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宏启 汪小华
白水田原名郭辅唐,曾用名郭慎。白水田这个名字是在革命战争时期他深入农村开展群众工作时,被敌人突袭包围,为了掩护身份而临时起的。
1945年,白水田所在的八路军三五九旅南下支队经黄冈越过长江天堑后,部队主力一边痛击日寇,一边分散到广大农村,与群众共同劳动,宣传发动群众,开辟湘鄂赣抗日民主根据地。很快呈现出的军民一家、群众踊跃参军支前的大好形势,引起了当地反动武装的嫉恨,数百敌人突袭包围白水田开展工作的村庄,将白水田和全村男女老幼集中在村西头的一块空地上,使出“包庇共匪枪毙”、“交出共匪有赏”的恐吓和利诱手段。敌人见这些伎俩无效后,便开始逐个审查辨认共产党员。
白水田在乡亲们的掩护下,站在中间靠前的位置,这是因为刚开始辨认的时候,敌人会审问的认真仔细些,而后期敌人没有查出什么名堂就会恼羞成怒,说不定会使出什么新花招。轮到审问白水田时,敌人军官看到的是一个光着头、身穿破烂不堪的夹衣、脚下一双旧草鞋的老农民。这不是乔装打扮,而是由于部队生活条件艰苦,加上经常帮助农民群众抢收农作物,时任团职政治指挥员的白水田尽管年仅26岁,却活脱脱的就是一副老农模样。“你叫什么名字?”面对敌人的审问,白水田镇定自若,看见远处有几丘水田,白花花的一片,于是脱口而出“白水田”这个通俗易念的名字。生硬的湘音略带晋腔,敌人并未发现其中端倪,白水田终于虎口脱险。之后,为了纪念革命群众对自己的救命之恩,白水田这个姓名一直伴随终生。
粮食在中国历史上,时时威胁着中华民族的生存。饥饿始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旧中国的一大难题。抗战时期,白水田在延安马列学院学习时,就认识到中国共产党认清中国的国情,就是从人民群众的吃饭问题开始的。作为浠水县解放后的首任县长,白水田在县委的领导下,把抓农业生产,千方百计把粮食产量搞上去作为第一要务。他带领全县干部和农业科技人员,拜农民群众为师,从科学种地人手,经过连续进行“改良土壤结构”、“改变插秧习惯”、“改革耕作制度”三场战役,1953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到4.35亿斤的高产奇迹,比解放前的“丰收年”1942年增产2.2亿斤。浠水县成为全省粮食高产的先进典型,湖北省委、省政府总结浠水经验,在全省同类地区普遍推广。群众能吃饱饭了,首先想到的是国家。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浠水县委、县政府用人民群众捐献的25亿元(旧币)购买了一架轰炸机,取名“浠水号”,送到朝鲜前线中国人民志愿军手中。白水田赴新洲工作后,认为当时最主要的问题是人民群众因为自然灾害缺吃少穿,而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发展农业生产,保障粮棉供给。白水田立即开展调查研究,首先就是到农林气象部门,把全县1500平方公里土地的自然情况搞清摸透,然后骑着自行车走遍县里一条百里长江沿线、两大湖泊、三大河流、四条岗岭的角角落落,与当地社、队干部群众交谈学习,听取他们对农业发展的意见。白水田通过系统的调查研究,发现农业生产中只注意扩大种植面积,忽视了提高单产的潜力;只重视对平原、湖区的投入,没有在占总面积近60%的丘陵地带上使劲;只重视粮食的“高指标”、“大跃进”,漠视棉花的重要地位。针对这些问题,白水田选择深入到既是丘陵地带又是落后生产队的周铺五队住点长达4年10个月,同吃同住600多天,带头苦干实干200多个工作日,不断摸索总结经验在全县推广,加上力推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新洲的粮棉产量逐年显著提高。1965年是比1959年更为大旱的一年,而新洲群众种植的棉花亩产皮棉较1959年的25斤增长为153斤,居全国第一,总产皮棉4178万斤,当年完成征购皮棉4014万斤;粮食平均亩产较1959年的258斤增长为805斤,总产5.1亿斤,向国家调出细粮5996万斤,完成了“粮棉双丰收、双高产”的目标,彻底解决了吃饭穿衣的问题。如丘陵地区的周铺五队储备粮食21万斤,平均每人218斤,群众每人年平均纯收入由36元增加到140元。“要想农业丰收年,化肥、豆饼、白水田”,这句在新洲群众中长期流传的民谣,是多么淳朴的赞美和怀念!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