成了砥柱荆楚、保卫家园的钢铁长城。

彪炳千秋的辉煌战绩

  湖北“当四战之地,居天下之中”,制控八方,绾毂中原,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水陆大动脉交汇、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特殊地理位置,日军侵华由华北转进华中华南、由东部进犯中部西部的战略态势及其在武汉外围的战略布局,中国共产党对战略相持阶段全国敌后抗战的战略部署,使湖北地区抗战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在事关全局的抗日战争战场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发挥了极其重大的战略作用。

  作为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战场,抗战中的许多全局性和具有全面影响的重大事件发生在湖北。湖北地区的军队和人民为夺取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以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在中国人民抗战的光辉史册上,湖北抗战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

  湖北成为抗战初期的政治中心。由于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内迁企业及各地文化界人士、机构团体的迁移、停驻,武汉一时成为全国战时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和战时首都。在此后的10个月里,一系列抗战的重大政治决策在这里形成,许多抗战的重要军事部署在这里制定,一部分内迁工业在这里中转,抗战文化在这里弘扬,武汉成为全国抗日运动的中心,形成了全面抗战初期具有重要地位和特色的“武汉抗战时期”。武汉抗战时期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最好的时期。周恩来等中共代表团和长江局领导人按照中共中央指示,就制定两党合作组织形式、改革政府机构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在武汉同国民党中央领导人蒋介石举行谈判,并取得进展。由于中国共产党的推动,在武汉召开的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吸收《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某些精神的《抗战建国纲领》。国民参政会第一届第一次会议在武汉举行,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经过中共代表团卓有成效的工作,国民党将毛泽东《论持久战》的精神通令全国作为抗战的战略指导思想,使之对整个抗日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中国共产党就战略战役问题向国民党提出一系列建议,并在战略上对正面战场进行积极、密切配合。在推动国民党中央合作抗战的同时,中共代表团还在武汉同国民党其他上层人物、国民党内的民主派、各民主党派、各界爱国人士、各地方实力派、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和众多国际友好团体、友好人士进行多方面接触和联系,形成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坚实保证。为了实行全国人民总动员、开放民主、改善民生、广泛发动群众、武装群众、进行人民抗战的全面抗战路线,中共中央长江局与湖北省委一道,组织和推动救亡团体、救亡报刊、救亡活动三位一体的抗日救亡群众运动。以党领导的中华民族先锋队为代表的近百个救亡团体在武汉成立,以长江局机关报《新华日报》为先导的30余种救亡报刊投入抗战宣传,救亡群众组织深入广大城镇乡村,湖北地区群众动员范围之广、规模之大,史无前例。抗日救亡群众运动风起云涌、波澜壮阔,且向八方辐射,把全国抗日救亡群众运动推向高潮。

  湖北成为抗日战争的战略转折。武汉会战是整个抗日战争乃至东方反法西斯战场投入兵力最多、战线最长、历时最久的战役,极大的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是中国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相持的转折点。从1938年6月12日日军攻占安庆,到10月26日日军占领武汉,中日军队在豫、皖、赣、鄂、湘五省纵横数百里的辽阔大地上展开了规模空前的大会战。中国共产党对武汉会战给予了多方支持和积极配合。中国军民在长达4个多月的血战中,以沉重代价造成日军重大伤亡,使日军速战速决占领中国的计划破产。一方面,日军因此元气大伤;另一方面,武汉会战结束后,日军不得不在武汉外围各要点、要线驻防6个师团15万兵力,强化占领区的殖民统治。日军军事战略进攻的势头大为削弱,不得不停止对正面战场的战略进攻,转为战略保守。抗日战争从此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显现。

  湖北成为敌后抗战的重要战场。新四军第五师及鄂豫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在新四军七个师、一个独立旅及整个华中抗日根据地中,地盘最大,人数最多,是由中央军委直接指挥的独立战略区,是中国抗日战争中一个特殊的敌后战场,是中国共产党长期坚持敌后抗战并夺取最后胜利的主要战略区之一。从1939年1月李先念率160余人南下湖北开展游击战争,到1941年初新四军第五师成立,这支英雄部队与湖北人民一道,以前赴后继、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抗击着15万日军和8万伪军,对日伪军作战1260余次,毙伤俘敌伪军43770余名,粉碎了日军的反复“扫荡”,在孤悬敌后的困难情况下,长期坚持中原前哨阵地,主力部队迅速发展到5万余人,地方部队和民兵发展到30万人,被分割孤立的小块根据地逐步联接成片并不断扩大,最终创建了以湖北为主体而跨越五省、面积达9万平方公里、人口达1300万的鄂豫皖湘赣解放区,造成对盘踞武汉之敌的战略包围态势,直至1945年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成为中原抗战的中流砥柱。新四军第五师和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也因此成为抗日战争时期南方敌后人民军队和抗日民主根据地发展的楷模,中共中央誉其为“一个伟大的成绩”,中原局和新四军军部也给予了“发展第一”、“独立工作第一”的高度评价。鄂豫边区和新四军第五师在湖北地区进行的敌后游击战争,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践行全面抗战和持久抗战的光辉典范。湖北敌后抗战广泛发动、组织和武装以农民为主力的各阶层群众,真正实现了全民抗战。湖北敌后抗战紧紧依靠根据地人民的支持,在广阔的战场上灵活与敌、伪、顽周旋搏击,长期坚持,以时间换空间,积小胜为大胜,牵制和消耗敌军大量兵力,直接影响敌我力量和士气的消长,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奠定了夺取湖北抗战最后胜利的坚实基础。

  湖北成为西南后方的前哨阵地。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正面战场的战略进攻和防御作战虽然在全国范围告一段落,湖北境内的战役性进攻和防御作战却一直没有停息。在日军不断向战区前沿发动攻势作战的态势下,驻防湖北境内第五、第六战区中国军队仍先后投入随枣战役、枣宜战役、反攻宜昌战役、鄂西会战等战役。襄阳、枣阳等战略重镇失而复得,始终控制在中国军队手中。鄂西战役中,石牌要塞岿然不动,日军无功而返。尽管这时国民党内的顽固派不断制造反共摩擦甚至掀起反共高潮,鄂豫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中共组织在对国民党顽固派开展有理、有利、有节斗争的同时,仍顾全大局、忍辱负重,领导新四军第五师和根据地人民配合正面战场作战,予西进日军以重创。自1938年至1945年抗战胜利,在湖北境内长达七年的中日全面战争,仅就正面战场6次规模较大的会战、战役及新四军五师各次战斗而言,共约伤亡日军15万人,其中有9名高级将领毙命于湖北。湖北抗战不仅时间长,而且规模大、地域广、歼敌人数多,这在全国并不多见。鄂豫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军民进行的敌后抗战,与国民党在湖北进行的正面抗战一起,构成了一道保卫西南大后方的坚固屏障,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

弥足珍贵的历史真谛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日军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了痛深创巨的历史灾难。八年侵鄂,日军罪行罄竹难书,湖北地区不包括抗战军队在内的人民伤亡达100余万,人民财产损失达168亿元(1937年法币)以上。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一个历史转折点,饱经忧患和磨难的中国人民终于洗雪了百余年来的民族耻辱,中华民族也从此由衰败和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14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国人民不仅创造了彪炳千秋的辉煌战绩,而且也向世人昭示了弥足珍贵的历史真谛,给后人留下了泽被永远的精神财富。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精神支柱。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倡导和推动下,在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和感召下,湖北地区国共两党捐弃前嫌,再次携手,虽屡有摩擦,却始终团结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谱写了一部壮丽的团结抗战交响曲;以国共两党合作为政治基础,以湖北地区广大工农群众为主体,各党派和进步社会团体、各民族、各阶级、各宗教团体都投入抗战洪流,将湖北地区的抗日救亡运动推向全国高潮的顶峰,其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浩大气势和爱国激情,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深入发展并不断丰富的推动力量,也是全国抗日战争逐步走向中国共产党倡导的全民抗战的催化剂;在爱国主义旗帜激励下,以湖北地区为中心和主体的鄂豫边区广大军民,在孤悬敌后和日伪顽夹击的险恶环境中,艰苦奋战,不断打击敌人,巩固、扩大根据地,构筑起湖北地区敌后抗战的钢铁长城,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以工农为主体的千千万万人民群众,节衣缩食,慷慨捐献,勇敢走上抗日战场,为打败日本侵略者贡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整个抗日战争时期,湖北儿女以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决战到底的顽强意志和万死不辞的牺牲精神,用血渊骨岳铸就了湖北抗日战争的胜利丰碑,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主义篇章。

  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砥柱作用是抗战走向胜利的关键因素。局部抗战时期,由湖北党组织领导的群众抗日救亡运动,是湖北地区抗日斗争的主体。全面抗战初期,湖北地区党组织积极促成并坚决维护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湖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动员、组织包括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在内的湖北所有爱国群众,以武汉为中心的湖北抗日救亡运动才能形成全国救亡运动高潮的顶峰,湖北地区国共合作的局面才能深入发展,成为推动全面抗战的政治基础。湖北地区党组织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开辟和发展广阔的鄂豫边区敌后战场,无论条件多么艰苦、形势多么险恶、战争多么残酷,始终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同各爱国党派团体、国民党各派抗日军队,共同维护团结抗战大局,支援配合正面战场抗战。湖北地区的共产党人以自己的政治主张、坚定意志、模范行动,成为坚持湖北地区抗战的中坚力量,成为湖北地区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民族先锋。

  人民群众拥护支持和广泛参与是中国抗战胜利坚不可摧的力量源泉。抗日战争是一场壮阔的伟大民族战争,只有动员群众,依靠群众,开展和发展人民战争,才能战胜强大的民族敌人。孤悬敌后的鄂豫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又因日伪顽分割而分散成几十个互不联接的小块,敌顽我三方斗争十分激烈,只有取得最广泛的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人民军队才能生存和壮大,抗日根据地才能建立和发展。新四军第五师和鄂豫边区各级党组织,深入开展群众工作,普遍动员群众,广泛建立抗日十人团和农救会、妇救会、青救会等群众组织,广泛实行减租减息和农业低税制,减轻农民负担,组织兴修水利,改善生产条件,发展手工业,增加人民群众经济收入,实行抗日民主政治,极大地调动了边区工农群众和其他各阶层群众的生产和抗战积极性,边区抗战获得了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李先念曾深情地说:“在如此艰苦的敌后环境里,如果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部队要生存和发展,要长期坚持抗日游击战争,那是不可想象的。”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实行全民族抗战最有效的组织形式和重要保证。在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中国的时候,全国最有力量、最有影响的两大政党,顺应历史潮流,实现第二次合作,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团结的核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局面在湖北的形成,是湖北地区全面抗战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国共合作的政治局面,鄂豫皖和湘鄂赣边的红军和游击队就无法改编并走上抗日战场;没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凝聚和召唤,以武汉为中心的抗日救亡运动高潮就无法形成。湖北敌后抗日武装的建立和抗日游击战争的准备和发动,无不是湖北地区党组织与国民党地方政府、爱国民主人士广泛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加强团结合作的结果。鄂豫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和新四军第五师,在依据“有理、有利、有节”方针对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摩擦进行坚决反击的同时,以大局为重,努力维护国共合作,始终坚持开展与国民党各派抗日军队的统战工作,使湖北抗战得以在国民党主导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的相互配合下进行。正是这两个战场的相互配合,共同构成对日作战的湖北战场,最终取得了湖北地区抗战的伟大胜利。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是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

  抗日战争胜利已经70周年。7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经历了社会主义建设和30多年的改革开放,真正实现了民族独立和解放,并在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途中阔步前进。我们今天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就是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我们要用包括湖北人民抗战在内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事实,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歌颂中国人民前仆后继、不屈不挠反抗侵略的英雄事迹,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纲领要求,引领各项工作,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和平发展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一心,艰苦奋斗,奋勇向前。

  (全文发表在《湖北日报》2015年8月28日第三版)

Copyright @2014-2024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