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伟人足迹

1972:邓小平鲜为人知的武钢之行

发布日期: 2015-12-01 来源:

陈尹士

  邓小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对铸就共和国的钢铁脊梁负有重任的武钢颇为关注,于1958、1974、1980年3次亲临武钢视察,有宣传媒介广为宣传,早已铭刻在武钢人心中,唯独他在1972年12月的一次武钢之行,却因当时情况特殊而鲜为人知。
  按小平同志到武钢视察时间顺序,1972年12月某星期天这一次,是他4次武钢之行的第二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到武钢第一炼钢厂考察。可惜的是没有留下一张可作证据的照片或文字材料,因为当时对他此行的接待工作有3条规定:不准群众围观、不准呼喊口号、不准称呼“首长”。当时他还处在江西劳动“改造”的期间,没有被正式解放出来。负责此次接待的原第一炼钢厂革委会主任关书恩同志回忆当年事,滔滔不绝,言犹未尽。
  当时上级要求接待仅限于少数几个人,武钢人中最了解此次小平武钢之行情况的有两个人,一个是武钢老党委书记李振江,一个是第一炼钢厂革委会主任关书恩,他俩负责接待并陪同始终。小平来时也是轻车简从,省里陪同他来的是时任湖北省革委会主任的曾思玉。
  那是处于林彪“九·一三”事件之后的“文革”中后期,政治气候还相当严峻的1972年12月某个星期天的下午,甲、乙、丙、丁“四班倒”作业的乙班是当班,湖北省接待部门突然通知邓小平要到武钢调查并强调“三不准”规定。之所以选在星期天,可能是星期天上白班的人休息,围观的人可以大为减少。小平在第一炼钢厂办公楼门口下车后,由曾思玉、李振江和关书恩陪同,上办公楼北门台阶时,由于小平同志仰头环视门口厂牌,不小心,没有站稳,不禁向后颠了一步,进门时的情况被当时的运转车间乙班工段125吨吊车组司机王崇德同志看得一清二楚,他当时下吊车到车间办事,在办公室一楼走廊里有幸与之相遇。他看到,小平身穿灰色中山装,仍然理着平头,虽已60多岁,但仍然精神抖擞,步履轻快。进入厂办公室三楼后,经通往平炉车间的通廊后,缓步从1号平炉走到5号平炉,然后再往回走。所到之处,当班工人无不报以惊奇目光。小平同志历经“文革”暴风雨的洗礼,现在经党中央批准和安排到一些地方调查熟悉情况,是为他的复出工作做好准备。只见他目光如炬,四处搜索着,又象在思考着什么,因当时条件限制,没有说话。
  当小平同志偶尔抬头看到平炉上空来回走动的125吨天车横梁上还残留着一幅大标语,上面写着“打倒×××!”,特别是后面那3个字还倒过来写,没想到自己的名字还上了天车,他一点也不感到突然,但不能不略有所思。炼钢工人看到他,也只是笑一笑。他似乎并不在意,没有说什么,继续仔细观察周围的一切,毕竟与外界隔绝得太久了,他感兴趣的是变化中的奇妙世界。而注视着他一举一动的乙班炼钢工人们却交头接耳地议论着:他真宽宏大度,没有计较个人得失和恩怨,对于历经暴风雨洗礼和革命战争年代生死考验的他,对此似乎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此事很快传开了,无疑加深了我们炼钢工人对小平同志的认识。
  曾任原料车间和汽车队党支部书记,现在厂党工部工作的徐玉峰回忆当年事,不无激动而略带遗憾地说:那时我是平炉车间乙班8号炉室内操作氧气喷枪工人,一听邓小平来到炉上考察,心情万分激动,立即往5号炉方向跑过去,等我赶到时,只见到一群人簇拥着邓小平走远了,好可惜啊!当时如果不出现围观,他可能继续往6、8、7号炉走去。
  事情已过去30多年了,但岁月带不走武钢人、特别是第一炼钢厂炼钢工人对邓小平同志的缅怀和思念,深深追忆他有生之年对武钢改革发展的极大关注。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