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三庭 魏明星
统一战线是我党领导革命不断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应城的党组织和党员以民族利益为重,灵活地运用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采取既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以斗争求发展的方针,成功地创办了汤池训练班,使之成为鄂中的“抗大”,鄂豫边区的战略支撑点。同时,以“应城八条枪”为基础,采取争取、瓦解、分化等措施,发动民众,改造旧武装,创建了鄂中我党独立领导和指挥的第一支抗日武装——应城抗日游击队(简称“应抗”),为李先念率部南下,挺进鄂中,发动敌后抗日游击战争进行了充分的组织准备,奠定了坚实的武装基础。应城人民还先后共向鄂豫边区和新四军五师乐捐抗日经费约500万元法币,成建制地向新四军输送了两个支队、两个团队近5000人枪的兵力。今天,回顾和探讨抗日战争时期党在应城的统一战线的成功经验,仍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坚持独立自主的统战原则,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发动抗日救亡组织
“七·七事变”爆发后,日寇大举进犯中国,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在中国共产党的大力推动下,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组成了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11月,中共中央驻武汉代表董必武与辛亥革命时期的老朋友、国民党湖北省建设厅厅长兼农村合作事业委员会主任石瑛洽商国共合作等事宜,并向他宣传我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以及持久抗战的方针,和他恳谈了我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及如何运用建设厅和农村合作委员会等机构,做一些有益抗日的工作。石瑛当即予以赞同,决定以建设厅的名义,由建设厅出资,在应城汤池开办农村合作事业指导员训练班,由农村合作委员会委员、汤池农村改进区负责人,应城籍爱国人士李范一出面主持,共产党派人具体领导,目的是以国民党政府的名义训练出一批有独立工作能力的干部。在训练班的筹办过程中,杨显东、周苍柏、孙耀华等各界爱国人士也给予了有力支持。时任湖北省工委副书记兼省委宣传部长的陶铸,认为这是一个难得的可用来为我党培训军政干部的好场所,便立即自告奋勇地向省委提出了去创办汤池训练班的请求。于是一批分别来自京、津、沪等地的流亡学生和武汉地区的大中学生在陶铸的带领下,不辞辛苦,转赴汤池,寻求救国真理。汤池训练班及其以后办的临时学校在短短11个月的时间里,共培训干部600多名,他们后来大多成为鄂豫边区和新四军五师的抗日骨干和县团以上的领导干部,仅在五师的部队序列中,团以上的干部就有50多人,不少人在战争时期和建国后还成了党的高级领导干部,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不朽的功绩。
汤池训练班在培训农村合作人员的同时,利用合法身份,发展共产党员,建立党的组织。在训练班开学的第二天,陶铸便主持在学员中建立了党小组。1937年12月下旬,又建立了汤池训练班党支部,培养吸纳具有抗日热忱的进步学员加入党的组织,使之成为党的抗日骨干。1938年2月,为了迅速将党的工作扩大到鄂中各地,在汤池又成立了中共鄂中特别支部。之后,部分训练班毕业的学员犹如红色的种子,很快在荆门、京山、钟祥、天门、安陆等地建立了6个党支部、两个党小组。4月,鄂中特别支部扩大为鄂中中心县委;6月,又扩大为鄂中特委(机关仍设在汤池),统一了鄂中地区党的组织。为了进一步发展党的组织,鄂中特委以汤池为基地,以应城膏盐矿区为工作重点,在应城潘家集建立了应城县潘家集党小组。此后,特委在矿区北山,建立了中共应城矿区中心区委。随着特委工作向农村基层深入发展,应城的陈家河、坝上、巡检司、方家庙、田城关、长江埠、两河口等地,都相继建立了党的支部(或小组),为发动鄂豫边区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做好了组织准备。为此,原国家主席李先念同志在肯定汤池在五师发展史上的战略地位时赞誉:“汤池是发动鄂豫边区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支撑点之一,为民族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
上层统战关系的确立,有力地推动了基层统战关系的建立和发展。1938年10月27日,“武汉会战”失利,京汉铁路、长江沿岸及鄂中28座县城相继失守,华中战局发生了巨大变化,鄂豫边区成为抗战前线。30日,应城沦陷,国民党应城县党政机构土崩瓦解,日伪趁机占领应城,人民倍遭蹂躏。在这危急关头,应城的中共党组织迅速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齐聚京山丁家冲,高举抗日大旗,创立游击根据地。12月初,鄂中特委商请李范一先生通过“抗委会”向国民党当局推荐了接受我党领导的爱国进步人士孙耀华为应城县县长。孙耀华到职后,在我党的直接领导下,着手改组了原国民党应城县政府,先后任命中共党员蔡承祖、沈少华、苏化龙担任县府秘书,建立了抗日区乡政权,张谦光、苏化龙、蔡松云、徐休祥4名共产党员分别担任一、二、三、四区区长。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通过“溶共、限共、反共”的反共方针后,孙耀华被撤去县长职务。3月,中共应城县委遵照鄂中区党委的指示,作出了“强化政权,全力支援边区主力作战”的决定。同月,应城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贯彻执行独立自主的统一战线,胜利召开了应城县第一届参议会,选举产生了鄂豫边区第一个抗日民主政权——应城县抗日民主政府,以“三三制”的原则,把全县党外进步人士、中间力量团结到了抗日民主政府周围,沉重地打击了反动势力和日伪汉奸,巩固了应城抗日根据地。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在抗日时期,我们所建立的政权的性质,是民族统一战线的,这种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