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党史研究

邓小平的反思哲学

发布日期: 2017-08-24 来源:

胡中秋

  “反思”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邓小平的反思哲学是邓小平理论的方法论。邓小平对国际国内的历史与现实的反思,是一种严密的科学哲学思维方法。其特征极为鲜明。

反思哲学的客观性

  反思哲学作为一种思维活动和意识形态,同样有唯心与唯物之分、主观和客观之别。历史与现实,都是客观存在。邓小平的反思,是对历史和现实的再认识,是在摆脱了传统的思维模式对客观事物的一种能动的反映。如果说,邓小平的反思是桥梁,那么,历史与现实就是它的桥墩与基础。邓小平的反思,是建立在坚实的历史与现实的基础之上的。他通过反思,提出的思想观点,不是对历史与现实进行的简单的回忆与翻拍,更不是纯粹的思维领域里的凭空假设、想象或幻想。它是对历史与现实进行的冷静的深层次的探索与思考。
  实事求是,是从客观中求客观。邓小平的反思,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历史与现实进行科学的分析、比较、推理与总结,在客观事物中寻找客观规律,然后提炼概括出具有经典性的科学结论。他通过对亲身经历的建国以来的30多年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反思,其中包括对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大跃进、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的经过及其得失的反思,在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又明确提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这是对历史与现实的鼎问,这是对中国现代历史与当代现实的最根本的反思。客观科学的反思,必然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科学结论。所以,邓小平通过对中国社会主义的社会结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历史与现状的反思,明确提出中国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这个科学论断的提出,为我们解决许多的具体实际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和政治理论问题,为我们党制订执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略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实践中来。对于反思来讲,历史与现实是原材料,反思是熔炉,通过反思,可以冶炼出许多真知灼见。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形成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充分证明了这一伟大真理。同时,也表明了邓小平反思哲学的客观性。

反思哲学的系统性

  正确反思的重要因素就是反思的系统性。反思的系统性,取决于对反思内容的全面掌握。邓小平说:“我熟悉我们党从开头到现在的历史,对许多重大事件的历史过程都比较了解。”确实,邓小平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参与者和领导者,是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人,熟悉这段历史的全过程。这是他对党的历史与现实进行系统的反思的基础和条件。邓小平反思哲学的系统性,主要表现在对党的历史与现实进行全面的辩证的反思。
  第一、全面之中见系统。不全面的东西,更谈不上系统。从哲学的角度来讲,蜻蜓点水或走马观花,都是属于一种片面的行为,都不能系统地把握事物的全貌。邓小平指出,评价人物和历史,要提倡全面的科学观点,防止片面性和感情用事。邓小平对党的历史的反思,特别是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反思,是全面的,深刻的。从建国初期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段历史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这段历史过程中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点人物都作了详细的具体的回顾与反思,包括对每一个重大事件发生的原因与背景、经过与结果、经验与教训的反思。而且对许多重大问题的评论进行重新反思,进行求索与论证,直至获得正确的答案。从这些反思中可以看出,邓小平对党的历史与现实进行反思的深度与广度。在反思的深度与广度之中体现着反思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第二,辩证之中见系统。系统的观点,反映在哲学上即是辩证的观点。不能辩证地看问题,就不能系统地把握事物的本质。邓小平指出,搞形而上学,就是违反辩证法。邓小平在对党的历史与现实进行反思时,采取的就是两点论的科学态度,而不是否定一切或肯定一切。他在肯定党的伟大历史功绩时,也反思到我们党在历史上所犯的“左”右倾错误;在否定“文化大革命”的同时,也提出对“文化大革命”这段历史应科学地历史地看,认为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动机、党的组织、抗争力量、外事工作等方面还是好的。邓小平在反思“文化大革命”前17年的历史时也指出,这段历史基本上是做得好的,但是有曲折、有错误。对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后期达20年之久的“左”倾错误,邓小平进行了科学的分析与严厉的批判,同时也指出,对这20年“左”的认识也不要绝对化。在这20年中我们并不是什么好事都没有做,我们做了许多工作,也取得了一些重大成就,比如,搞出了原子弹、氢弹、导弹等。特别是在评价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的伟大历史功绩时所采取的两点论的科学态度,成为我们如何评价领袖人物的光辉典范。
  从历史与现实的得失、理论的正确与否、伟人的功过来进行反思与分析,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反思哲学的科学性与系统性。

反思哲学的创新性

  创新与发展,是社会运动的必然趋势与结果。哲学上的反思,是以批判为前提、继承为基础、创新为目的的。哲学上的批判,不同于政治上的批判与批评。哲学上的批判是一种理性的科学的剖析,是从历史与现实的内涵中寻求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是寻求真理的必然途径。哲学上的批判,与历史文化的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创新相随同。人类社会,有批判、有继承、有创新,才有发展。总结历史是为了开辟未来。批判、继承、创新,是哲学的基本功能,也是哲学的生命力之所在。邓小平反思哲学的批判、继承与创新的特征,是通过对历史、现实和人物以及理论观点进行全面的深层次的反思而表现出来的。他甚至对每一个具体问题的正确与错误的成分进行分析与比较,作出肯定与否定的判决,然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提出新意。邓小平曾经指出,接受历史教训,是为了今后的工作。批判、继承、创新是邓小平反思哲学的基本内涵。
  改革开放,是邓小平反思哲学的批判、继承、创新的集中体现。改革,就是破除旧的,破除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东西;开放就是冲破封闭,走出禁区,开辟新天地。邓小平在充分肯定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的伟大功绩的同时,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主张,从而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新思路;通过对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后期这段历史情况的反思,明确提出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论断;这个新观点的提出,得到了全党全国人民的热烈拥护;通过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重新分析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彻底否定了“以阶段斗争为纲”的错误观点。同时,邓小平高瞻远瞩,通过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分析与比较,紧紧抓住国际和平关系的契机,创造性地提出了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方针,从而迎来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新旧历史的转折和新旧时代的交替,是以创新为标志的。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邓小平对历史与现实的反思全过程,就是一个批判、继承与创新的过程。

  原载《党史天地》2004年第9期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