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党史研究

武昌县民办科技机构的回忆

发布日期: 2017-04-25 来源:

张耀勤

  武昌县(今武汉市江夏区)民办科技机构,自1981年至1990年已有9家,分别是:
  1、县民间特产种养科研所,1985年由周基湖自投5万元创办,当年盈利18万元,县、市分剧授予红旗单位、先进单位,周于1987年在中南海受中央领导接见,但后因轻管理和科研而失信,于1990年负债停业。
  2、县应用科学技术研究所,于1987年成立,主要开发应用技术,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其中远红外多功能同步家用煤气发生炉获国家专利,三年仅收技术转让费20万元,创社会效益200万元。
  3、县中兴科学技术研究所。
  4、县火花生活用品研究所。
  5、县技术研究所。
  6、县食品饮料研究所。
  7、县建材新技术咨询服务部。
  8、县江夏技术市场。
  9、县民间循环养殖研究所。
  当时,武昌县民办科技机构占全县独立科技单位总数的58.3%,从业人员72人。至此,单一的官办科研的局面开始改变。民办科技机构以其独特优势,出色地充当着国营开发力量的补充和配角,显示出它在全县经济和科技进步中的重要作用。我当时在县人事科干局(今江夏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工作,为完成湖北省科技规划办公室研究课题部分任务,在有关单位支持、配合下,对武昌县民办科技机构作了调查,现回顾如下:
  特有优势
  从整体上看民办科技机构的共同特点是:
  1、自愿组合,优化结构。民办科技机构的人员组合,都遵循自愿原则,使群体结构呈现优化状态。一是成员之间志同道合,感情融洽。他们的科研课题往往是由志同道合者协商确定。有的机构的发展直接起步于“夫妻店”“师生所”。有师生、亲朋关系者占民办科技机构中技术骨干总数的68%;7家民办科技机构,有4家由夫妻携手创办。因而,民办科技机构具有较强的凝聚力。二是重知识,重人才,群体充满活力。通过考察5个民办科技机构50名从业人员,发现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的有25人,占50%;中专、高中毕业生的有15人,占30%。各机构中,有专长者居多,专业技术人员约占从业人数的78%。专业对口、用当所学在民办科技机构中得到真正落实。三是兼职人员多,固定人员少。在兼职人员中,多属因某一项需要而应聘的。民办科技机构这样用人,既可以减少投入,又可用人专长,利于群体实现高效率运行。
  2、技工贸结合,科技经济一体化,有利于科技直接转化为生产力。民办科技机构把科研与经济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在科研与经营活动中,改变了原来的“科研——试制——样品”的小循环,生动地体现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论断。
  3、依市场导向,择机而动,量力而行,利于产生最佳效益。武昌县的民办科技机构,一般由五人至十几人组成,最少的仅有三人,多由投资百元、千元起手,从筹办时就盯准市场,依“行情”选课题、定项目。武昌县循环养殖研究所所长黄德洲,由开始经营饮食业改为孵化饲养鹌鹑。饲料涨价以后,他马上改行申报建立科研机构,研究循环养殖法,仅靠三人经营,实现年产值9.48万元,利润21250元。
  4、将经济效益直接与个人物质利益挂钩,实行按劳取酬,使群体与个体始终保持在竞争状态中。武昌县民办科技机构彻底打破了分配中“端铁饭碗,吃大锅饭”的惯例,主要以能力和贡献决定个人报酬。这就激励每个人争着为团体效益,充分施展才干,进行高效率工作。
  5、注重内部管理,增强竞争机制。武汉县民办科技机构的负责人,一般有改革意识和开拓精神。在内部管理方面,突出三点:一是重人才。一般经过考核筛选,按需用人,人尽其才。二是重信息。设专人管理(收集、处理)信息。三是重合同制约。民办科技机构中,每个人(包括负责人)都在合同制约下工作。应用技术研究所所长文国斌介绍:“我们这里,只有加班的,没有偷懒的,日工作十几个小时不为稀罕,竞争机制逼着大家这样干!”
  辐射效应
  初创时期的民办科技机构,受到地方政府的关怀和支持,各自发挥灵活、小巧、应变能力强的优势,显示出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旺盛生命力。仅1988年1~10月期间,民间特产种养科研所、应用技术研究所、循环养殖研究所等5个民办科技机构就研制、推广新技术、新产品四十多项,辐射到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共创产值177.8万元,获利九十多万元。其中,民间特产种养科研所的“全蝎集约化高密度养殖技术”在1988年10月全国星火计划成果展览交易会上获金奖,全蝎系列产品开发获荣誉奖。会议期间,陕西省10家科研单位和个人就与该所签订了二百八十多万元的供销合同。武昌县应用技术研究所的“远红外多功用同步炉”技术在广州交易会中成交额共达296万元。
  武昌县民办科技机构的成功,启迪着人们解放思想、投身改革。县城某处,有两个科研单位同设于一个院子内。一个是“官办”,一个是“民办”。官办的多年来靠国家一年拨几万元养活几十人,效益甚微;民办的仅成立一年,11人盈利三万多元。于是,官办的坐不住了,实行所长承包责任制,从而萌发了生机,1988年1~10月实现产值27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6%。
  武昌县民办科技机构不仅重经济效益,而且重社会效益。他们以无偿或低酬的援助,使县内五十多家企业扭亏增盈。他们在技术转让、咨询服务中,实行“不见效益不取酬”的办法,颇受客户好评。1987年,武昌县应用技术研究所为县内外三百多家企业服务,使家家受益,收到感谢信几十封。
  武昌县的民办科技机构是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中产生和发展的。优越的自然条件给民办科技机构提供了发展的土壤,良好的社会环境使民办科技机构如逢春雨。武昌县县委、县政府视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积极推动、引导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技进步,使全县科技网络基本形成,其丰硕的科技成果、显著的经济效益,引起了社会的瞩目。

  (作者曾任武昌县人事科干局办公室主任)

  原载《武汉文史资料》2016年第4期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