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英烈风采

戴克敏:组织领导黄麻起义 壮志未酬含冤被杀

发布日期: 2016-01-27 来源:

  
  马诗训

  戴克敏是著名的“黄麻起义”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人之一,也是鄂豫皖苏区的红军的主要创建人之一。他1906年生于湖北黄安县(今红安县)紫云区上戴家村。
  (一)
  1914年,戴克敏开始上学读书。他的启蒙老师戴雪舫,是一个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为了启迪学生热爱自己的祖国,常常在课堂上向学生揭露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行,以及中国反动政府腐败无能,出卖国家主权,残酷压迫剥削人民的种种罪行,以此唤醒学生努力造就学业,将来为振兴中华而献力。老师所给予的爱国主义教导,在幼年的戴克敏的心灵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逐渐孕育出仇恨帝国主义及其走狗——中国反动统治者的思想。
  1924年,戴克敏考入武昌第一师范学校。当时的一师是共产党人董必武、陈潭秋宣传马列主义和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在老师和同学中,流传着马列注意的属鸡和进步报刊。这些书籍使戴克敏感到新鲜与渴望,同时也激励他努力造就学业、追求进步与革命。在董必武同志的直接教育下,戴克敏接受了马列主义走上了革命道路。1925年2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不久便转为中国共产党。
  1925年6月,戴克敏在武汉参加了轰轰烈烈的“五卅”运动,他经常受党组织的指派,挟带着革命传单和标语口号,冒着反动军警逮捕的危险,由武昌渡江去汉口,到那些外国租界去散贴,弄得租界里的洋鬼子惶惶不可终日。为了配合武汉声援上海,7月,董必武同志趁暑假机会,派戴克敏、曹学楷、徐朋人、王秀松、王奠川等回到黄安,他们迅速把黄安的青年爱国运动推向了高潮。在这期间,戴克敏等还在黄安创办了《黄安青年》小报,转载各地反帝斗争的消息和传播革命理论,使黄安的反帝爱国运动持续了五个多月,全县每个角落都可听到“打倒帝国主义”、“铲除封建军阀”、“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的口号。
  在反帝爱国运动的斗争中,戴克敏等还十分注意党团组织的建设与发展,他亲自介绍了郑位三等人分别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青年团,使黄安党团组织在革命斗争中逐步扩大。党员人数由原来的几个人增加到十七个人,团员人数由几个人增加到二十个人。由于党团员人数增多,这年秋后,黄安党的工作组决定改为中共黄安县党团特别支部(简称黄安党团特支)。
  1926年9月,北伐军胜利占领了汉口、汉阳,10月进抵黄安。戴克敏以国民党湖北省党部农民运动特派员身份到黄安指导工作,黄安党团特支也由秘密活动转入了公开活动,并将党团特支的办公地址,从七里坪迁到县城。
  党团特支迁到县城以后,戴克敏等利用国共合作的有利形势,积极筹备建立国民党黄安县党部和黄安县农民协会。经过多方面努力,1926年冬天,黄安县正式建立了有共产党人参加领导的国民党黄安县党部和县农民协会筹备委员会,戴克敏被选为县党部和县农协筹委会的常委,参加领导全县的工作。戴克敏等派共产党员取代了国民党右派担任的县教育局长职务,夺回了黄安人民的文化教育大权,用地主豪绅六十余年积存的三万“至诚学款”,开办了公费学校,把一批革命知识青年和党团员派到学校去工作,他们以学校为阵地,一面教书,一面开展革命活动。戴克敏等还深入农村,发动农民,积极组织农民与地主豪绅开展斗争,建立农村革命政权——农民协会。在戴克敏同志的指导下,到1926年底,黄安县十个区先后建立了二百一十个区乡农民协会,会员达到五万六千人。在各区乡农民协会普遍建立的基础上,1927年2月下旬,黄安县召开了农民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了县农民协会,戴克敏、王健等被选为县农民协会的常委,负责领导全县农民的革命运动。
  黄安县农民协会成立以后,戴克敏等领导农民掀起了一个捕杀大地主、大豪绅的热潮。农民协会首先率领农民打死了黄安的头号地主恶霸吴惠存,接着又惩办了李介仁、阮纯青、张英莲、李士显等十多个罪大恶极的地主恶霸。这样一来,地主豪绅的威风扫地,广大农民扬眉吐气,个个兴高采烈。农民协会还号召农民进行抗捐税、抗租课的斗争。经过这些斗争,广大贫苦农民都踊跃地聚集到农民协会的旗帜下,积极开展农民运动。1926年冬天,戴克敏派吴焕先、吴先筹等在箭厂河四角槽门等地办起了“三堂红学”,积极地领导农民建立农民革命的自卫武装。1927年初,戴克敏等又抽出一部分接收的“至诚学教”与地主罚款合在一起,派人到武汉通过董必武购买枪支子弹,同时还请来一些铁匠制造“来复枪”等武器。不久在武汉购买的枪支运到了,加上原有的枪,共有钢枪七十多支,县农协挑选了一百多名苦大仇深、在革命斗争中表现勇敢积极的青年农民,成立了县农民自卫军。随后,各区乡的农民自卫军也相继建立起来。只要一声令下,全县农民自卫武装遍可集结几万人,他们虽然大多数还是用的刀、矛、梭镖、鸟枪之类的原始武器,但却使地主豪绅闻之丧胆。

Copyright @2014-2025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