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党史研究

新四军的成长之路

发布日期: 2017-08-16 来源:
胡昌泰
  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是根据国共两党1937年10月2日达成的协议,由在江西、福建、广东、浙江、湖南、湖北、河南、安徽8省边界坚持游击战争的13个游击区的中国工农红军游击队和在鄂豫皖边游击区活动的红军第二十八军改编而成。这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驰聘大江南北,享誉中外的人民军队从1937年10月建军开始,到1947年1月番号改变,列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为止,共存在9年又4个月时间。它的发展壮大,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实行战略思想转变,与国民党方面谈判建军(1937年秋冬)。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中共中央发出通电,要求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实现全民族抗战。各地红军和游击队响应中共中央号召,停止对国民党军队的敌对行动,分别下山集中整训,待命出征。与此同时,国共两党就南方红军和游击队改编问题进行谈判,逐步达成一致。9月28日,蒋介石任命叶挺为新四军军长。10月12日,国民党江西省主席熊式辉转发了蒋介石关于将南方红军和游击队编入新四军由叶挺调用的电报,标志着新四军番号的确立。11月12日,叶挺经中共中央同意开始正式在武汉组建新四军军部。
  二、迅速编队和发展,挺进敌后抗战(1937年12月至1940年12月)。国共两党经过激烈的谈判斗争,1937年12月确定新四军编为4个支队。12月25日,新四军军部在武汉成立,1938年1月6日移至南昌。叶挺被任命为军长后,新四军的其他领导干部,经中共中央提名,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核准,陆续确定下来。项英任副军长(实为政治委员),张云逸任参谋长,袁国平任政治部主任。同时组成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后为东南局),项英任书记,曾山任副书记;成立中共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项英任书记,陈毅任副书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支队,分别由陈毅、张鼎丞、张云逸、高敬亭任司令员。根据有关命令,新四军军部和第一、第二、第三支队于1938年4月中旬前在皖南歙县岩寺集结编队,第四支队于3月上旬在湖北红安县七里坪和河南信阳县邢集集结编队。接着,全军按照中共中央的战略部署,向敌后挺进。1939年1月,李先念率新四军独立游击大队从河南省信阳县竹沟南下豫鄂边区,沿途会合各地抗日武装,后成立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在信阳四望山创建了抗日根据地。2月,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视察皖南,同新四军领导人商定了“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5月5日,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成立,张云逸兼指挥,徐海东任副指挥。6月,组建第五支队,罗炳辉任司令员,郭述申任政治委员。第四、第五支队在淮南津浦路东、路西地区展开,创建皖东抗日根据地。11月2日,彭雪枫率领的新四军游击支队改编为第六支队,彭雪枫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致力于巩固发展豫皖苏边抗日根据地。11月7日,第一、第二支队的领导机构合并,成立新四军江南指挥部,陈毅任指挥,粟裕任副指挥,统一领导苏南地区部队。12月上旬,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刘少奇到达皖东新四军江北指挥部,领导开展江北的抗日斗争,研究制定了“向西防御,向东发展,开辟苏北”的方针。1940年1月,豫南、鄂中、鄂东等地的抗日武装统一整编为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李先念任司令员,朱理治任政治委员,继续发展鄂豫皖边区抗日根据地。6月,根据中共中央发展华中的方针,黄克诚率领八路军第二纵队主力,从冀鲁豫边区南下至安徽省涡阳县新兴集,与新四军第六支队合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7月,第四纵队分建为第四、第五纵队。第四纵队由彭雪枫率领,留在豫皖苏边区坚持斗争;第五纵队由黄克诚率领东进开辟淮海地区。与此同时,新四军军部指挥第三支队等部支持皖南抗战阵地,多次粉碎日伪军对青阳、南陵等地的“扫荡”,取得了马家园等战斗的胜利;运用运动防御等战法,多次胜利进行了保卫繁昌的战斗,特别是1940年春、秋两次粉碎敌人的大“扫荡”,取得歼敌3800余人的重大胜利。新四军江南指挥部主力则北渡长江,与挺进纵队、苏皖支队会合,组建苏北指挥部,由陈毅任指挥,粟裕任副指挥。7月下旬,该部所属部队东进黄桥地区,遭到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部的进攻。陈毅、粟裕指挥部队反击,于10月取得黄桥战役的胜利,并迅即与南下策应的黄克诚部在东台以北的白驹镇会师。11月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在盐城成立,叶挺(未到职)、陈毅任正副总指挥,刘少奇任政治委员,统一指挥陇海以南、长江以北的新四军和八路军部队。
  三、粉碎敌顽夹击,坚持华中抗战阵地(1941年1月至1943年底)。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趁新四军军部和皖南部队奉命北移之机,调集重兵围攻,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使新四军军部和皖南部队遭受重大损失,叶挺被扣,项英、周子昆遇害,袁国平牺牲。蒋介石还下令取消新四军番号。针对国民党顽固派的倒行逆施,中共中央决定在军事上坚决进行自卫反击,在政治上展开猛烈反攻,迫使蒋介石的反共活动不得不暂时收敛。1941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军委命令重建新四军军部,陈毅任代理军长,刘少奇任政治委员,张云逸任副军长,赖传珠任参谋长,邓子恢任政治部主任。新军部以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为基础,于1月15日在盐城成立。部队整编为七个师和一个独立旅:第一师师长粟裕,政治委员刘炎;第二师师长张云逸(兼),政治委员郑位三;第三师师长兼政治委员黄克诚;第四师师长兼政治委员彭雪枫;第五师师长兼政治委员李先念;第六师师长兼政治委员谭震林;第七师师长张鼎丞(未到职),政治委员曾希圣,全军共9万余人。5月,中共中央中原局与东南局合并组成华中局,同时组成中共中央军委华中分会,均由刘少奇任书记。新军部的成立和部队的整编,标志着新四军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从此独立自主地担负起了华中敌后抗战的重任。此后,新四军在组织上、部署上有所调整。1941年7月,饶漱石任军政治部主任,邓子恢任第四师政治委员,任质斌任第五师代理政治委员。1942年3月,刘少奇奉调回延安,由饶漱石代理新四军政治委员和中共中央华中局书记,陈毅代理中共中央军委华中分会书记。同年7月,军部鉴于与第五师通讯联络上的实际困难,建议第五师暂归中共中央军委直接指挥,得到中共中央军委的批准。
  四、恢复与再发展,开始局部反攻(1944年1月至1945年8月初)。1944年3至4月,新四军第一、第三、第四、第五师等发动攻势,取得车桥、高沟杨口等战役战斗的胜利,改善了斗争局面。4月,日军发动河南战役,国民党军迅速败退,河南广大地区沦为敌占区。7至8月,根据中共中央部署,新四军第四师主力由淮北西进,恢复了豫皖苏边区;第五师以十三旅三十八团、淮南支队、信应独立二十五团各一部,组成豫南游击兵团,开展豫南地区的抗日斗争,迎接王震率领的八路军南下支队挺进湘粤边。进入1945年,新四军各部队继续开展攻势作战。4月,叶飞率苏中教导旅三个团南下,编为第四纵队。苏浙军区主力在天目山地区取得了三次反顽自卫战役的胜利。苏中军区主力在高邮县三垛伏击战中获胜。第三、四师等部先后攻克阜宁、睢宁等城镇。第五师恢复了四望山根据地,并派第四军分区司令员兼政委张体学、副政委罗通率四军分区主力部队,配合南下支队,挺进鄂南,开辟以鄂南为中心的湘鄂赣边区。第二、第七师向西防御,击退顽军多次进犯,巩固了淮南、皖江抗日阵地。
  五、参加战略反攻,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1945年8月至12月)。1945年8月9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的《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发表。新四军根据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部署,开始了对日反攻作战。8月10日至9月2日,共解放县城30多座,歼日伪军5万余名。9至12月,为肃清苏北残敌,集中主力先后攻占两淮,收复盐城,解放高邮。经华中各根据地军民的猛烈反攻,至年底,基本肃清了长江以北、津浦路以东、陇海路以南地区的日伪军,使华中、山东解放区连成一片,新四军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中央制定“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新四军实施战略转移,进行了一系列重大调整。一是调整领导机构,华中局和山东分局合并为华东局,新四军兼山东军区,统一领导山东、华中两大战略区。二是第三师调赴东北,开辟新的解放区,调离了新四军的建制。三是浙东、苏南、皖南、皖中的新四军部队约7万人奉命北撤。四是新四军军队编组3个纵队开往山东接防。五是第五师调出新四军系列。1945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将第五师与王树声、戴季英率领的河南军区部队和王震、王首道率领的南下支队合并,组成中原军区,由李先念任司令员,郑位三任政委。第五师调离新四军系列,番号取消。六是以新四军兼山东军区所属的部队,在山东、华中各组织一支野战军,分别在鲁南和苏皖边区阻击抢夺抗战胜利果实的国民党军队,继续歼灭拒不投降的日伪军。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迫不及待地发动反革命内战,妄图消灭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人民武装。在中共中央领导下,新四军所属部队奋起自卫,英勇打击进犯之敌。
  1947年1月下旬,根据中共中央指示,为适应解放战争组织大规模战役的需要,新四军兼山东军区与华中军区,山东野战军与华中野战军合并,统一整编为华东军区、华东野战军,列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新四军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原载《党史天地》2000年02期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