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抗战精神 实现中华复兴
发布日期:
2005-10-26
来源:
光阴荏苒,岁月匆匆。再过几天,我们就将迎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日。值此之际,省延安精神研究会、省新四军研究会、省妇联一起联合举行纪念座谈会,缅怀革命历史,继承光荣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憧憬美好未来,很有意义。
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而不衰,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每到民族危机关头,中华民族总能激发出一股强大力量。维系这种强大力量的,就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表现形态。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和影响下的中国军民,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光荣传统,塑造了伟大的抗战精神。抗战精神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华民族精神。
抗战精神深深蕴含于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伟大实践中,在多方面得到生动体现,其中延安精神、铁军精神、巾帼精神就是其中的典型反映。 弘扬抗战精神具有重要时代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它所缔造和倡导的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形势下的生动写照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在领导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汲取民族精神的精华,缔造和倡导了“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同仇敌忾、反抗殖民统治的共同精神力量。毛泽东同志曾对延安精神作了“一个方向、三种精神”的高度概括。
“一个方向”,就是鲁迅所代表的“硬骨头”方向。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毛泽东同志在这里所说的“硬骨头”,蕴含和体现着伟大的民族气节,是中华民族最深层的文化性格,是爱国主义精神最集中的表现。
“三种精神”,第一种精神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白求恩精神。毛泽东同志指出:白求恩的精神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白求恩精神的实质就是“共产主义的精神”。他强调,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毛泽东同志在这里所说的“毫不利已、专门利人”,蕴含和体现着高尚的民族品格,是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民族精神的新解说和新发展。
第二种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张思德精神。毛泽东同志借用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的一句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指出:“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他要求共产党员像张恩德那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毛泽东在这里所讲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蕴含和体现着崇高的民族大义,从本质上升华了中华民族精神,从而成为我们党的根本宗旨。
第三种精神是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争取胜利的愚公精神。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闭幕会上指出: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他用中国古代“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说明,只要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这两座大山,“有什么挖不平呢?”毛泽东同志这里所讲的“愚公精神”,蕴含和体现着可贵的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是对“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民族精神的新提炼和新概括。
总之,毛泽东同志所概括的这“一个方向、三种精神”的延安精神,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包括理想信念、宗旨意识、作风纪律、品德风范等诸多方面,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核,又依据新的时代要求进行了新的发展,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形势下的生动写照。
二、新四军是抗击日本侵略军的重要力量,它在抗日战争中所展示的铁军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形势下的生动写照
八路军和新四军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他们在党的号召和指挥下,开赴敌后战场,广泛开展游击战争,是抗击日本侵略军的重要力量。八路军和新四军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共同创造了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革命军人精神。新四军所展现的“铁军精神”,就是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革命军人精神的生动展示。铁军精神的基本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绝对忠于党、听从党指挥的理想信念。在八年抗战艰难困苦的岁月里,新四军始终绝对忠于党,听从党的指挥。在军事上,从成立之初的“八省健儿汇成抗日的铁流”,到深入敌后的“东进、东进”,党指向哪里,就打向哪里;在政治上,忠实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在敌、伪、顽夹击的环境中求生存、求发展,虽备尝艰辛而犹未悔。
二是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爱国精神。在三年游击战争期间,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饱受国民党反动派的军事围剿,处境十分艰难,与之有着不共戴天之仇。但国难当头之时,为拯救中华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新四军广大指战员毅然捐弃前嫌,与国民党携手抗日。这充分体现新四军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誓死捍卫祖国和民族尊严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是勇敢杀敌、奋不顾身的战斗精神。八年全面抗战中,新四军共抗击日军16万人,占侵华日军总数的22%强;抗击伪军23万人,占伪军总数的30%强。共进行大小战斗24600次,毙伤日伪军47万多人,占全国歼敌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而新四军则愈战愈强,部队由组建时的0300人,发展到抗日结束时的318600人。新四军不愧是一支能征善战的“铁军”。
四是挺身而出、为国捐躯的牺牲精神。八年全面抗战中,新四军共付出了8.2万余人的伤亡。新四军军长叶挺将军的革命精神、民族气节和战斗意志,堪称革命军人之楷模。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书记、新四军副军长项英,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副参谋长周子昆,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峰、第三师参谋长彭雄等一大批优秀指战员,用他们的热血,铸就了一座座抗日的丰碑。
铁军精神与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国共产党精心培育的革命精神。延安精神从更广大的范畴和更丰富的内涵上,体现着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性,具有民族精神最普遍的特质,理想信念和宗旨意识是它最核心的内容;铁军精神则更形象、更具体,是延安精神在实践中的进一步拓展,战斗精神和牺牲精神是它最核心的内容。
三、妇女运动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妇女在抗日战争中所展示的巾帼精神,同样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形势下的生动写照
全民族团结抗战包括各阶层人民的抗战,其中妇女运动是一支重要力量。毛泽东同志指出:“假如中国没有占半数的妇女的觉醒,中国抗战是不会胜利的。”在党的号召下,全国妇女群众积极行动起来,以多种方式投身到抗战的洪流中,创造了“巾帼精神”,展示了中国妇女的新形象。巾帼精神的基本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众志成城的团结精神。抗战唤醒了中国妇女的民族意识,增强了她们的团结精神。1938年5月,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全国性的“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妇女指导委员会”成立,标志着全国妇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从此,中国妇女,无论是知识妇女、上层妇女,还是劳动妇女、农村妇女和家庭妇女,也无论是共产党员、国民党员,还是无党派爱国妇女,都能以民族大义为重,众志成城,团结一致,自觉投入到抗战大潮之中。
二是为国出力的主人翁精神。在中国人民的14年抗战中,中国妇女利用各种形式支援抗战和参加抗战,极大地体现了主人翁意识。支前方面,1938年中国妇女开展寒衣运动,为抗战将士赶制了60多万件棉衣;1939年开展献金运动,捐献5000多万元;1940年春开展军鞋运动,赶制了20多万双军鞋。参战方面,上海组织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转战苏浙赣皖等省,历时三年,行程2万里,被誉为“火线上下来的女兵”;许多地方还组织“妇女抗日游击队”等妇女武装,直接对日作战;至于在东北抗联、八路军、新四军中参加对日作战的妇女就更多了。
三是宁死不屈的奉献精神。抗战时期,中国广大妇女面对危险无反顾,面对生死宁不屈,表现了可歌可泣的奉献精神。“九一八”事变后,赵一曼奉命到满洲,参加抗日斗争,成为闻名遐迩的抗日女英雄。被捕后,惨无人道的日寇对她进行了严刑拷打,还残忍地在她的十只手指和十只脚趾插上长长的竹签,但仍动摇不了赵一曼的意志,无计可施的敌人终于杀害了这位抗日女英雄。类似的事例,如八女投江等,数不胜数。
四是追求进步的自强精神。现实斗争培养了中国妇女自立自强的意识。政抬上追求平等,1941年陕甘宁边区参议会选举,17名妇女当选为参议员,24岁的女青年邵清华还当选为安塞县县长。经济上追求独立,1937年有50%的农村妇女参加陕甘宁边区组织的生产劳动,1938年春耕运动中,边区有二万多名妇女参加开荒种地。思想上追求自由,根据广大妇女的要求,边区颁布《婚姻条例》,规定了结婚自愿、一夫一妻、禁止包办及买卖婚姻等原则。
中国妇女特别是陕甘宁边区妇女,在抗日战争中所展示的巾帼精神,这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妇女的形象,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了全新的时代内容。同铁军精神一样,巾帼精神也是延安精神在实践中的进一步拓展。
四、大力弘扬抗战精神,凝聚民族力量,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自强不息,艰苦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60年前的战火硝烟早已散尽,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所铸就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依然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珍贵的精神财富。重温这段不平凡的历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可以凝聚民族力量,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自强不息,艰苦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大力弘扬抗战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民族凝聚力是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凝聚力,是没有希望的。当前,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大力弘扬抗战精神,就是要大力增强民族凝聚力,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使人民群众与党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
大力弘扬抗战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是民族实现复兴的重要基础。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大大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当前,在与西方列强的对比中,一些人丧失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认为中国什么都不如外国,盲目崇洋媚外,甚至做出丧失国格、人格的事。大力弘扬抗战精神,就要进一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大力弘扬抗战精神,自强不息,艰苦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是民族振兴崛起的重要条件。目前,我国还属于发展中国家,还有众多下岗失业人员和城乡贫困人口,与发达国家差距不小,离全面、均衡、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大力弘扬抗战精神,就是要求我们增强忧患意识,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在全社会形成一个人人努力、个个争先,积极向上、奋斗不息的风尚,以加快现代化建设,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