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伟人足迹

1919:陈潭秋与董必武第一次会面

发布日期: 2015-12-31 来源:

  
  莫列义 刘水意

  1919年6月中旬,作为一个激进的革命青年、民主主义者、武汉地区五四反帝爱国运动的主要领袖之一的陈潭秋,随武汉学生代表团去上海。陈潭秋此行的主要目的是,参加全国学生联合会成立大会,并与湖北善后公会负责人董必武会面。
  在骄阳似火的上海,陈潭秋置身于五四运动的热潮中。陈潭秋与前来参加全国学生联合会成立大会的各地学生领袖密切交往,学习交流学生运动和反帝反军阀斗争经验,认识到“全国人民之大团结”对于“大规模之运动”的重要意义。6月16日下午,全国学生联合会成立大会在上海大东旅馆召开,各地代表关于“救国人人有责,不过学生为之先导”的发言及各界人士关于“学生有此组织能力为可敬”的言论,陈潭秋听了尤感振奋,激情燃烧。会后,武汉学生代表陆续返回武汉,陈潭秋仍留在上海,除了继续走访学校、参加学生活动、学习先进斗争经验外,他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与董必武见面。
  6月下旬,在湖北善后公会机关所在地——霞飞路渔阳里路,陈潭秋与董必武首次见面。从年龄来讲,陈潭秋小董必武10岁,是董必武的小弟弟。从民主革命的经历来讲,陈潭秋比董必武历练要少一些。董必武参加过辛亥革命和护法战争,与孙中山有过交往。从理论修养来说,董必武接触和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比陈潭秋也要早一些。陈潭秋拜董必武为师。董必武为陈潭秋介绍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著作、俄国革命书籍和中国进步书刊。这些书刊一类是李汉俊从日本带回的马克思主义书籍和关于俄国革命的外文书籍:如《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入门》、《政治经济学入门》、《(资本论)浅说》、《黎明》、《改造》等;还有一类是董必武阅读过的中国进步杂志,如《每周评论》、《新青年》《新潮》等。在董必武指点下,陈潭秋如饥似渴地研读,认同了董必武对照辛亥革命以来的经验教训所得出的正确认识:“中国的独立,走孙中山的道路行不通,必须走列宁的道路。”陈潭秋与董必武一起比较研究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俄国革命,结合五四运动的经验,进一步深化了推进社会变革,组织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思想。陈潭秋认识到,中国革命的成功,要走俄国革命的道路。原因在于,孙中山的道路是“利用军阀”,列宁的道路是“群众运动”、“人民武装”和“阶级革命”。中国革命的方式是:“要唤醒民众”,组织和发动群众,实行阶级革命,打倒帝国主义列强,打倒封建军阀,建立民主制度。经过将近2个月的学习和研究,陈潭秋与董必武就回湖北开展革命活动的问题达成了共识。董必武后来回忆与陈潭秋这段交往经历,印象非常深刻,他说:“在上海期间,我们相互交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心得,畅谈改造中国和世界的抱负,共同商定用办报纸、办学校的方式传播马克思主义,开展革命活动。”
  上海之行,陈潭秋结识了董必武这位良师益友,吸收到马克思主义丰富营养,总结和研究五四运动经验,经受了革命理论与革命实践相结合的锻炼,开始了由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为他回湖北与董必武共同创办武汉共产主义小组、共同创建中国共产党奠定了基础,造就了两位创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巨人。

(原载《湖北档案》2011年第5期)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