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党史研究

朱理治与豫鄂边区

发布日期: 2018-08-28 来源:

郭仁杰

  朱理治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是中国人民的忠诚战士。1992年5月5日,国家主席李先念为《纪念朱理治文集》所作序中写道:朱理治同志在半个世纪的革命生涯中,是久经锤炼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坚决贯彻执行中共中央的正确路线,开创和发展了以豫鄂边区为中心的中原地区敌后游击战争,为奠定中国共产党在豫鄂边区乃至中原的战略地位,和新四军的迅速发展,尤其是为创建新四军第五师的前身——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作出了卓越贡献。
  朱理治在中原地区战斗、工作近三年,历任中共河南省委书记,中原局委员、组织部长、代理书记,中共豫鄂边区党委书记,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政治委员兼中共豫鄂边区军政委员会书记。这是他一生中最辉煌的功绩,将名垂汗青,永载史册!
  

恢复和重建中共党的组织

  1937年5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白区工作会议,会议期间,党中央决定重建河南省委,朱理治被指定为河南省委书记。离延赴豫之前,毛泽东主席亲自与他谈话,指出河南将是抗战的重要战略地区,要抓紧时机,从各方面做好发动抗日游击战争的准备。在准备游击战争的过程中,朱理治首先抓了恢复和重建中共党的组织。
  十年内战时期,中共河南党组织多次遭到严重破坏,可以说几乎丧失殆尽,党员数量锐减,许多县、区没有党组织,有党组织的地方也不健全。朱理治一到河南,就千方百计、想方设法联络分散在各地的党员干部,先在开封组建中共河南省委,而后又陆续建立了豫东、豫西、豫南以及豫西南等地的党组织,使各级党的组织得以逐渐恢复和发展。
  为适应抗日形势发展的需要,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和河南党组织的状况,中共河南省委作出了《关于发展组织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大力发展党员,积极整顿、恢复党组织的任务。1937年11月25日,省委又作出《关于发展与恢复党组织问题的报告》,朱理治不遗余力地狠抓党组织的恢复与重建工作,成绩显著。从1937年秋到1938年秋,仅一年时间,就恢复和重建了9个地、市委,使河南省黄河以南的64个县中的59个县建立了中共党组织,全省党员由原来的100多人发展到8000多人。各地党组织的迅速恢复和重建,使河南人民的抗日斗争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
  

坐镇竹沟主持中原局工作

  抗日战争初期,徐州失守后,中共河南省委从开封撤离到确山竹沟,1938年11月,中共中央中原局领导机关设在竹沟,负责领导指挥华中地区的抗日战争。当时,刘少奇任中原局书记,朱理治任中原局委员兼组织部长、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兼省委军委会主任。1939年3月18日,刘少奇离开确山竹沟回延安,朱理治代理中原局书记,主持中原局日常工作。
  在竹沟,朱理治与刘少奇、李先念、彭雪枫、陈少敏、任质斌、张震等老一辈革命家运筹帷幄、并肩战斗,指挥河南和中原地区的抗日战争,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朱理治在竹沟期间,正确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致力于恢复和发展党的组织,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他高举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大旗,动员各级党组织放手发动群众,开展同国民党各级政权、军队和各方面的统一战线工作。利用各种关系、各种形式、各种名义,开展对国民党第一、第五战区的统战工作,特别是对西北军、川军和各地方实力派的统战工作,宣传我党我军的抗日主张和统战政策,争取他们坚持抗战,不与我党领导的武装力量搞磨擦,或者在顽固派进攻我军时保持中立。从而,有效地促进了河南抗日游击战争的准备。
  朱理治十分注重培养、输送党政军领导干部,发展敌后抗日武装。中原局、河南省委先后在竹沟举办了竹沟军政教导大队、党训班、青训班、地方武装班等各种培训班,培养各级抗日军政干部4000多人,成为中原抗日的骨干力量,并先后从竹沟向敌后派出16批基干武装4800多人,使竹沟成为新四军第二、四、五师的发祥地。早在1938年9月,朱理治领导的中共河南省委,在竹沟组建了370多人的游击支队,由彭雪枫率领挺进豫东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创建豫皖苏抗日根据地。1939年元旦前后,他根据刘少奇的指示,决定抽调新四军四支队八团队留守处一个连的武装和60多名干部,组成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大队,任命李先念为司令员,由竹沟南下挺进鄂中敌后。同年3月至9月,朱理治协助刘少奇规划指导豫鄂边区党的工作,派陈少敏率部到豫鄂边区,与李先念部会合,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创建豫鄂边敌后抗日根据地。
  朱理治坐镇竹沟期间,竹沟成了党的干部的培训基地,延安南下干部的转运基地,新四军成长壮大的重要基地,新四军游击武装东进苏皖北,南下鄂中、豫东向武汉外围挺进的出发基地。朱理治等老一辈革命家在竹沟领导中原抗战,打开了豫、鄂、皖、苏地区敌后游击战争的新局面,使竹沟成为我党在中原地区发展的重要阵地和中原抗战的战略支撑点。因而,竹沟被誉为中原抗战的摇篮和“小延安”。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