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在武汉抗战中的历史作用
- 大
- 中
- 小
武汉八办在汉虽仅有一年的时间,但在中华民族面临危难的关键时刻作出了辉煌的业绩,为中华民族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武汉八办发挥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新四军在国统区的联络中枢作用
武汉八办是当时全国通往延安的交通总站。武汉沦陷前凡由华中、华南、西南各地到汉向中共长江局汇报或联络工作的中国共产党的负责人和干部,均由办事处秘密接送。其中有包括中共江苏省、河南省、广东省、湖南省、贵州省的省委书记或者工委书记。延安派往南方各地的重要军事、政工干部,如项英、张云逸、曾山、周子昆、袁国平、聂鹤亭、张经武、张国华、萧望东、陈康等人由此中转到工作的目的地。由于国民党统治集团从本质上对待共产党的态度仍是敌视的,因此他们在抗战中对共产党采取的是外松内紧、阳奉阴违的政策。除著名的中共领导人外,中共地方组织负责人身份一旦被发现后即遭逮捕。为此,武汉八办也做了许多营救工作。
2、武汉八办发挥了八路军、新四军在国统区的物资转运和调拨中心作用
武汉作为“九省通衢”,交通便利,抗战初期,一批批物资、人员通过武汉八办源源不断输往延安。根据国共双方达成的协议,八路军、新四军的军需弹药均由国民政府供给。武汉八办负责每月到国民政府军需署领取军饷,在军政部有关司署领取枪支、弹药、服装、通讯器材及卫生药品、医疗器械等,还到车站联系车皮和其他交通工具,将这些物资分送各地八路军、新四军。从1937年9月至1938年10月国民政府每月给八路军军费63。85余万元。据不完全统计,经武汉八办运送到延安和八路军抗日前线的物质有步枪、轻机枪、重机枪、战防炮等。同时办事处经常向国民政府军委会军令部转呈八路军、新四军战况报告,及时通报八路军、新四军战绩。长沙、广州、香港等地的八路军办事处(或通讯处)募集到的物资也送到武汉集中,再送往八路军、新四军。1938年5、6月间,八路军香港办事处将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华侨捐助八路军的款项和实物送到八路军广州办事处,旋即被送到武汉,武汉八办即派人将其火速送往前线的八路军。由于国民政府时有不按规定发放八路军、新四军军需给养的事情发生,办事处还需临时采办各种急需的军用物资。从1937年开始办事处派人并通过香港、长沙、广州等地的八路军办事处筹集和购买了300吨大米、400吨面粉,3000件雨衣以及机械、通信器材、日用品、枪支弹药、经纬仪等各类军需物资,然后运到武汉,再转送延安和八路军、新四军各部队。除军需物质外,办事处还经西安向延安运送机床、修造机械及小型民用手工棉纺织厂、皮革厂、造纸厂、毛毡厂等设备,以及一批工业生产所用钢材、生铁等工业原材料和一些零部件,对以后陕甘宁边区的工业生产起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3、武汉八办发挥了从国统区向延安及其他敌后抗日根据地输送优秀人才的中转基地作用
1938年2月1日,中共长江局成立了以罗炳辉负总责的招生委员会。之后,武汉八办就担负起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鲁迅艺术学院、陕北公学招收学员、组织输送等具体工作。许多青年纷至沓来,积极报名。为了保证招生质量,办事处工作人员与报名者逐个谈话,详细了解报名者家庭及本人情况。经审查合格后,将报名者集合起来奔赴延安,人数逾千。除了招生工作外,由中共组织和工运、学运、妇运等群众组织介绍的大批男女进步青年,常常以二、三十人,五、六十人甚至上百人的集体形式,由武汉八办安排赴延安和抗日前线。通常采用的转运形式是:在办事处指定地点集中、发放军服及零用钱,送至江岸车站,再送上火车。武汉八办还向延安输送了一批科技界和文化界的知名人士。据不完全统计,在短暂的10个月中,经武汉八办介绍送到延安或其他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总人数,大约在1万人左右。武汉八办支持和帮助中共地方组织培训军事政治干部,动员武汉学生和平、津、宁、沪等地流亡学生到训练班学习军事技能,如绘制军事地形图等,为抗日游击战的开展蓄积力量。
4、武汉八办发挥了团结民众、组织街头抗战文化的宣传鼓动作用
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后,全国各地先后成立了一些抗日救亡的群众文化团体,如抗日救亡演剧队就有好几个。各战区,各军队都有战地服务团。在此期间,这些救亡团体几乎都到过武汉八办。有的甚至多次登门寻求帮助与支持。对有些遭遇国民党迫害的救亡团体,他们到办事处后,周恩来等还对他们授之以工作方法和策略。
1938年2月,当时武汉聚集了一大批文化名人,周恩来请老舍出面,将流亡在武汉的文化人团结起来,成立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文协”成立后,抗战文艺宣传风生水起,动辄举行几万人、十几万人的集会,周恩来、郭沫若在集会上演讲,冼星海指挥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武汉八办还积极参加献金运动,起到了宣传动员群众参加抗战的作用。武汉八办所在地的江岸地区亦成为当时抗日救亡宣传和发动民众最为活跃的地区。
5、武汉八办发挥了团结全国爱国人士交流沟通的桥梁作用
在武汉,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等以中共代表团的名义积极同包括张自忠、张发奎、吴奇伟、黄琪翔等国民党高级将领和国民党上层人士打交道,大力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方针和政策。周恩来、叶剑英等积极团结各民主党派和爱国人士参加统一战线。当时闻名全国的爱国人士,又称爱国七君子的沈钧儒、史良、邹韬奋、沙千里等就多次到武汉八办同周恩来、董必武等中共中央领导人交谈,并为抗日统一战线呼号奔走出力。那时,尽管在武汉八办的周边有特务,有监视岗哨,但仍阻拦不了人们对正义的向往、支持与追求。
6、武汉八办发挥了汇聚国际友人到抗战前线的中转作用
为争取世界各国进步力量和进步人士对中国抗战事业的支持,周恩来等还做了大量的外事工作。当时,到武汉的国际友人很多,周恩来多半时间是安排在武汉八办与之相见(有时在武昌珞珈山),这其中有著名的外科专家、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美国作家史沫特莱和斯特朗,荷兰摄影家伊文思,印度友好人士柯棣华率领的援华医疗队等。1938年1月,白求恩取道香港抵达武汉,谢绝陈诚要他在国民政府就职的邀请,去武汉八办会见了周恩来,后赴晋察冀的抗日前线并最终牺牲在那里。
当年有不少外国人来到武汉八办,要求去延安采访或与八路军并肩作战。著名摄影家吴印咸在其回忆录《影艺六十年》中有过一段这样的描写:“1938年,在一个星光黯淡的夜晚,我乘坐周恩来同志的汽车来到汉口郊外的一条马路边。这是我第一次参加为国民党当局严格禁止的活动,心情难免有些紧张。一会儿,另一辆汽车驶来,从车上下来一位外国人,他就是伊文思。他将摄影器材和两千英尺电影胶片交给我,并低声说:‘延安,延安。’环境的险恶,使我无法和他交谈,只有用力紧紧握了握他的手。”
武汉八办在江岸地区将近一年的时间,在极其困难和复杂的条件下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为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和组织国民党统治区人民的抗日救亡群众运动,帮助和促进国民党政府积极抗战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中国的抗战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辉煌篇章。
(作者单位:江岸区委党史办公室)
原载《武汉党史》201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