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党史研究

“政治纪律”概念诞生于湖北

发布日期: 2017-01-17 来源:

    刘志坚 王涛 刘中华 华宗元

  眼下,全党都在积极开展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教育活动。什么是党的政治纪律?《党的建设辞典》解释:各个不同时期根据党的政治任务的要求,对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政治活动和政治行为的基本要求,是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在政治生活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您是否知道,“政治纪律”一词诞生于湖北,中央监察委员会(中纪委前身)同样诞生于湖北?

  中共五大首提“政治纪律”

  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走过6年艰难崎岖征程的中国共产党,在武汉召开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陈独秀、蔡和森、瞿秋白、毛泽东等82人,代表着57900多名党员出席大会。
  武昌区都府堤街至今还保存着中共五大会址。这是一条长405米、宽12米的街道,在一片绿树掩映下,有清末民初风格的建筑群,其中一栋两层灰砖楼上挂着一个大红色的牌子,上面写着“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旧址”。大楼里面有一个会议室,依然呈现着88年前中共五大开幕时的场景。
  省档案馆收藏的《中共中央文件选集》显示,大会通过的《组织问题议决案》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政治纪律”这个概念。《议决案》的第三条指出“党内纪律非常重要,但宜重视政治纪律,不应将党的纪律在日常生活中机械地应用”。
  在党发展的不同时期,根据政治任务的要求,政治纪律的内涵在不断地拓展和丰富,但其同党中央的要求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中央权威的核心内容没变。

中央监察委员会开纪检先河

    中共五大不仅首次提出“政治纪律”一词,还在党的历史上首次选举产生了中纪委的前身——以王荷波为主席,杨匏安为副主席,许白昊、张佐臣、刘峻山、周振声、蔡以忱为委员,杨培森、萧石月、阮啸仙为候补委员10人组成的中央监察委员会。
  同年6月,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修改了《党章》,增设了“监察委员会”一章,规定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及省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监察委员会,提出党委与监委互不交叉、互相制约和互相监督的制衡机制。为此,中共五大成为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的历史起点。
  然而,在中央监察委员会成立后的1年零2个月内,10名成员就有6人被捕就义或牺牲,导致中央监察委员会名存实亡。但中央监察委员会的成立,开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纪律检查机构设置的先河,具有奠基性的作用和重要传承意义。
  如今,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被中纪委命名为全国廉政教育基地。纪念馆内《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历程展》展厅面积585平方米,有400多幅图片、复制件、文照以及30多件实物,系统地展现中国共产党的反腐倡廉历史。
  全国热映的革命历史题材故事片《忠诚与背叛》,就是以中共五大创立中央监察委员会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塑造了第一届中央监察委员会成员,在白色恐怖的笼罩下,冒着生命危险认真履职的群体形象。

  董必武:为6毛钱向党中央写检讨信

  如何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自觉约束和规范自身行为?董必武、李先念两位国家主席的故事,向全体党员作出生动的注解。
  董必武是中共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共党史上任期最长的中纪委书记。但他从不以党和国家的“元老”自居,总是把自己比作“配角”“老牛”,他一生都以“甘为民仆耻为官”和“新功未建惭高坐”为座右铭,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
  1941年,中央派董必武到红岩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担任南方局常委、统战工作委员会书记,掌管红岩机关财务开支。受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反共高潮影响,设在红岩的八路军重庆办事处生活条件极其艰苦。为了改善红岩的生活状况,董必武对红岩机关伙食开支进行严格管理和监督。他要求办伙食的同志既要想尽办法改善领导和同志们的伙食,又决不能乱花一分钱。
  有一个月,在月底伙食费结算时,账面上有六角钱的开支平不了。为此,董必武十分自责,他对身边的同志们说:“我们党的经费来之不易,每分每厘都是同志们用血汗甚至生命换来的,我们只有精打细算的责任,没有浪费铺张的权力。”之后,他执意在机关大会上作了检查,并亲自向党中央写了检讨信。
  1955年,中央决定完善监察委员会机构设置,由董必武出任书记。从1955年至1969年,董必武担任纪委书记一职长达14年。在任期间,他高度重视维护国家的法律和法制。他说,“对于那些故意违反法律的人,不管他现在的地位多高,过去的功劳多大,必须一律追究法律责任。”他主张强化党的纪律,从严治党。他还说:“党员犯法,加等治罪。这不是表示我们党的严酷,而是表示我们党的大公无私。党决不包庇坏人,党决不容许在社会上有特权阶级。
  建国后,有家乡的亲友到北京找董必武,要求他帮助解决子女工作、升学以及生产队购买拖拉机、钢材等等问题。董老一律加以拒绝,并谆谆教育他们:“我受党的委托,人民的信任,参与国家领导,是各项政策制定的参加者,也是维护者,决不能利用职权给自己的亲属批物资。”

  李先念叮嘱:红安县委不要给我送土特产

  李先念,1909年生,湖北黄安(今红安)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66年的革命岁月中,他始终保持着清正廉洁的作风。
  1984年6月,在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时年74岁的李先念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任主席,老家红安县的乡亲们自然十分高兴,10月初,县委负责同志赴京看望李主席,顺便带去了红安特产两斤天台山的茶叶和10斤红安苕。11月初县委即收到李主席于10月26日的亲笔信,告诫县委以后不要给自己带任何东西。信的内容全文如下:
  红安县委同志们:久不通信,甚为思念!今日去信,不为别事,只为今后县里来人不要给我带任何东西。买东西是要付钱的,这在党内早有规定,如果不付钱,那是占有别人的劳动,这就很不合适了。请以后严格注意一下。祝好。
  李先念主管国家经济工作长达26年,从来不许孩子经商。时至今日,李家的4个子女没有一个人下海。
  李先念还非常注重建立良好的家风。吃饭时,他把孩子们掉在桌上的饭粒拣起来放进自己嘴里。他的衣服、鞋子穿了很多年,补了又补,仍不舍得扔掉。

  原载《湖北档案》2015年第4期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