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董必武的女儿董良翚回忆,她家搬进中南海内这个院子大约是在1957年,董必武还在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任上。搬家前董家住中南海外边的一个旧王府,董老很喜欢这个旧府宅;春天海棠花、桃花红白相映;夏天浓阴蔽日;秋天葡萄、枣子熟了;冬天银装素裹,各具情致。
孩子们也留恋这个院子,听说要搬家,董良翚不解地问爸爸:咱们家这个院子大、好玩,为什么要搬呢?董必武耐心地对女儿解释说:“第一,为我一个人,要安排警卫排,要烧锅炉,要煤,要派人跑这么远来送文件。这样要占用多少人力、物力啊!搬到中南海,这些都统一解决了,为国家节省了人力物力。”“这二呢?”他伸开中指:“我上班太远,要坐很长一段距离的汽车,这样要用掉不少汽油。如果家在中南海,再到高院上班,近了一半路程,就节约了一半汽油。我们国家穷啊!”最后一句感叹,女儿感觉好似父亲心底发出的呻吟。如果不是出访或在外地巡视,董必武多会于晚饭后走出家门,到中海的岸边散步。他家的院子距离中海不远,从家里出来,往东一拐就到了中海西岸边。这里有一座四方小亭,亭子下面就是个泊船的码头。夏季,在这附近工作的干部、居住的人家,荡舟中海,大都在这里解缆。但是董必武散步并不太自觉,常常要在家人的动员之下。拉董必武散步的任务,通常由女儿担当。如果女儿拉不动,就轮到夫人出阵。何莲芝从来不打“败仗”,董必武起身慢一些,何莲芝就走进办公室,轻声慢语地说:“出去走走嘛!”这时,董必武就会加速收拾文件,大声地答应:“好,好,出去走走!”随后接过服务员递过来的手杖,跟上由夫人、工作人员、孩子组成的散步队伍。这支队伍高高低低,说说笑笑,最是其乐也融融的样子。
在中南海里,关于董老自律和家教甚严的传说很多。他一生不吸烟,不喝酒,勤俭节约,对一粒米、一张纸、一点汽油、一条毛巾都非常珍惜。他常说:“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一个人浪费一点,就要给国家增加很大的负担。”
董必武身边的工作人员和子女,在他的训诫和以身作则带动下,都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对此,董良翚还有一段犹新的记忆。
50年代中期,董老连生了几场大病。其中一次大病初愈,何莲芝特意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饭菜,以庆贺他的康复。董必武对着饭菜,久久没动碗筷,却沉吟起:“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后来的几天里,他一到饭桌旁,就有些感慨万端的样子。终于在一次吃午饭时,他对女儿说:“你懂不懂‘粒粒皆辛苦’?从耕到种,除草、施肥、灌溉,如果风调雨顺,没有虫害,春种才能秋收。你妈妈是个行家,最有体会。”
“我算什么行家,快吃吧。”何莲芝催促。董必武把脸转向女儿:“听了我刚才讲的,你看是不是粒粒皆辛苦?”董良翚认为自己虽不懂实际生产中的一整套技术,但还是能感觉到生产粮食的艰辛,起码自己也有从山沟里进城的经历,见过农民从早到晚地操劳,尽管那时还小。
见女儿点头,董必武说:“《悯农》诗只有四句,很好背,我教你,好不好?”接着,又叮了一句:“吃了饭到我办公室来,我教你。”
可是,董良翚并没有去,她知道父亲是一位极严格而认真的教师,一丝不苟,3个孩子都有些怕他。但并不是怕他的严厉,而是怕他的较真,在孩子们的记忆中,父亲从未打过他们。良翚就是怕背不下来,惹父亲发脾气,故意躲着不去。
董必武对自家的孩子充满关爱,遇着活动能带孩子去参加的,尽量带上孩子。1951年10月1日晚上,他接到了上天安门城楼观看烟火的请柬。看了请柬,他半开玩笑地对秘书说:“这上面要求不能带人,那孩子算不算人?”
秘书打电话向有关方面问询,得到的回答是可以带孩子。董必武便携长子、二女、幼子,一起上了天安门。孩子们在天安门城楼俯瞰,广场上人们围起了一个个圆圈,有的跳集体舞、交际舞,有的在看文艺演出。
董良翚被广场上的热烈气氛吸引,忽然旁边的良翮捅了她两下,示意她往后看。她忙回过头来,看见毛泽东已走过来,正和大哥董良羽握手,便也赶紧把手伸了过去。见毛泽东和哥哥、姐姐都握了手,董良翮也伸出手。
毛泽东和3个孩子都握过手后,才和董必武握手。董必武指着3个孩子对毛泽东说:“孩子们总说要见毛主席呢。”毛泽东听了,笑眯眯地转过身,又和董必武的3个孩子重新握了一遍手。
在董良羽、董良翚、董良翮这几个孩子中,董必武好像比较疼爱最小的儿子董良翮。他降生时,董必武已经年近花甲,大概是因为年龄差距大,有点“隔代亲”的味道吧。董良翮出生在农历乙酉年,故而小名酉酉。抗战期间,董必武长期在南方局,孩子中只有董良翮从出生后就一直跟着父母,良羽、良翚则一直放在陕北根据地。
“爸爸工作离不开眼镜,所以在我们跟里,眼镜是爸爸最重要物件之一。有一天,爸爸抱弟弟时,弟弟突然把爸爸上衣口袋里的眼镜抽出来,扔到地上摔坏了。我们都大吃一惊,觉得他闯了大祸了,会惹爸爸发怒。可爸爸像什么也没发生一样,没做丝毫责备。”
孩子眼里董必武另一件珍视的物件,是一只皮制的眼镜套,平时放在桌子上,谁也不敢碰。而惟独董良翮不仅敢碰,还敢把手伸进去乱掏,乱揉搓。如果良羽、良翚有类似行为,肯定要遭父亲训斥。可董必武却对董良翮十分宽容:“他还是孩子,搞破坏是上帝赋予他们的权力。”
大凡有点成就的人,可分为先天灵颖和后天勤奋两种,董必武觉得自家的孩子不属于先天灵颖的,曾不止一次地对孩子说过:“你们3人天分都不高。”良羽、良翚对此没表示过什么异议。
但是在一次父亲又重复这句话时;董良翮反驳说:“本来,天老爷也给了我们同样的天分,但都让您用去了,所以我们就不聪明了呗!”此话惹出全家一阵大笑。此后,董必武就不再说这话了,偶尔流露出一丝良翮在3个孩子中似乎更聪慧能干一些的神情。
董必武对董良翮的疼爱,和董良翮关系密切的朋友也感觉到了:“董老好像特别喜欢幼子酉酉。1956年他70寿辰时,有人为董老家雕了尊像,紧挨在董老身旁的就是酉酉。我们在一起打球的几个朋友,都在酉酉家见过这尊木雕。”吴陕立回忆说。
1961年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十六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国队拿了几个冠军,轰动了北京。乒乓球在华夏大地上热了起来,已经76岁高龄的董必武也被裹胁到热浪中。贺老总送给了董必武家一副乒乓球桌子,以便董老锻炼身体。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董必武在工作人员督促下,每天要在墨绿色的乒乓球台边,推挡近一刻钟的“卫生球”。工作人员给他喂速度慢、便于平稳推挡的球,既锻炼身体又不吃力,董必武称之为“卫生球”。
原载《党史天地》2005年第11期精品文摘栏目,原文系转自《书刊报》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