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敏
虎入茅山——“土游击”战“洋鬼子”
1938年春,正在延安“抗大”学习的原红四方面军副师长王必成奉命南下,担任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二团参谋长。同年冬,升任团长。
6月,二团在王必成等率领下,挺进到已沦陷半年之久的江南敌后,开始了创建茅山抗日根据地的伟大斗争。
茅山地处沪、宁要隘,为南京之东南屏障。北濒镇江,东依苏州,南通皖、浙,西邻南京,山峦起伏,河汉交错,水陆交通方便。日军在沪、宁、苏驻有重兵。在茅山这块弹丸之地上,王必成率新四军二团以最简陋的武器同当时拥有现代化装备的日本侵略者展开了血与火的较量。
6月28日,日军运输车队在镇江西南的竹子岗遭伏击,击毁兵车6辆,伤亡数十人,华中特务机关部经理官明弦正南被俘。
7月1日夜,驻沪宁线新丰车站的日军十五师团松野联队1个小队遭新四军二团一营袭击,全部葬身火海。
7月10日,从南京开往句容的日军兵车在新圹附近受到袭击,亡40余人,损失兵车2辆。
8月。二团首次集中全团兵力,夜攻南京近郊之句容县城,摧毁县维持会,毙日军40余人。二团一部袭击镇江以西的沪宁线桥头据点,毙日军8人,伤10余人。二团一部在珥陵附近伏击从金坛方向驶来的日军汽艇,毙敌40余人,俘敌1人。
虎入茅山,旗开得胜。新四军一支队司令员陈毅赋诗以示祝贺:“弯弓射日到江南,终夜喧呼敌胆寒;镇江城下初遭遇,脱手斩得小楼兰。”
茅山新四军的几次袭击,令日军头目恼火万分,大规模报复性“扫荡”跟踪而至。
1939年3月8日清晨,乌云密布,满天阴沉。在茅山北麓的一个偏僻山村里,一营一连战士们漱洗完毕正准备出操,通讯员气喘吁吁地跑来了。
“有情况,鬼子来了!”
“集合!”连长一声令下,全连战士整装待发。
只见远处尘土飞扬硝烟弥漫,原来是日军岩松师团的柴田联队步、骑、炮2000多名鬼子和3000多名伪军,兵分八路合围而来。
千钧一发,王必成快步如飞跑过来,直接向连长下令:“快,一连迅速抢占白石山山头,坚决阻击,掩护突围!”
战势险恶,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胜利。
副连长立即带1个排猛冲上去,比敌人提前3分钟占领了山头阵地,在这里连续击退了敌人的七八次冲锋。
小小的一座山村被战火烧得发烫,枪炮声震耳欲聋。
50分钟后,王必成指挥部队杀出重围,脱离险境。
黄昏,敌大队兵马抬着50多具尸体、40多名伤兵滚蛋了。
深夜,王必成率部队返回。一连死伤惨重,连长带着仅剩的10名战士在掩埋尸体。
面对着70多具战员的亡躯,硬汉王必成热泪滚滚,顺腮而下……
半年之后,王必成率三营东进途中,得知常州日军1个大队到了奔牛镇,准备“扫荡”。
“来得正好”。王必成当即临时决定“顺手牵羊”,在陈巷桥附近布下“口袋阵”,另派1个连在当晚佯攻附近据点,吸引“笨牛”前来就缚。
晚9点,佯攻枪声准时打响。不到1小时,笨牛之敌果然服从命令听指挥,乘车来援。行至“口袋阵”,手榴弹,轻重机枪弹如冰雹般砸过来,“笨牛阵”里人仰车翻,吱哇乱叫。不到半小时,敌军车成了一个个大火球,鬼子大队长以下180余人非死即伤,日军的“扫荡”计划尚未开始实施就“泡汤”了。
2个月后,驻镇江宝埝的日军1个加强中队进入茅山,“扫荡”延陵扑空,返回时却被新四军六团、二团包围在贺甲村。由王必成统一指挥,双方反复白刃格斗,在天降大雨,敌放毒气、援敌入围,大敌将至等复杂情况下,战斗持续近30个小时,终于全歼这股日军,毙、伤180余人,生俘7人。
贺甲战斗,是苏南新四军第一次打运动战。这一仗打出了新四军的威风,令敌伪震惊,使群众鼓舞。延安总部通电表扬,蒋介石下令嘉奖,上海等城市的报纸以“伟大胜利在江南”为标题进行报道。“老虎团”、“王老虎”的名声很快就传遍了大江南北。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