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春华
按长幼排列,李先念在异父同母的8个兄弟姐妹中是老幺。血浓于水,情深似海,李先念与他的亲人们留下的一个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在荆楚大地代代流传。
在母亲的坟前长跪不起
李先念的母亲王氏是河南省人,有一年闹灾荒逃难到湖北省黄安县永佳河,嫁给一位姓袁的农民,并生一女孩。后来,因为受不了丈夫的虐待,就带着女儿改嫁到李家大屋的陈家,并将女儿改名为陈福芝。之后,又生育二女三男,即二姐陈贵芝、三姐陈青芝(后改为李德琴)、大哥陈有舟、二哥陈有元、三哥陈有全。
后来,陈家旁边又来了两位姓李的邻居,即李先念的伯父李承盛和父亲李承元。
原因是这样的,李家兄弟俩本来住在离李家大屋不远的坳口,由于隐藏劫富济贫的“黑洋人”而得罪了邻村的地主黄某,黄某带人把李家的茅草房烧了,李家兄弟无家可归,就托人找到九龙冲大地主吴立久,当了吴立久的佃户。
陈、李两家都住着吴立久的庄屋,种着吴立久的佃田,两家有什么困难就相互关照。由于陈家小孩子多,加上陈家外当家的身体又不好,所以李家兄弟总是对陈家仗义相助。
1904年,陈家外当家的突然一病不起,不久离开人世。陈家的一群孩子都未成年,更需要人照顾,李家兄弟帮助陈家的次数也更多了。久之,王氏与李承元在交往中产生了感情,经人撮合,嫁给了李承元,从此陈、李两家合为一家。
1906年,王氏生下了李先念的哥哥李泽臣,由于家境实在困难,从小就送给离李家大屋不远的金家田亲戚家寄养。
1909年6月23日,李先念降生到李家大屋。当李先念长到二三岁后,由于母亲要下地帮忙干活,年幼的李先念就由哥哥姐姐们照看。
儿时的李先念,与大姐陈福芝、二哥陈有元、三姐陈青芝(即李德琴)接触多些。后来三个姐姐相继出嫁了,而三姐的婆家卓家田与李家大屋相隔不远,所以他到三姐家就去得最多。
李先念的母亲最疼爱自己的幺儿子,有一次李先念到后山砍了几棵竹子,准备做成捕捉野猪、野兔的竹刀、竹箭、竹戟。当时李家大屋的韩姓和李姓历来不和,因此韩姓地主就找上门来扯皮,说后山归他家所有,要李家赔赏,并当场辱骂。到了晚上,为了给幺儿子出这口怨气,母亲拿着砍刀,愤怒上山,把那里的竹子砍倒了一大片。由此,李先念母亲“护犊砍竹”的故事,便在九龙冲流传。
李先念与母亲最后一次见面,是在1932年10月。当时李先念带领红四方面军在大悟县河口镇与国民党军激战,没想到母亲找到战场上来了。当时李先念只顾指挥打仗,要母亲赶快离开。母亲流着眼泪离开战场,并把两块银圆悄悄地放进儿子的口袋里。
后来,李先念听见口袋里总有叮当叮当的声音,一摸才发现有两块银圆。虽然李先念后来又托人把银圆捎回家去,但这件事却让他对母亲留下永久的思念。
1990年11月21日,李先念在北京同工作人员谈起这件事时,满怀深情地回忆说:“我们转到河南寻找战机,又绕到金家寨,绕到红安家乡门口,我妈妈找到阵地上来了。当时有敌机轰炸,炮火连天,打死她怎么办?我说这里正打仗,你怎么来了?她说是想看看我。我发了火叫她赶快走,派人送她回去。临走时她偷偷把两块银圆放在我的口袋里。一走路,口袋里叮当响,我才发现,便又托农民捎回家去了。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见到过妈妈,真后悔当时不该对她发火,现在我是80岁的人啦,想老娘啊!”
1941年夏,李先念任新四军第五师师长兼政委。有一天在朱家楼会见了过去的木匠师傅袁学福,并从师傅口中得知母亲已于1935年患哽病逝世的消息。师傅说,母亲在临死之前,还张开拇指和食指做成“八”字形状,盼望见一见排行第八的幺儿子李先念。由于当时家境非常困难,母亲连棺木也没有,还是师兄袁传家和李泽兴等人,把一棵大白果树锯掉做的棺木。
送走师傅回叶家田的第二天,李先念便带着罗厚福旅长及程坦等人,回到李家大屋。李先念来到母亲的坟前长跪不起,并大声哭喊:“娘啊,您怎么不能再活八年十年,这么快就走了,儿子对不起你啊!”
儿子哭娘,撕心裂肺。在场的人没有哪一个不流泪的。
当天,李先念还在家里办了几桌酒席,把袁传家、李泽兴及全村的男女老少请来进餐,以表示对乡亲们的感谢。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