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伟人足迹

邓小平中条山历险

发布日期: 2017-08-25 来源:

王锐

  说起邓小平,人们熟知的是他“文革”中几起几落,颇富戏剧色彩的人生经历,对于他在战争年代的历险和枪林弹雨的传奇人生似乎知之不多。笔者在研究邓小平同志的早期革命经历时,不时接触到这方面的相关材料,对此颇有感触。其中,尤以抗战时期1942年在山西中条山遭日军包围夜袭时的一段经历最为惊险,也最富传奇色彩。

夜宿卵寨村突遭日军包围偷袭

  1942年秋,时任八路军129师政委的邓小平,轻装简从,不畏辛劳地连续翻山越岭,走村住寨,深入所属各一线部队检查指导工作。这天,邓小平一行来到山西阳城卵寨村,这里是我八路军太行支队第6团的团部驻地,团长是后来成了人民解放军“八大司令员”之一的尤太忠上将。
  关于邓小平这次深入部队检查指导工作的背景是,自1940年8月我八路军发动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后,整个华北战场的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历时3个多月的“百团大战”共歼敌4万多人,沉重打击日军的侵略意图和当时对中国实行的“囚笼政策”,让其意识到它在中国战场的主要对手不是国民党军队,而是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敌后抗日武装。因之,从1941年起,日军就将其侵华主力的75%和全部日军,压向以山西为依托的我华北抗日根据地,实行所谓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特务活动相结合的“总力战”,对山西各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持续“扫荡”,实施残酷的“三光”政策。抗日战争由此进入了最艰苦、最困难的时期。为粉碎日军的“扫荡”和封锁,各抗日根据地向日军连续出击,开展反“扫荡”、反“封锁”、反“蚕食”斗争。
  1941年5月至6月,在山西的八路军为配合中条山国民党军队作战,在晋东北、晋西北、晋东南,以及同蒲、白晋、正太等铁路和公路干线对日军发起攻势作战,日军惊叫“百团大战又来了”。中条山战役后,日军真正控制区只有城镇、交通沿线,仅占山西全省10%的地盘,以太行山为根据地的我八路军部队,趁机向中条山一带发展。阳城县卵寨村周围的这块根据地,就是由此建立的。1942年9月1日,中共中央决定撤销太行党政军委员会,成立中共中央太行分局,由129师政委邓小平同志担任分局书记,统一领导中共晋冀豫区党委、太岳区党委、晋豫区党委和冀南区党委(10月,太岳、晋豫区党委合并为中共太岳区党委)。这次出行是邓小平正式担任中共中央太行分局书记后的首次全区性大范围检查指导工作,意义十分重大。
  卵寨村在阳城境内,处中条山腹地,寨内村街小巷纵横,在中条山是一个大村镇。村寨内的房屋多为砖砌石垒,泥墙土坯房较少,这在当时山西省的乡村,尤其经济贫困的山区是非常少见的。当地老百姓的日子,也较山区其他乡村为好。但日军侵占后,情况就大大的变坏了,加之周围土匪乘机而起,无恶不作,老百姓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百团大战”后,八路军太行支队第6团于1941年乘势进驻这一带,消灭了土匪,建立起抗日民主政权,并与驻守阳城的日军展开“拉锯战”,深受当地群众拥戴。
  当时,随团部进驻在卵寨村的只有一个营,6团的其他两个营分驻在附近的两个村里。尤太忠,绰号“尤大麻子”,河南光山县人,原属红四方面军,参加过长征,抗战后红军编为八路军,他成了刘邓麾下129师的一员虎将,从营长干起,不久升副团长,现在成了能独立作战的团长,在129师中颇有点名气。平时,战事紧张繁忙,各旅、各支队基层部队,不容易见到师首长。这次,邓小平政委亲自下到团里来检查工作,尤太忠很是高兴。当天下午及晚上汇报检查完毕,他专门安排团政治处于事,也是四川人的郑炳全,负责邓小平政委的起居兼带警卫。
  不知是走漏了消息,还是巧合,邓小平到达第6团团部的当晚,驻阳城的日军就倾巢出动,连同伪军共500多人,连夜急行军,于黎明前抵卵寨村,精心布下合围偷袭的口袋,将处于半山腰的村寨围得严严实实。
  本来,第6团在村外布有岗哨,也许是一夜的平静麻痹了哨兵应有的警惕,黎明前的困顿竟让哨兵打起了瞌睡来,连日本鬼子布置好阵地,并已经摸至村边,我军的哨兵还没有一点觉察。当时情形,可谓千钧一发,危险之至!
  真是巧中有巧,奇中有奇。那天早上,恰好有两个战士肚子痛,早早出来蹲茅坑。刚蹲下,就听见日军大队人马行进的脚步声,日军特有的皮靴“嚓嚓”声连续不断,两人一惊,顿知情况不妙,提起裤子就往回奔。进屋边擂醒战友,边低声急叫:“快起来!快,快!鬼子进村了!”睡梦中的战士一个撞醒一个,翻身跳起,连绑腿都来不及打,提起枪,挎上子弹袋、手榴弹,转身就往外冲。有的战士刚冲出院门,就与已经摸进来的日本鬼子迎面相遇,撞个满怀,连枪栓都来不及拉,扬起枪托就朝日军头上砸去,双方展开了肉搏拼杀。一场残酷惨烈的遭遇战就此展开。
  顿时,沉静的山村喊杀声四起,枪炮声大作,步枪手枪声,轻重机枪声,手榴弹爆炸声,小钢炮轰鸣声,伴着急促的哨子声和喊叫声,在山野间此起彼伏,惊天动地,混成一片。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