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伟人足迹

刘少奇同志《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文产生的前前后后

发布日期: 2016-09-30 来源:

  刘平雪

  刘少奇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不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创建立下了丰功伟绩,而且为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理论建设和作风建设等等,都做出了巨大贡献。对此在他大量的著作中均有明确体现,其中《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文,便是他突出的代表作。长期以来,该文对党的建设,特别是对党的思想理论建设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将来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也必将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对《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产生的前前后后作一简要叙述,对我们学习和研究是很有裨益的。

  提出

  《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文的思想理论,最早是1939年1月刘少奇在河南省渑池县提出的。
  刘少奇原本以中共中央代表的身份领导着北方局的工作,他与北方局其他领导同志一起,创建了华北模范抗日根据地。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了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这次会议确定了“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为了从组织上保证这一战略方针的实现,六中全会决定撤销长江局,另成立南方局和中原局。1938年11月9日,中央政治局发出通知:“决定以胡服(即刘少奇)、朱瑞、朱理治、彭雪枫、郑位三为中共中原局委员,以胡服兼任中原局书记。所有长江以北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地区党的工作,概归中原局指导。”11月23日,刘少奇遵照党中央的决定,率朱理治、李先念、郭述中等几十名干部由华北南下,11月28日到达河南省渑池县。
  刘少奇原想在渑池略作停留后即继续南下,然而由于武汉失守后的形势所迫,在渑池停留了1个多月。在渑池停留期间,他主持召开了豫西特委扩大会议,传达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并了解情况,指导地方党的工作。在这期间,他建议豫西特委开办党员训练班,他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思想和理论,就是在这个党员训练班上第一次提出来的。
  1939年1月上旬,刘少奇在中共豫西特委举办的党员训练班上除作了关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发展历史的报告以外,着重报告了共产党员的修养问题。现在保存下来的只有这次报告大纲手稿原件。去年,中国档案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珍贵档案》一书已公布这一手稿原件。其基本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关于共产党员修养的基本条件:(一)党员最基本的责任是实现共产主义,把世界改造成为共产主义世界,解放全人类。他是国际主义者。(二)党员要了解这种责任,确定这种理论,就要研究马列主义,掌握马列主义,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三)要掌握今天中国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历史任务。根据今天中国政治、经济、思想、习惯的特别情况来决定自己的工作方式。他是革命民族主义者。(四)遵守纪律与平等民主的精神。(五)艰苦奋斗与虚心学习的作风。二、要求共产党员必须做到的问题:(一)理想最高,工作最实际(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二)坚定的政治立场,灵活的战略策略与工作方法。(三)伟大的自尊心,而不是自高自大,个人英雄(空前伟大英雄),谦逊,和气,民主,平等。(四)最高的人类道德(大同,四海皆兄弟,互助互爱,无虚假,一切为人类,不自私,公平,忠恕),但对阻碍进步的疾恶。(五)深入社会(丑恶的),改造社会,不同流合污,被同化。(六)严格的团体生活,团结(纪律、规律性),但是活泼的自觉的,不因此而丧失个性、自动性。三、关于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一)各级领导机关由选举产生,要求撤换;(二)问题未决定前可以自由讨论,决定后一致执行;(三)少数服从多数;(四)个人服从组织;(五)下级服从上级;(六)全党服从中央,一切领导工作集中中央,中央由全党产生。这是战斗的党保持党的统一与团结之必要条件。报告还强调:领导机关与同志团结一致,下级与上级团结一致,全党与中央团结一致,这和抗战的胜利有绝大的关系,成为人民团结的模范。这些思想或理论,在今天和将来党的思想作风建设中仍然是有重要作用的。
  1939年1月下旬,刘少奇认为国民党当局和日军的动向正在发生变化,日军暂时还不可能大举西犯。据此,他由渑池起身,取道临汝、郏县、叶县、南阳、泌阳等地,于1月28日到达河南省确山县的竹沟镇。该镇位于确山县西部,地处确山、泌阳、遂平、桐柏四县的边界地区,三面环山,一面靠水,地势险要,因此,河南省委也在不久前从开封迁到了这里。
  刘少奇到达竹沟后,根据中央指示首先组建起中原局机关,从此,小小的竹沟镇便成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原地区领导抗战的指挥中心。接着,刘少奇便投入了紧张的工作,深入到干部和群众中,开展调查研究,整顿各地党的组织和游击武装。经过两个月的努力,中原地区的工作有了明显的变化,豫皖苏、鄂中、鄂西北、鄂东组织起了大小不等的数十支游击队,由此,敌后游击战争亦开展了起来。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