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钢
秦基伟是人民解放军的一名智勇双全、功勋卓著的战将。他带领着一支由地方部队升格为野战军的第九纵队,南征北战,经受住无数次战斗的考验;特别是在朝鲜战场的上甘岭战役,他所率的十五军打出了军威,打出了国威。1955年,秦基伟被授予中将军衔。更不同凡响的是,1988年,已经74岁的秦基伟出任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并被授予上将军衔。
秦基伟之所以成为人民解放军的著名战将,并能不断地前进、进步,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善于学习,勇于发明,勇于创新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秦基伟曾自豪地说:“说起来,搞发明创造也算是九纵的一个传统,以后的渡江、剿匪、打上甘岭,每次重大战役,每个关键时刻,我们的部队都能出其不意地玩出几个绝招。”
发明“近迫作业”新战术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激战犹酣。黄维的十二兵团被中原解放军包围在纵横不到8公里的狭小地幅内,但敌十二兵团毕竟是国民党的嫡系主力,陷入重围之后,很快稳住阵脚,以双堆集为核心,建立了比较坚固的防御体系。敌人把防御措施称之为“硬核桃战术”,扬言“要让共军啃掉牙,胀破肚子”,“败北于阵前”。
敌人的狂妄不是完全没有根据的。当时中野的部队大都没有重火器,战场又是无遮无掩的平原。如何对付敌人火力上的优势,跨过漫长的开阔地,冲上去砸碎硬核桃,确实成了一道难题。
在这种情况下,在攻打小张庄的战斗中,一项既简便又实用的发明——“近迫作业”战术应运而生。
小张庄位于十二兵团防御圈东北角,是个仅有8户人家的小村子。守敌为十军一一四师一团(欠两个连)。敌人在这里构筑了三层工事,外层是鹿砦、铁丝网和前伸地堡,纵深150米;中层环村150米,地堡密集,堑壕交错,各地堡之间均有交通壕贯通,构成环形防御工事,形成交叉火网;里层是房屋和大地堡构成的集团工事。核心大地堡配备2至3挺重机枪,周围有2至3个小地堡,各配备一至两挺轻机枪。集团工事间,每隔30米筑有小地堡和射击掩体。这样的防御体系,硬攻显然是不可取的。
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战士中间蕴藏着极大的创造性。
11月27日下午,二十七旅八十一团曾一度突破小张庄外围阵地,但因敌人的火力太密,难以发动进攻。该团一班长牛孟连和两个战士冲到敌鹿砦跟前,遭敌火力网压制,攻不上去,也撤不下来,只得依托几个土包,就地隐蔽。也可以说是急中生智,为了生存和战斗,他们被迫进行土工作业,先将卧射掩体挖成跪射掩体,再挖成立射掩体,尔后互相招手示意,将工事挖通联成堑壕,居然在敌人的火力下坚持了一天。
受战士的行动的启发,二十七旅崔建功旅长和张蕴钰参谋长眼前一亮:开展大规模近迫作战,用交通沟抵近敌人,不就能够大大提升我军在敌人优势火力下的生存能力吗?
他们将设想向纵队作了报告,秦基伟觉得可行,责成他们继续试验,并强调:交通沟要最大限度地抵近敌人,使突击队能迅速跃入敌人外壕。
11月29日,夜幕降临,一场空前规模的近迫作业悄悄展开。各连连长用米袋装上石灰,向敌人的阵地匍匐前进,战士们顺着若隐若现的白线跟在后面。直到距离敌人阵地数十米,连长发出暗号,大家立即挥锹作业。其时,江淮地区已经是初冬季节,后半夜更是寒气袭人,但战士们个个挥汗如雨。经过一夜的挖掘,至12月1日战斗发起前,二十七旅挖成3条交通沟,每条250米,距敌前沿70至100米,宽能走担架,深可没头顶。
秦基伟等纵队首长及各旅旅长先后钻进沟里,跟团、营、连的干部在一起,这样一来,掌握情况更全面更准确了,战士们的信心也更足了。
12月1日黄昏,攻击开始。经过30分钟炮火准备,敌前沿工事及附属防御物大都被摧毁。我七十九、八十一团从堑壕跃出,飞天遁土一般,守敌还没清醒过来,已是短兵相接了。经过12小时激战,全歼守敌1200余人,缴获追击炮5门、战防炮1门、轻重机枪30余挺。
小张庄战斗创造了对平原筑垒之敌攻坚战的新的战术经验。12月3日,邓小平政委表扬了九纵的开拓创新精神,他说:“平原地区作战,最大的障碍就是没有障碍,九纵搞了个‘近迫作业’,率先把这个问题解决了。”邓小平还指示:要再接再厉,再拿绝招,进一步活跃战局,坚决歼灭黄维兵团。
当天晚上,秦基伟就赶到二十六旅,把邓政委的嘉勉传达下去,并进一步总结推广小张庄战斗的经验。友邻部队也派指挥员来研究他们的攻坚战术。从此,“近迫作业”战术在解放军各部队被广泛应用,成为减少伤亡,提高攻坚能力的有效手段。当时部队叫响了许多口号,如“用工事和敌人作战”,“依沟夺沟,依堡夺堡”,“多流汗,少流血,工事做得好,歼敌多伤亡少”,“挖工事好比挖敌人的命根子,挖得越快,敌人垮得越快”,“谁在前面挖,谁的功劳大”等等。这些口号深入人心,生动形象地反映了指战员从“敢拼”到“会拼”的认识飞跃。
总结发明“近迫作业”战术的经验,秦基伟特别强调领导要有创新意识,他说:“近迫作业一事,尽管只是战士们的急中生智的产物,但我们当领导的反应敏感,脑子里有弦,一拨就响,不仅能及时发现,予以重视,而且能举一反三、产生联想,使之趋于完善,最后推广使用,把不自觉、下意识的行动提高到自觉地、有意识的程度。群众的智慧是无限的,加上正确引导和合理扶植,威力就会更大。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