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自强
1952年夏初,我由政务院大专院校毕业生统一分配委员会直接分配到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后称“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简称“长办”,今称“长江委”)测验处水文科(后为“长办水文处”,今为“长江委水文局”)水文资料整编组(后为“长办水文处水文资料审编室”),从事长江流域历年水文资料审查,并编辑出版年鉴等工作。工作期间曾参加荆江分洪工程建设施工期间的技术总结,并亲眼目睹了1954年长江遭遇百年罕见的特大洪水时荆江分洪工程首次运用、三次开闸分洪的情景。
(一)
1950年冬,新中国成立不久,毛泽东主席亲自审阅并批准了长江水利委员会向中央政府报送的《荆江分洪工程计划》。《计划》以“蓄泄兼筹,以泄为主”和“湘鄂并重,江湖两利”的基本原则,以1931年8月5日至25日宜昌——枝江洪峰水位、流量为标准,配合荆江北岸加固荆江大堤,在荆江南岸的上荆江藕池口安乡河以北,太平口虎渡河以东地区,开辟921.34平方千米的分洪区,以分、蓄荆江上游来水的超量洪峰流量,减轻大洪水对荆江北岸大堤的威胁。
1952年4月5日,荆江分洪工程全面动工兴建。参加工程建设的有军工10万人,民工16万人以及各类技术工人、工程技术人员4万人,总计30万人。1952年6月20日,荆江分洪工程第一期主体工程提前15天胜利建成。从开工到完工仅用了75天的短暂时间,速度之快令中外水利界人士所瞩目。
1952年6月25日,荆江分洪工程总指挥部在湖北沙市通衢路42号荆江大楼(现为水利部长江委荆江水文局驻地,目前该楼已被上级确认为革命文物遗址予以保护,荆江水文局已奉命于2007年迁出该址)发布《公告》宣布:“荆江分洪工程胜利建成!”至此,新中国第一大闸由站起来的中国人民自立更生,自己设计自己施工并胜利地完成。
1952年冬,荆江分洪工程技术总结会在汉口长春街长委会礼堂召开,长委会主任林一山主持了这次会议。主要议程是:荆江分洪工程建设时期的有关技术方面的总结以利以后工作的开展。会议主要技术讲述人是长委会负责设计和施工的总工程师雷鸿基、何之泰两人。与会单位和人员有中南军政委员会水利部及长委会有关人员和各方面的代表。
我是水文方面的代表,每天早上从鄱阳街景明大楼骑自行车到长春街长委会大礼堂听取荆江分洪工程技术总结报告后回来再上班。会议开了20天。由于分洪工程建设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最初会议气氛比较紧张。会上雷鸿基和何之泰对工程中的问题作了全面检讨,对工程中的责任作了认真的检查。最后林一山主任总结说:“像这样举世瞩目的工程,我国前人没有有关这方面的经验可以借鉴,工作中出点毛病和错误不可避免,其责任不能由一两个主要负责人来负担。”会议紧张的空气顿时缓和下来,大家一致认为林主任的总结发言太好了,最起码的一条是不会处理和处分哪一个人了,问题可能由集体负责了,两个总工程师绷紧的神经很快轻松下来了。会上两位总工表示,在今后工作中一定认真负责地工作,为今后的长江三峡枢纽工程立功,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使世界瞩目的工程更加完善!
1953年春,长委会副主任赵奔荆、会计科长余文藻安排我和他们一起来荆州看荆江分洪工程。之前,我曾向赵主任谈过,什么时候有机会带我到久仰的三国胜地古荆州,看一看东方第一闸荆江分洪工程。初春的江汉大地气温有点低,但从北方来的我并不觉得冷。我们一行三人来到荆州,第一天去看了古老的荆州城市和石板路,城内的所谓大街并不大也不很宽,不像现在宽阔的街道,街上人也不多,市场上还没有沙市热闹,这就是我第一次到荆州的印象。
第二天我们三人到了荆江分洪工程所在地,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大型水利工程,觉得非常雄伟壮观。在这之前,我只在毕业时在黄河大堤上看到过黄河复堤工程,除此就再也没有看到过什么水利工程和遗迹。我暗暗下了决心,今后要用我所学的知识尽自己的努力去建设中国最大的水电工程——长江三峡工程。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