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党史研究

红二十五军长征后勤保障研究

发布日期: 2018-05-08 来源:

常县宾

  1934年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在河南罗山县何家冲踏上长征之路,于1935年9月胜利到达陕北,宣告长征结束。对于红二十五军长征的研究,学界已有较多成果,但对其后勤保障问题方面的研究并不多见。笔者现就这一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红二十五军长征的医疗保障问题

  长征途中战斗频繁,战士们的医疗问题十分重要,红二十五军医院居功至伟。早在1931年10月25日成立时,红二十五军即设有军医院,院长林之翰。1932年11月底,中共鄂豫皖省委在黄安(今红安)县檀树岗召开军事干部会议,决定重建红二十五军,军医院院长先后为刘金山(牺牲)、吴子南、钱信忠。当时医务人员有三四十人,还有炊事班、通讯班、担架队。鉴于军医院刚建立,医务人员太缺,需要培训一批看护和卫生员,经徐海东、吴焕先同意,医院从部队有文化的青年战士中挑选一些人参加培训班。此举培养了看护和部队医务人员,初步建成一个能承担全军医疗、急救任务的军医院。在组建军医院的同时,又着手组建军部下属第七十四、第七十五两个师的医疗卫生机构,师以下的团、营也相应地建立了卫生队、医务所。到1934年9月,红二十五军的各级医疗机构已初步建立起来。军医院还成立了战地救护队,医护人员随部队上前线,及时进行战地伤员抢救,提高了伤员的治愈率,受到部队指战员的称赞。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时,军部机关直辖军医院,医院充实了看护班、通信班、担架队。
  在红二十五军长征中,军队医务人员对红军救护起了重要作用。在1934年11月底的方城县独树镇战斗中,红军有100多伤员,由于各个团、营救护工作做得比较好,大部分伤员都能随部队突围。在同年12月10日的洛南县庾家河战斗中,徐海东和程子华负重伤,还有许多团营干部和战士也负了伤,军医院及时组织了抢救,用担架把徐海东、程子华及一位姓赵的团政委抬着随部队行军。军医院在山区和当地老乡联系,用一两个星期时间,把一些需要安置的重伤员安置到老乡家里,并给伤员留下一些药,告诉伤员自己如何换药。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时有2980余人,到达陕南时仍有2700多人,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军队医务人员救死扶伤所起的巨大作用。
  红二十五军在到达陕南,在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尤其是1935年4月九间房战斗后,在山阳县袁家沟口设立了后方医院,救治红军伤病员。其间,由于环境相对稳定,对一些重伤员进行了治疗。经过前后两个月的治疗和护理,徐海东恢复了健康。对受伤的程子华,医院采取了扩创消毒和夹板固定的办法,同时进行退烧消炎。经过一番努力,程子华逐渐恢复健康,但是伤口仍留有死骨。到了陕北以后,他又接受了一次手术,才完全恢复。此外,医院还给一位腿部受伤的团长做了离断手术:治愈了团政委赵凌波的胸伤,并取出了留在他肋部的子弹。军医院长征路上用的药品,基本上是从药店购买或从敌人手中缴获的,一般药品还不算太缺乏。
  红二十五军北上后,军医院随军转战,于1935年9月,胜利到达延川县永坪镇。到了陕北后,除红二十五军野战医院外,又成立了后方医院,吴子南任院长,后由李资平接任,负责前方医院转来的伤病员治疗任务。
  总体看来,军医院对红二十五军的医疗救护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后来,钱信忠回忆说:“在长征路上,徐海东同志总喜欢要我同他在一起,上阵地。当他观察地形、确定战斗部署后,我就按作战要求,设置医疗救护点。因此,一般进行有准备的战斗,医疗救护工作都比较及时。而战斗结束以后,则把轻伤员分散到部队,重伤员不能随军行动的,进行妥善安置。……在正常行军的情况下,医院派出医务人员随后卫参加收容工作,把沿途有病的同志都收容起来,病重的用担架抬,到宿营地,根据敌情和病情,采取分工负责的办法进行随队或安置。这样它对巩固部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