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淳
一
1931年11月7日,大别山南麓的湖北黄安县(今红安)七里坪镇外的倒水河滩上,锣鼓喧天,红旗招展。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正在这里举行成立大会。
数万名红军指战员排着整齐的队列接受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首长的检阅。在红十二师的战旗下,一位英俊的年轻人立正挺胸、目不斜视,潇洒的身姿透出一股英气。他就是新任红十二师师长的陈赓。陈赓原任中共中央特科负责人,刚在上海协助周恩来处理完“顾顺章事件”,即奉命转移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工作。此时,这位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的优等生,为能与当年的校长刀对刀、枪对枪地进行厮杀而感到兴奋和激动。这年,陈赓才28岁。
新组成的红四方面军为粉碎国民党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采取“外线出击”的策略,决定于11月10日发起黄安战役。陈赓奉命率红十二师和配属的红十师三十团,在黄安赤卫军的配合下,围困黄安城,协助兄弟部队打击增援敌军,进而消灭守城的敌六十九师,夺取黄安城。
黄安城是鄂东北的重镇。守敌是敌六十九师的两个旅共4个团的兵力。师长赵冠英,此人只有一只眼,又称“赵瞎子”。赵瞎子明白自己处在红军的包围之中,因而费尽心机想出了一个坚守黄安城的办法:师部和二〇六旅驻黄安城内,利用坚固的城墙构成核心防御;以二〇七旅防守城西、城北、城东的附近地区,将前沿阵地设到城外的下徐家、东王家等地;配属该师的三十师二〇七团驻离黄安城不远的交通要道——桃花、高桥。此阵名曰“众星捧月阵”,其意图是外围据点与城内核心相互可以协作配合,形成立体防御体系。
陈赓以4个团的兵力围困黄安城,并要消灭敌六十九师,虽在兵力上相差无几,但在武器装备上却不如对方。强攻猛打对红军是不利的,而且过早的消灭黄安城守敌又达不到围敌打援的目的。陈赓决心智取黄安城。
二
红十二师师部。陈赓站在地图前亮出了破阵的第一招“摘星星”:“下徐家、东王家等城外据点是敌军防御的前哨阵地,这是保持与黄陂、麻城敌军联系的联络点。赵瞎子以这些据点作为外层防御线。同时,当他守不住城时又可通过这些据点往外逃窜。我们要长期围困黄安,首先就要拔掉这些据点,使赵瞎子与外界无法联系,成为瓮中之鳖。”
陈赓边讲边在地图上指划着。“我的作战部署是:先摘下这些星星,扫清城外之敌,修筑工事,长期围而不打,把赵瞎子拖疲、拖垮,最后一口吃掉他。”说到这里,陈赓用眼光扫视着在座的各位团长,见无异议,就下达了作战命令:“三十四团许世友,三十六团徐海东,你们两个团分别向下徐家、东王家发起攻击,拿下外城据点中的这两块硬骨头。三十团、三十五团的任务是在凉亭岗、王家湾修筑阵地,准备阻击城内敌军增援外城据点。”“是,坚决完成任务。”几位团长接到任务后,立即就去部署部队的行动。
11月10日夜,黄安城外一片寂静。突然,“哒、哒、哒”一阵机枪声骤起。城北和城西两个不同方向同时传来了红军战士的呐喊声和手榴弹的爆炸声。三十四团和三十六团向下徐家、东王家发起了猛攻。
敌人的轻重机枪象一条条毒蛇吐着腥红的火舌,在红军战士身旁舔来舔去,呼啸而来的炮弹把无数碎石、泥块抛向天空,刺鼻的火药味呛得人透不过气来。一个红军战士倒下了,又是一个倒下了。敌人拼命顽抗,三十四团进攻受阻,三十六团的进攻也很不顺利。这时,黄安城门大开,2个团的敌军从南门冲出来,增援城外据点。战斗到了最紧张、激烈的时候。
面对这种复杂的战况,陈赓重新调整了部队。“通讯员,命令三十五团接替三十四团攻打下徐家,三十四团立即赶到三里店修筑阵地,严防城内敌人南逃。”
清晨,浓雾弥漫。陈赓率三十四团越过倒水河直奔三里店,占领了公路两侧有利地形。当飘浮在田野的浓雾刚刚散去时,公路上出现了黑压压的敌人。敌军离三里店越来越近。突然,“呼”的一声枪响,刹那间,公路两旁亮出无数火红的战旗,一排排子弹象暴风雨般袭向敌群,前来增援的敌人来不及还手就退了下去。
不久,在炮火的掩护下,一群亡命之徒嗥叫着象饿狼一样又向红军阵地冲来。“冲啊!”团长许世友拔出雪亮的大刀跃身冲入敌群,战士们也纷纷挥舞大刀与敌展开肉搏。只见阵地上刀刀见红,血肉飞溅,敌人被红军战士杀得魂飞胆裂,丢下一片尸体,狼狈地逃回城内。城外据点的敌军见援军无望,士气顿失。14日,东王家被克。红十二师乘势扩大战果,向下徐家等敌军据点发起猛攻。21日,胜利的捷报传到红四方面军总部:敌六十九师在城外的所有据点全部被红十二师攻克。陈赓在黄安城外旗开得胜。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