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伟人足迹

邓小平、李先念血战大别山

发布日期: 2016-06-30 来源:

    
  雷河清

  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拉开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序幕,上演了气壮山河威武雄壮的活剧。李先念参与了这场活剧的导演。
  并肩“前指” 指挥作战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连续进行了商北、商西、光山三次作战和孙家店、高山铺两个战役,共歼敌2。3万余人,建立了17个县的民主政权。蒋介石为之惊恐,遂令集中14个整编师33个旅的兵力,从1947年11月下旬开始,对刘邓大军展开全面围攻。
  12月11日,刘伯承、邓小平根据中央军委指示,决定将中原局和野战军总部机关分成前后两个指挥所。刘伯承司令员、张际春副政委率后方指挥所,随第一纵队转入外线,向淮西区展开:邓小平政治委员、李先念副司令员和李达参谋长,率前方指挥所,指挥第2、3、6纵队留在大别山,在内线坚持反围攻作战。
  邓小平与李先念、李达一同指挥留在大别山的第2、3、6纵队,与军区部队、人民武装相结合,坚持内线斗争。当敌人集中对三个纵队合围时,转入外线的第一纵队便积极活动,堵击敌之后路,内线部队则及时分散,机动歼灭小股敌人,或破坏敌之交通,袭扰、疲惫和消耗敌人。当敌人发现刘邓主力已转到外线,而被迫分散寻找第2、3、6纵队作战时,三个纵队又灵活地、适当地集中力量,歼灭孤立之敌。
  第2纵队在掩护第10纵队西去桐柏之后,为向外拖散敌人,旋即自光(山)罗(山)一带挥师东进,直趋潢(川)固(始),吸引已南下进入新(县)商(城)地区之敌第48师、58师匆忙回救。待两敌行将逼近时,第2纵队又从固始分路插向皖西,迫敌继续东调。
  第3纵队在第2纵队东进潢(川)固(始)的同时,大踏步地向鄂东方向转移,拖住敌数个主力师在麻城、新县、黄安、商城、潢川、固始地区周旋,曾先后3次摆脱敌人的大合击,连续战斗行军18天,行程千余里,胜利完成了吸引多路强敌并将其拖疲扰困的艰巨任务。
  第6纵队在敌围攻开始后,将部队分散,以旅、团为单位活动。部队辗转机动于鄂东广大地区,调动和分散敌人,并在运动中积极寻歼反动地方团队或孤立分散敌之正规军。该纵队灵活机动的行动,使敌人疲于奔命,惟恐被袭击歼灭,惶惶不可终日。
  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斗争,在刘邓野战军英勇顽强的打击下,敌人围攻大别山的“总体战”遭到失败。在此期间,刘邓、陈谢、陈粟中原三军互相配合,机动作战,共歼敌19万余人,解放县城百余座,在4500万人口的江淮河汉广大地区建立了中原根据地。
  这样,中原三军便在江淮河汉的广大地区完成了全面的占领,迫使敌人不得不缩到铁路沿线。蒋介石眼看大别山失利,中原难保,终于从大别山及周围先后调走13个旅的兵力去应付其他地区的失败局面。
  正在内线指挥作战的邓小平、李先念在全面分析了大别山及中原战局之后认为,将主力适时转出大别山非常必要,但不宜抽得过早。一来继续拖住进大别山的大批敌人,是对华野陈粟部最有力的支援;二来主力抽走,大别山必然会出现一时最严重的局面,须预先作好部署。因此,主力须留大别山再打一个月圈子。方案报经中央军委批准。邓小平、李先念一面指挥反“清剿”作战,一面部署主力离开后的各项工作。2月22日,中原局发出《关于开展大别山游击战争的指示》,指出在主力转出大别山之后,军区部队与人民武装应独立自主地坚持大别山战略阵地,开展更广泛的群众性的游击战争;要求提高全区军民的胜利信心与顽强的斗志,健全和充实各级游击集团,改进游击战术,使游击战争与发动群众结合起来,军民协力,战胜敌人的“清剿”。月底,在内线部署基本完成的情况下,前指命令按第2、第6、第3纵队的顺序依次北移,转出大别山。2月24日,邓小平、李先念率前方指挥所到达淮北临泉县韦寨与后方指挥所会合。
  至此,刘邓大军主力已全部转出大别山区,大别山反围攻、反“清剿”战役胜利结束,先后共歼敌6。9万余人,为进一步彻底粉碎中原敌军的防御体系,创造了有利条件。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