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党史研究

三峡工程规划、决策的由来——原长办主任林一山访谈录

发布日期: 2017-05-16 来源:

刘思华

  酷热的1996年7月上旬,时为宜昌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的笔者与湖北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的一位负责同志和武汉大学历史系的一位教授同赴北京,为省、市两级政协合编的《三峡文史博览》一书找原长办主任林一山同志组稿。那天,我们来到故宫西侧一条胡同深处的一座四合院,绕过照壁,穿行两旁种有蔬菜的正中小道进入主客厅时,已八旬高龄的林老正等候我们的到来,几句问候话后我们就直切主题,林老则如数家珍侃侃而谈。他说——
  1949年我随董必武老接收国民党的水利机构,有了一支属于我们自己的治理长江的队伍。稍后,我即与苏联专家共事。
  三峡工程问题,早在50年代,毛泽东主席和党中央就开始决策、规划,是周恩来总理亲自抓的一件大事。要讲清这个问题,得从进城后接管国民党政府主管长江水利的旧摊子,以及新中国长江水利事业的初创谈起。
  国民党政府有行政院水利部及下属的长江水利工程总局等水利机构。1949年冬,由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总理董必武为首,各部委派出负责人员参加的指导接收工作委员会华东工作团,赴南京接收原国民党政府的中央机关。我随董老参加这项工作,接收了旧长江水利机构的人员、档案和财产。国民党政府长江水利机构的几十人都散摊了,只接收过来几个人。当年底,新中国就新组建了长江水利委员会,简称“长委会”,工作机构设于武汉。
  长委会成立后,一方面号召技术人员归队,另一方面则招用一批失散民间的技术人员,同时又从各方面调配了一批青年知识分子。有了人后,长委会便成立一个“水文整编委员会”,着手将接收的长江水文资料进行彻底清理与整编,以期为新中国水利事业服务。
  全国刚解放,长委会就干开了治理长江的一大工程——荆江分洪工程。(荆江位于长江中游湖北省枝江至湖南省城陵矶一段。)1950年进行查勘设计以及试验等工作,并很快完成,1952年3月政务院发布《关于荆江分洪工程的决定》后动工。这座设计泄洪160秒立方米的水闸,别说国内没有,就是世界上也不多,乃至来华帮助修建这项工程的苏联专家布可夫,开始时对“消能”概念也不清楚,是我们的研究成果引起了他的注意,后经他审查,才将这项技术叫做“布可夫槽”。结果3个月完成了荆江分洪工程。我数十年同长江打交道,要说困难、紧张的还是当年干荆江分洪工程而不是毕生为之致力的三峡工程。当然,兴建三峡工程是不同凡响的,这是后话。
  长江水利委员会这一名称用到1956年,是年改名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简称“长办”。为什么叫长办呢?原来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长委会不能只修修堤、挖挖渠了,而是要把长江流域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提到显著地位。为此,成立了长江流域规划委员会,周总理任委员会主任。原长江水利委员会改组为这个委员会的办公室,我任办公室主任。“长办”这名字一直沿用了30多年,现在仍改为叫“长委会”了。
  长办有个指导思想,就是不断前进和培养干部,特别是培养技术干部。从荆江分洪到鸭河口、丹江口,再到葛洲坝,又由葛洲坝到三峡大坝,几十年的岁月,成功地建成了一项项工程,也带出一支过硬的技术队伍,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工程师、专家。当年风华正茂的建设者,如今已五六十岁或六七十岁,最早的一代工程技术干部如今都已到了耄耋之年了。
  荆江分洪工程干完后,我们就开始对三峡工程的研究。我从接收的旧中国水利机构的档案中,看到了美国水利专家萨凡奇40年代关于三峡水闸坝址方案,在五个有待选择的坝址中,绘制的图上南津关两边都打了洞,如果将这里选作坝址,萨凡奇这个方案是做不通的。是萨凡奇的水平不像传说中那么高明呢,还是别的原因影响不清楚。为了获得确切的地质资料,1953年我去了一趟三峡地区,同行的有工程师李镇南。
  我们来到宜昌后,进峡看的第一站就是南津关,这里的地质条件不好,于是我们又依次看了三斗坪、太平溪。我们持科学、慎重的态度,既不迷信萨凡奇,又不轻易否定他当年的研究成果,我们两人不约而同的意见是认为三斗坪作将来三峡工程的坝址好。
  1955年,应我国政府的邀请,以马林诺夫斯基、德米特里耶夫斯基为首的一批苏联专家来华,帮助进行对长江流域的规划设计工作。长办从荆江分洪时起,就提出了“技术民主”的口号并付诸实践,几年来已形成传统。苏联专家来后,两国工程设计人员聚在一起,大家提出不同意见,自由讨论有关技术问题。
  当时,不仅我们业务部门中有人提出“先支流、后干流”的治理长江理论,就是苏联专家中也有人支持,为此,我们讨论研究时常常展开争论。就是在如何对待萨凡奇提出的南津关坝址方案的问题上,大家意见也不一致。苏联专家认为,萨凡奇是世界级工程师,推翻这个方案要有充分资料;我则据理力争,说我们调查过了,南津关上下不适于筑坝,如果他来中国做这项工程,我相信他做不通也会改变自己方案的。
  我们的技术队伍当时就显示出很有力量,这一点,苏联专家也是认同的。一次,专家组长德米特里耶夫斯基和我交谈,他问我,长办有多少资深的老工程师?我说有几十人。他说,有十个八个确实优秀的工程专家来主持技术工作,修三峡工程就会没有问题。他还说,论人员素质,你们的设计人员与莫斯科、列宁格勒两个设计院的数十人相比技术素质不分上下。周总理听说后心中有了底,上三峡工程连苏联专家都感到不存在问题了,他便欣然地向毛主席汇报,说可以考虑修建三峡工程了。毛主席听后决心再向前跨一步,他指示我们着手进行三峡工程的规划设计工作。毛主席在多次听取有关情况汇报并进行认真研究,对修建三峡工程的技术、经济充满了信心。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