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 平
一往情深忆战友
1936年11月,保安。
子夜深沉,毛泽东所住的窑洞里仍旧亮着灯,窗纸上映照着他来回踱步的身影。
此刻,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翻译吴亮平的帮助下,伏在一张铺着红毡的桌子上奋笔疾书,记录着毛泽东述说的往事。毛泽东正是应诺了斯诺的请求讲述了自己是如何成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历程。
“大约就在这个时候(1917年),湖北成立了另外一个团体,叫做互助社,同新民学会性质相近。它的许多社员后来也成了共产党人。其中有它的领袖恽代英,在反革命政变中被蒋介石杀害。现在的红军大学校长林彪也是社员。还有张浩,现在负责白军工作。……”
过了好一会,他打着手势继续述说着:“1920年冬天,我第一次在政治上把工人们组织起来了,在这项工作中我开始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俄国革命历史的影响和指引。我第二次到北京期间,读了许多关于俄国情况的书。我热心地搜寻那时候能找到的为数不多的用中文写的共产主义书籍。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这三本书是陈望道译的《共产党宣言》,这是用中文出版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书;恽代英译的考茨基著《阶级斗争》;以及柯察普著的《社会主义史》。”
像这样的叙述又断断续续地进行了十几个夜晚。
当采访快要结束时,斯诺翻了翻采访本询问道:“在你的述说中曾多次谈到恽代英这个人。而我在这几个月的采访中也曾多次听人谈论到他,周恩来就是其中一位。在红军中甚至有人称他为中国的‘甘地’。他重视思想品德的修养,情操高尚,从不追求奢华,过着十分清谈的生活。但是,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则是十分坚定的,而且还似乎对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转变也起了重要作用。不知这样评价是否合适?”
毛泽东神情凝重地点点头,“你的评价是正确的。恽代英是一个受人敬重的人,他是全国革命青年的领袖,具有很强的理论水平,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宣传鼓动家。他目光远大,政治立场坚定,与我也有着十分深厚的友谊。”
此时,毛泽东的目光流露出对战友无限怀念的神情,逝去的往事仿佛又重现在眼前……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