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在湖北90年的光辉实践
发布日期:
2011-07-12
来源:
90年前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一个伟大事件。在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夺取了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崛起建立了不朽伟业。荆楚大地,人杰地灵,在中国共产党90年奋斗历程中,党领导人民在这里书写了壮丽辉煌的历史篇章。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深入研究党在湖北的光辉实践,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湖北在党的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总结历史经验,激发全省干部群众的昂扬斗志,实现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湖北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是中共党组织和人民军队的重要诞生地
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28年时间里,党领导人民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斗争。在党的创建时期、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各个历史阶段,湖北均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党的创建时期。20世纪初期,随着中国无产阶级的发展与壮大,马克思主义的输入与传播,湖北继北京、上海之后诞生了武汉共产主义小组,这是中国共产党全国统一组织成立前的6个早期组织之一。1921年7月,董必武、陈谭秋代表湖北党组织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一大”召开以后,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在湖北党组织的领导下,湖北工人阶级很快组织起来,以1921年冬粤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和汉口人力车夫罢工为起点,迅速掀起了“一个令人不可逼视的”武汉罢工“狂潮”,其规模之宏大、影响之深远,堪当全国第一次工人运动之最。1923年2月,以湖北汉口江岸为中心的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震撼全国,震惊世界,更是把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潮推到了顶点。
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大革命时期,湖北是北伐战争的主要战场,工农运动迅猛发展,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暨国民政府委员联席会议在武汉成立,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共中央机关相继迁汉,国共两党领导人和各路群英荟萃江城,武汉成为全国革命的中心。毛泽东在武昌主办的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开班,为全国农民运动培养了大批干部,也为后来党的中心工作转入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作了一定的组织准备。1927年,在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叛变革命,向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举起屠刀的危难关头,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了紧急会议,这便是著名的八七会议。会议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吹响了土地革命战争的号角,成为中国革命的一次重大历史转折。在八七会议精神的指引下,党领导人民在湖北大地上率先发动秋收起义,并接连发动黄麻起义、荆江两岸年关暴动等一系列武装起义,陆续在湖北及其周边地区开辟了鄂豫皖、湘鄂西、湘鄂赣、鄂豫边、湘鄂川黔、鄂豫陕等六块重要革命根据地,在斗争中创建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军团、红三军团、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等主力红军。湖北成为全国土地革命战争的主战场之一,为中国人民革命武装力量的发展壮大,为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作出了重大贡献。
抗日战争时期。全面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1937年11月,国民党中央党部以及重要领导人均移驻武汉,民主党派进步人士和全国的文化艺术界著名人士也荟萃江城。12月,中共中央决定在武汉设立长江局,负责统一领导南方13省党的工作。随后,中国共产党主办的机关报刊《群众》和《新华日报》相继在武汉创刊并公开发行。武汉由此迅速成为国民党统治区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中国共产党从此由根据地走向全国。1938年10月武汉沦陷,在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的关键时刻,李先念奉中共中央和中原局之命,率部挺进武汉外围,执行开辟武汉外围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战略使命。1941年4月,新四军第五师在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高潮中建军。这支英雄的部队驰骋江淮河汉,转战大江南北,积极对日伪军作战,创建了以湖北为中心、地跨鄂豫皖湘赣五省边地区的鄂豫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部队也发展到5万雄师,成为整个新四军7个师中人数最多、根据地面积最大的一支骨干武装,被中共中央华中局誉为“发展工作第一,独立作战第一”。新四军第五师是中原敌后抗战的中流砥柱,她为中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建立了彪炳千秋的历史伟绩。
全国解放战争时期。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进入到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决战时期,以湖北为中心的中原解放区,因其特殊的战略地位而成为国民党军发动内战的首选目标。在“敌军围困万千重”的艰难环境里,八路军、新四军中原军区部队坚定不移地执行中共中央的战略部署,顾全大局,牺牲小我,顽强地在中原地区进行了10个月的战略坚持,牢牢拖住了国民党30万兵力,有力支援了兄弟解放区军民的反内战斗争。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悍然撕毁“停战协定”,向中原军区部队发动大举围攻,由此公然挑起大规模全面内战。在“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危难关头,中原军区部队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发起了震惊中外的中原突围战役,胜利拉开了全国解放战争的帷幕。在湖北这块英雄的土地上,中国历史又一次发生重大转折。中原突围一年后,全国战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高瞻远瞩,作出了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决策。1947年6月30日夜,刘邓大军一举突破黄河天险,而后长驱南征,千里跃进,剑指大别山,胜利实现了人民解放战争从战略防御向战略进攻伟大的、历史性的转变。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后,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恢复重建了以湖北为中心的中原解放区,并使之进而发展成为人民解放军“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前进“跳板”和后方基地,为夺取全国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湖北从1920年共产主义小组创建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30年红旗不倒;从1927年人民革命武装力量建军到1949年全国解放,22年武装斗争不断。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荆楚70万英雄儿女献出了宝贵生命;经过战斗的洗礼,湖北走出了235位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将军,诞生了两位人民共和国主席。湖北的党组织和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的重大贡献,永远是我们的自豪和骄傲!
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两次将湖北确定为实施国家工业化战略的重要基地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近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渴望的中华民族独立富强的现代化梦想,党和国家把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摆在了突出位置。湖北因其得中独厚的地位优势,而两度成为国家实施工业化战略的重要基地。
第一次是在国家实施“一五”计划期间。新中国成立后,全党和全国人民经过三年的努力,到1952年底,逐步实现了财政经济状况基本好转,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由周恩来、陈云主持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一方面要合理利用和改建东北、上海及其他沿海地区城市已有的工业基础,另一方面要开始在内地建设一批新的工业基地,以求大大提高我国的工业生产的能力,着力改善我国工业几乎都集中在东北和沿海的不合理的布局。按照“一五”计划指导思想,党中央根据交通便利、生产地接近原材料产地等条件进行生产力布局的原则,充分利用长江两岸铁矿铜矿蕴藏量丰富的资源优势、江汉平原的农业产业优势、长江航运和京汉粤铁路运输的交通优势,设想把武汉建设成以冶金、机械、纺织工业为主的南方工业基地,实现以“钢铁要过江”为标志的全国重工业布局上的转移。因此,国家“一五”计划期间,大批的重点项目在武汉建设。包括武汉钢铁公司一期工程、武汉重型机床厂、青山热电厂一期工程、武汉长江大桥、武汉肉类联合加工厂、武昌造船厂、武汉锅炉厂等。同时还确定在湖北建立大冶有色金属公司冶炼厂和部分矿山工程,从上海迁建武汉印染厂和沙市热水瓶厂等一批骨干企业。这些国家重点工程和湖北地方骨干企业的建设,为全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打下了初步而坚实的基础。为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及今后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党和国家还在湖北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事业,使湖北不仅成为我国工业的重要基地,而且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第二次是在国家“三线”建设期间。20世纪60年代,中共中央根据国际形势和国家安全的战略需要出发,作出了以备战为中心的“三线”建设的重大决策,把“三线”建设作为国家经济建设的中心环节和主要任务。“三线”建设期间,国家在湖北继续抓好武汉工业基地建设的同时,把工业建设的重点转移到鄂西、鄂西北等广大地区,布点建设了一大批重点工程。1968年,第二汽车制造厂选址在十堰地区并动工兴建;1969年11月破土修建焦枝铁路;1969年,开始开发江汉油田,开工建设荆门炼油厂;1970年12月,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三三0工程)正式破土动工。此外,湖北还进行了湖北化肥厂、荆襄磷矿厂、武汉石油化工厂、湖北化纤厂、襄阳轴承厂、长江机床厂、武汉汽轮发动机厂、应城石膏矿扩建工程等国家“三线”重点工程建设。通过“三线”建设,湖北以“一二三”工程(一米七轧机、二汽、三三0工程)为龙头的工业基本格局初步形成,即以武汉为中心的鄂东钢铁工业基地,以十堰为中心的鄂西北汽车工业基地,以潜江、荆门为中心的鄂中石油化工基地,以宜昌为中心的鄂西能源工业基地,湖北工业的灿烂前景初步展现在人们眼前。在这期间,国家进一步加强荆江防洪工程建设,大力建设荆江大堤加固工程、洪湖分蓄洪工程、下荆江裁弯工程等重点水利基础设施,进一步增强了长江中游抵御洪水的能力。与此同时,还开展大规模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兴建了一大批水利基础设施。据有关资料显示,在“三线”建设时期,即国家“三五”计划到“五五”计划期间,湖北是国家投资的重点省份之一,3个五年计划中投资规模在全国分别居第2位、第3位和第1位。其间,建成投产的大中型项目200多个,约占建国以来湖北建成投产的大中型项目总数的40%。由此,湖北在相当长时期保持着全国重要工农业生产基地的重要地位。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湖北是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新时期。30多年来,湖北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工业化进程大大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2004年9月,党中央从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作出了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大战略决策。湖北在中部地区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传统优势,党中央对于湖北的发展寄予了厚望。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湖北考察时明确指出,湖北应该加快发展,走在中部地区前列,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这既是党中央对湖北的殷切期望,也是中央从国家区域发展的战略层面对湖北的科学定位。
从地理位置看,湖北处于横贯东西的长江中游,京广、京九铁路纵横南北,京珠、沪蓉高速公路四方交汇。 “湖北通,则中部通;中部通,则全国通”。 “十一五”期间,国家和湖北省不断加大投资力度,着力打造湖北“九省通衢”的新优势。铁路方面,17个大中型铁路项目在湖北境内兴建。其中,武广铁路专线是我国第一条时速达350公里的铁路客运专线。武汉成为我国铁路四大枢纽之一、六大客运中心之一和四大机车检修基地之一。公路方面,到2010年底,湖北高速公路已经达到3500公里,与周边六省实现高速互通,以武汉为中心通达全省各市州的高速公路放射网已经形成。航运航空方面,武汉港成为上海航运中心在长江上重要的“喂给港”,扩建后的天河机场一举跃居为我国中部最大的航空枢纽。以武汉为中心,构建成了一个立体交通网络。现代物流中心的形成,必将对进一步优化湖北产业结构,提升湖北市场化水平,增强湖北经济综合竞争优势发挥巨大能动作用。
2007年12月,“武汉城市圈”获批国家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一国家战略的实施,使湖北站在了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的前沿。“1+8”武汉城市圈是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是湖北产业和发展要素最为密集、最具发展活力的区域。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将为湖北带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湖北,向两型社会张开拥抱的臂膀,先行先试,探索创新,探寻一条转型发展新路径,这是时代赋予湖北人民的重任。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经奠定武汉全国重工业基地地位的一批“武”字头企业构建循环产业经济示范区,变废为宝,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
2009年12月,国务院又决定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成为继中关村之后、中国第二个自主创新示范区。武汉的高新技术产业迎来发展的春天,不断自主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增强核心竞争力,成为实施科教兴鄂的战略突破口。经过快速发展,武汉的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初步形成,光谷生物城雏形初现,未来科技城已经奠基。光纤通讯、激光、生物工程、计算机软件等“武汉制造”,引领国家科技创新浪潮,湖北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基地。
在贯彻实施国家重大战略决策的过程中,湖北及时作出“两圈一带”区域发展战略,“十一五”期间取得辉煌的成就。在“十二五”规划开局起步之际,为了全面实施、深入推进“两圈一带”战略,湖北省委又作出重大战略决策,建设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和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这一战略决策必将推动我省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协调发展。
四、中国共产党在湖北90年光辉实践的历史启示
90年苦难艰辛,90年壮丽辉煌。中国共产党在湖北90年的光辉实践,留给历史和后人的不仅仅是一座座伟大的丰碑,而且有厚重和弥足珍贵的历史启示。
一是要解放思想、勇于进取。90年前,当国家和民族在苦难中挣扎时,我们的先辈以救亡图存为己任,大胆突破旧思想、旧文化、旧体制的藩篱,投身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逐渐接受马克思主义,创立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与时俱进,勇于进取,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今天,湖北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机遇和挑战同时摆在我们面前。要实现湖北的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要求我们继承和发扬先辈解放思想、勇于进取的精神,敢于从计划的思维定式中解放出来,更加注重运用市场机制解决发展难题;从狭隘封闭的内陆意识中解放出来,通过更大力度的开放拓展发展空间;从安于现状的陈旧观念中解放出来,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不断实现弯道超越;从因循守旧的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更加自觉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增强发展内在动力。要以更加开阔的思维和视野,把解放思想落脚到解决实际问题上,把勇于进取落实到具体行动上。
二是要不畏艰难、勇于创造。中国共产党在湖北90年的光辉实践、尤其是新民主主义时期的实践表明:前进的道路是不会平坦的,胜利的硕果只有不畏艰难、勇于创造者才能撷取。1928年至1930年,湖北笼罩在空前严重的白色恐怖之中,党在武汉的组织5次破坏5次重建,往往新建的省委尚未立稳脚跟,便从领导机关直至基层支部又被破坏殆尽。就是在这种艰难困苦的恶劣环境里,湖北的各级党组织百折不挠,将党的方针政策与本地区的斗争实际紧密结合,独立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两年时间里,开辟了鄂豫皖、湘鄂西、湘鄂赣、鄂豫边等数块重要革命根据地,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对武汉形成了战略包围。在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过程中,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创造了以大别山脉为中心,由西向东,逐段割据,进而贯通统一的独特形式;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创造了上山下湖,分块割据,互为犄角,相互依托的独特形式;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创造了以幕阜山脉为界,南北分片割据,主力红军骑山跳跃策应的独特形式;鄂豫边革命根据地创造了化整为零,插枪隐蔽,秘密割据,集零为整,伺机而起,大举扩展的独特形式。这些成功的创造和宝贵的经验,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武装力量的发展壮大,为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形成,均作出了重大历史贡献。今天,湖北的发展同样处在新的历史节点上。一方面,我们有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另一方面,我们又面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瓶颈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研究和学习先辈留下来的宝贵历史经验,继承和发扬先辈不畏艰难、勇于创造的精神,把中央的方针政策与湖北的实际紧密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探索出一条破解难题、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新路。
三是要甘于奉献、勇于担当。抗战胜利后,八路军、新四军中原军区部队本可以进入解放区休养生息,但为了牵制国民党军,支援兄弟解放区部队,甘愿冒着随时牺牲的巨大危险,在30万国民党大军铁桶般的围困中,顽强进行了10个月的战略坚持。中原部队在中原突围战役中甘于奉献、勇于牺牲、勇于担当的精神,更是我军顾全大局的典范。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湖北有70万英雄儿女献出了宝贵生命。新中国成立后,荆楚干部群众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不畏艰难,建成了武钢、二汽、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等大型企业和重大工程,创造了社会主义建设史上的奇迹。新世纪新阶段,发扬甘于奉献、勇于担当的精神尤为重要。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应该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勇于担当、以为立位,富于激情、奋发有为。要有“人生能有几回搏”的雄心壮志,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四是要依靠群众、一心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党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就把“群众”二字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毛泽东指出,“共产党的路线,就是人民的路线”,“群众观点是共产党员革命的出发点与归宿”。邓小平强调,一个党“只有认真地总结群众的经验,集中群众的智慧,才能指出正确的方向,领导群众前进”。江泽民提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胡锦涛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些光辉论断,都是对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历史经验的精辟概括和总结,而这其中,也自然包含着对党在湖北90年光辉实践的历史总结。在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我们仍然要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保持和发展密切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坚持依靠群众,通过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妥善解决复杂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仍然要发扬党的群众工作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深入群众调查研究,通过群众工作的有效途径脚踏实地地做好各项工作。
当前,湖北正处于科学发展、加快崛起的关键时期,国家实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和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昭示着湖北发展将迎来不可多得的历史机遇和灿烂的发展前景。在湖北这块英雄的土地上,革命先辈曾经挥洒热血,建树伟业,我们坚信,在历史的今天,新一代的湖北人一定能够继承先辈遗志,发扬先辈的光荣传统,解放思想,大胆创新,锐意进取,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在跨越式发展的道路上实现“关键性的一跃”,把湖北构建成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实现湖北在中部地区的率先崛起,向历史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此论文入选《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湖北党的建设 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
--中共湖北省委组织部 湖北省党的建设研究会(获评论文特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