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伟人足迹

董老三次故乡行

发布日期: 2015-10-16 来源:

  陈荔枝

    新中国成立后,身居高位、年逾花甲的董必武同志,始终没有忘记生育他、抚养他的故乡人民,曾三度回红安看望父老乡亲。那一幅幅激动人心的场面,故乡人民至今记忆犹新。

  (一)

  1956年4月14日至16日,建国后董老第一次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红安。
  董老已经18年没有回家了,当他一踏上故乡的土地,心里感到格外高兴,倍觉亲切。回家的第一天,他连续接见前来看望他的干部、群众(包括亲属)一批又一批,每次接见,他老人家总要站起来和大家一一握手,董老回家的第二天,就杵着拐杖,到县城各处视察,一是看看县城的变化,二是看望老红军、烈军属和亲朋戚友,询问他们的生活情况、身体情况,问寒问暖.为了了解基层的情况,他还向县委提出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参加座谈会,听听群众对中央现行政策的反映与呼声。
  4月15日,在县委机关会议室那间简陋的房子里,董老亲自主持座谈会。应邀的有解甲归田的红军老团长方和明,老赤卫队员杨先文、杨绍贵,烈军属夏文仙、徐正修,镇郊老菜农吴文焕,老邻居刘锡成、高叔乔,小手工业者成少平,城关镇干部秦茂才,老中医李云阶,老教师吴文龙,豆腐业小店主耿兆昌,以及董老的亲属等近20人参加。董老与他们一一握手问好,并要大家谈谈各自的情况。方和明首先汇报了农业合作化的情况,高叔乔、成少平谈了公私合营社会主义改造的情况、老赤卫队员杨先文、杨绍贵谈了党和政府对他们的生活关怀照顾……。一个个掏不尽的知心话,叙不完的乡土情,大家畅所欲言,毫无拘束。
  董老鼓励红安人民要继续发扬革命战争年代的那股革命热情,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再立新功。他说:“过去红安人民抛头颅、洒热血打江山,为革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与牺牲,现在解放了,劳动人民当家作了主人,主人就要有主人翁的责任感,要为国家多作贡献,为把我国早日建成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当前就是要多产粮食多卖余粮给国家,以实际行动支援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
  坐在董老身边的是昔日同窗学友、红安著名的老中医李云阶先生,董老称赞地说:“听说李老先生对红安人民作的贡献不小啊!”
  李云阶说:“卑职只是行医,你是党的创始人,国家的领导人,你对革命的贡献才大啊!”
  董老说:“不能那么说,现在革命胜利了,需要各方面的人才,我们的岗位不同,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的国家好比一个大家庭,职业有别,分工不同,但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的唯一宗旨嘛!”
  董老接着又说:“解放前县北的七里、紫云有个‘山高水恶,疮颈气脚’的病,现在情况怎样?如今党和政府十分关心人民的健康,红安是老苏区,又是山区,由于战争的摧残和自然环境的影响,群众中还流传着许多传染病和地方病,如痨病、疮颈、沙眼、癞痢头等,我想能否再用三五年的时间,彻底消灭这四种病呢?”
  李云阶把这些年来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其中包括调拔医药、供应碘盐等)给苏区人民治病的情况作了简要的汇报。他说:“有党和政府的重视,那四种病完全可以根治好,我保证尽有生之年之余力而为之。”
  董老勉励李医生要多带徒弟,把医术毫无保留地传给青年人。他还详细询问了县医院的医疗设备情况。
  在故乡期间,董老还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县文化馆举办的《红安县革命史展览》,他看到红安为革命牺牲了10万先烈,心情很沉痛。离县城时,他根据广大民众的要求,指示红安县委要修建一座烈士祠,陈放革命烈士英名录,寄托哀思,以示纪念。他还对烈士祠的选址问题提出了初步意见,董老的提议得到省委、县委的重视。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