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艾
一、领袖与铁匠的交往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个春天,人们满怀喜悦之情,纷纷购回毛泽东彩色标准肖像,张贴在家里最显眼的地方。
湖北省大冶县铜山口朱村的铁匠朱其升,瞧见毛泽东的彩色肖像,他看了又看,眼睛突然一亮,“这相好面熟呀!是他吗?”再走近跟前仔细辨认:“是他,是他!下巴上的那颗大痣是不会错的。”朱其升暗暗揣测:“他难道就是润之弟,做了这么大的官了。”
1952年,朱其升离开家乡到了汉口,走街串巷给人修伞。这时他托夜校的孟老师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没想到过不了多久就收到了北京的回信。当他小心翼翼地拆开信封,写在“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信笺上挺拔的毛笔字展现在眼前。朱其升恭敬地将信纸递给孟老师。当孟老师读出“其升兄”三个字时,这位与毛泽东同过甘苦、共过患难的老实铁匠,顿时热泪盈眶。他心潮澎湃,激动地说:“润之弟做了这么大的官还没忘记我这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孟老师继续读信,“其升兄:来信收到,甚为高兴,寄上人民币二百万元(旧币,折合现在的人民币200元)聊作小贸资本。彭友胜尚在人间,曾有信来。知注附告。顺祝,兴吉。毛泽东,一九五二年八月三十日。”当信读完时,朱其升仿佛又回到了几十年前的岁月……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正在长沙求学的毛泽东来到军营,要求参加革命军。可负责接收新兵的长官说:“你想参加革命军,必须有可靠的我们熟悉的人担保,这是上级的规定。”毛泽东一再要求说:“我是学生,不少同学都参加了学生军,这里只来我一个人,找谁担保呢?”“不行,没人担保,我不敢收。”正在这时,已当兵两年的朱其升从军营出来,和蔼地问:“这位兄弟,你有什么事?”毛泽东看见这人讲礼貌,说话和气,就将前来投军的想法、自己的身世如实地告诉了他。朱其升询问了毛泽东的一些情况后,就进兵营找到好友彭友胜说:“这位弟兄愿意参加革命军,无人担保,我们为他担保行吗?”彭友胜表示同意。就这样,经彭友胜、朱其升担保,上司同意,毛泽东以“毛润之”的名字编入革命军,当了名列兵。
毛泽东和朱其升所在军队为湖南新军步兵第五十标第一营左队。在新军里,毛泽东和朱其升关系密切。朱其升是老兵,在生活和军事方面处处关心毛泽东。毛泽东刚入伍,没有发军衣和毛毯,朱其升将自己新发的棉衣给他穿。天气转冷,朱其升又要毛泽东与自己同床共被。有时还帮助毛泽东擦拭枪支。毛泽东聪颖过人,又有文化,对军事常识,一听就懂,一学就会。空余时间,毛泽东就教朱其升他们读书、写字。在毛泽东的细心辅导下,只读过3年私塾的朱其升大有长进。解放后朱其升还常说:“我之所以现在能记账、写字、做生意、办工厂,多亏毛润之的帮助。”
1912年初,孙中山和袁世凯南北议和,战争停止了。毛泽东和朱其升所在的新军接到命令,也要解散,每个人发3个月的饷银遣散回家。朱其升和毛泽东、彭友胜等依依不舍地辞别。从此,他们各奔东西,音讯全无。朱其升回到老家,种田兼打铁,终日劳碌奔波,养家糊口,他从没想到,常听人说起的毛泽东,就是当年的毛润之。
1952年秋天,朱其升用毛泽东寄给他的钱做盘缠,怀揣毛泽东的亲笔信,从汉口乘车上北京。一路上他都在想,与毛泽东分别整整40年,如今他当了国家主席,见面会怎么说呢?
没想到住进中南海的第3天,毛泽东就接见了他。工作人员将他带进一所四合院,庭院环境优雅,绿荫遮盖。不一会,从屋内走出一位身材高大的人,健步上前,握着朱其升的手朗笑不止。“你就是其升兄吧,我们见面太晚了。去年春天,彭友胜曾写信来,我已经给他去过信。”毛泽东松开手,无限感慨地连声说:“你怎么早不给我写信,接到信后应早些来嘛,我多么想见旧时的朋友哇!”他俩肩并肩地走进书房。朱其升看见满架子书,似有感触地说:“主席,你还是那样喜欢书。”“不要称主席,叫我润之,或叫毛泽东吧。”毛泽东坐到椅子上,眼望着桌上的线装书说:“新中国成立不久,百废待兴,我工作忙,只得抽空读一点书。”毛泽东高兴地回忆着在新军中的生活,谈了一些老朋友的近况和分别后时情形。朱其升感慨万千,眼含热泪,他万万没想到,一位领袖能和自己这么亲近地促膝谈心,倾述友情。毛泽东说:“我们在新军共同生活,虽只有半年,但记忆犹新,特别是你和彭友胜对我的照顾和帮助。当时,我带有学生气,对军队生活不习惯。你们像兄长一样关心我。”“不,不,是您关心了我们。”朱其升忙接着说:“您像老师一样教我们读书、写字,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他们谈了很多。时间到了,可毛泽东不让他走,毛泽东说:“第一次会面,一定要在我这里吃一顿饭,不然哪像老朋友。”朱其升被毛泽东留在家里吃晚饭,三菜一汤。厨房特地烧了一盘红烧肉。
毛泽东要朱其升在北京多住些时间,好好玩几天。
一星期后,毛泽东叫人通知朱其升晚上7点钟到他的办公室去。朱其升按时到达。一见面,毛泽东就笑盈盈地说:“这几天,玩得痛快吧?今天,我找你来,是要你谈谈你们那里的情况,谈谈群众的想法和要求。”朱其升将自己知道的情况如实地作了汇报。朱其升在北京住了近一个月,临行前,毛泽东又叫人给了他500万元人民币(旧币,折合现在人民币500元)作为路费和回家生活的补贴。朱其升开始不肯收,毛泽东说:“这是我的稿费,你拿去用吧。”返汉后,朱其升将毛泽东给他的500万元钱拿出来做资本,将流散在汉口硚口附近补伞的、修鞋的、补锅的、箍木桶的手工艺人召集到一起,成立了“和平油布雨伞厂”,朱其升当了经理。他经常跟工人们说:“毛主席号召我们组织起来,我们再不能像过去那样无组织,散散漫漫。我们一定要把工厂办好,再去北京向他老人家报告。”
1954年夏末,朱其升带着“和平油布雨伞厂”的照片,再次上京。
他很快地见到了毛泽东。毛泽东很高兴,拉住他的手说:你来得好。我就是想多了解一些你们下面的情况。这次你要详细谈谈。朱其升看见毛泽东兴致很高,就无拘无束地谈了起来,并将带去的工厂照片给毛泽东看。毛泽东接过照片,笑着称赞道:“很好,这个工厂不错,有点社会主义的气魄。
20天后,朱其升告诉毛泽东要回武汉,毛泽东叮嘱他有空可多来北京走走,或写信来反映基层情况。朱其升深受感动,热泪纵横。毛泽东见此情景,动情地说:“我是不会忘记你们的。有困难,有要求,可随时告诉我,我想办法给你们解决。”
1956年夏,朱其升在汉口病逝。而毛泽东与一位普通铁匠的交往已成为人们传颂的一段佳话。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