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伟人足迹

董必武与党外人士交往的故事

发布日期: 2017-07-04 来源:

叶介甫

  “辟地开天功莫与,耕云播雨业无称。”董必武是中国共产党建党元老之一,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之一,上述诗句是他的自谦之词。董必武,1886年3月出生在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城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1911年投身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同年参加同盟会。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董必武在国民党统治区从事统一战线和隐蔽战线的领导工作近10年。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在《寿董必武六十》赠诗的《跋》中称赞董必武:“论事论人,平而不苛,深入而能客观。”黄炎培的评价,形象恰当地概括了董必武争取、团结民主人士的特点。2016年3月是董必武诞辰130周年,作者怀着崇敬的心情,整理他在从事统一战线工作中的点滴故事奉献读者。

  “你为党做的工作是许多党员都做不到的”

  1937年秋天,董必武作为中共代表团成员和中共长江局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在湖北开展统一战线工作。
  一天,在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的小楼上,警卫将一张名片递到董必武手里,名片上写着:美国康奈尔大学农学博士、军事委员会农产调整委员会专员:杨显东
  此刻,西装革履的杨显东正等在楼下客厅里,他一边踱着步一边想,这位大名鼎鼎的董必武想必是个威风凛凛的人物吧。早就听说,他是清朝的秀才,后来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以后,他加入中国共产党,现在是中共的高级领导人呢!……楼梯上传来了脚步声,不一会儿,一位留着八字胡须,文质彬彬,和蔼可亲的长者出现在他的面前。
  “哦,董先生。”杨显东迎上前去,董必武温和地握住他的手问:“你是湖北人?”“是啊,老家是湖北沔阳。”杨显东回答道。接着他向董必武谈起自己的来意:“董先生,我刚从美国留学回来,看到日寇的铁蹄践踏我河山,作为一个中国人,我痛心啊!近日来,我和朋友们商量,想召集一部分流亡到武汉的青年学生,办一个抗日游击训练班。”
  董必武听后,十分高兴地说:“好啊,你的想法很好。”到了吃饭时间,董必武请杨显东留下来吃了一顿便饭。两人又在餐桌上谈起了对时局的一些看法。从此,杨显东便成了董必武的座上客。
  一次,杨显东来找董必武汇报自己的思想,这段时间,他的思想斗争很激烈,投身革命固然使他兴奋,然而科学救国的思想常常涌现,建设国家要靠实力呀!
  杨显东感慨地说:“我是学科学的,改造农业,造福农民才是我的本份。至于革命的事,就我来说,那只是一个副业,是在国难当头时,一个爱国者应尽的义务,而不是长久之计啊!”
  “唔……”董必武沉吟了一会儿,慢慢地讲出自己的意见。他说:“杨先生,你祖辈都是历尽千辛万苦的农民,在这样的家庭里,能够出一个‘士大夫’真的不容易。更不容易的是以你今天这个身份和地位,不忘关心当年的伙伴,没有忘记受剥削的劳苦大众。你不但没有养尊处优,反而还经常下乡,不失农家子弟本色,这更是难能可贵的呀。”
  讲到这儿,董必武顿了一下,又含笑说下去:“不过,你那种农业救国的观点,或者说,要从改进农业技术人手,去改善农民生活的想法,都是书生之见。因为,单凭科学技术,不可能发展生产,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就算你能够育出良种,改进栽培技术,使棉花的产量和质量有所提高,结果真正能得到好处的,也还是那些不劳而获的地主、资本家。农民是沾不到光的。这些实际问题你想过吗?”董必武看杨显东听得很认真、很用心,又继续说:“杨先生,我知道你上过教会学校,曾以为宗教可以救国,后来你觉悟了。但对于今天的形势还没有认识清楚。现在的农村,鸡犬不宁,连田地都没有人敢种了,难道还能实现你那农业救国、科学救国的理想吗?”
  一天,民主人士李范一和石瑛特意请董必武家宴,杨显东也在座。席间,大家讨论时局,不由得对抗战产生了深深的忧虑。这时,董必武站起来坚定地说:“日本貌似强大,但底子很薄,只要我们坚持到底,抗战最终会取得胜利,但光靠军队是不够的,一定要把群众发动起来,实行全民抗战。抗战越持久,人民的威力越能显示出来。”一席话,使气氛活跃起来。大家开始商讨在汤池开办抗日游击训练班的计划。
  就这样,汤池训练班在董必武的指导下开班了。开班以后,杨显东作为董必武、陶铸与石瑛、李范一的联系人,常去汤池送训练经费和文具等。在那里,他亲眼看到这座落后的小村庄所发生的巨变:训练班以延安抗大和陕北公学为榜样,每人每月只发三元生活费,吃的是粗粮、白菜、萝卜,住的是祠堂、庙宇、民房。生活条件虽然艰苦,但师生们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学习热情高涨。他们学习马列主义,学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为了适应斗争形势的需要,还进行游击军事演习。课余时间,大家参加劳动,调查研究,还在村里表演街头剧,演唱救亡歌曲,一时汤池成为湖北广大青年学习向往的地方。这一切,使曾经留学美国的杨显东不胜感慨。他说,在这个小村庄里,我看到了任何高等学府都看不到的学习热情,学到了过去未学过的“农业知识”。
  走过漫长的黑夜,终于迎来了新中国的曙光。1949年秋天,古城北京以崭新的姿态,迎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代表。杨显东也来了。进京不久,他就接到董必武的邀请,要他到家里去吃饭,杨显东高高兴兴地去了。这是胜利后的第一次欢聚,老友相逢,分外激动。董必武久久地握着杨显东的手说:“我仔细看过你辗转寄来的信,并从有关部门知道你近来的工作表现,你为党做的工作是许多党员都做不到的……”听着董必武的话,杨显东心头热乎乎的。吃罢饭,董必武把杨显东留下,商谈我国农业经济建设和农业科学技术问题。董必武意味深长地说:“从此,你有用武之地了,可以干自己的本行了。”
  政协会议以后,杨显东准备随代表团去东北参观。突然接到陈云的通知,中央请他做农业部副部长。这消息来得突然,杨显东感到十分惊诧:我,一个普通专家、党外人士,怎么能担当起这副重任?他急忙来到董必武家,表达了自己的心情:“董老,您最了解我,我全心全意相信共产党,全力依靠共产党。但是我这样做从未想到做官。我的能力有限,难以胜任这样的重任,还是去从事棉花科研工作比较合适。” 听完杨显东的陈述,董必武还像往常一样不紧不慢地说:“你一个人做科学可能会做出一些成就,如果你组织所有的科学家做科学工作,贡献会比你一个人更大。” 一席话,打消了杨显东的思想顾虑,使他真正地看到了自身的价值,从此,他以百倍的精力在农业这个岗位上,奋战了40年,为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为提高棉花质量,增加棉花产量,解决我国棉花紧缺的局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