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英烈风采

杨兴胜烈士:壮士一去不复还 燕赵悲歌葬忠魂

发布日期: 2016-02-16 来源:

  胡永球

  1981年春节前的一天晚上,红安县二程乡一个叫雷家冲的小村里,一位年近七旬的老汉气喘如丝,已走到生命的最尽头。他使出全身力气睁开眼,用微弱的声音对站在床前的五个儿子作最后叮嘱:“记着,一定要想办法找你们二伯,活要见人,死要见坟,找到后在我和你爹爹奶奶的坟前烧张纸告诉一声……”说完他又自言自语:“活是肯定不会活了,要活着他怎么会这么多年不给家里来信呢?”说完头一歪,吐出最后一口气。屋里顿时传出嚎啕大哭声。
  这老汉叫杨兴如。他临终前念念不忘的人是他的二哥——红军战士杨兴胜。杨兴胜在1927年参加黄麻起义离家后,1938年前后来过信,此后再无信息。老汉临终的思绪,显然沉浸于半个世纪前如火如荼的岁月……
  风萧萧兮倒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历史翻到1926年秋天,中国大地如干柴烈火,北伐军打到武汉。在董必武等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的教育影响和党的领导下,饱受剥削压迫之苦的红安人民揭竿而起,许多人在斗争中锻炼成为坚强的共产党人。杨兴如的母亲余细女就是其中之一。
  余细女的丈夫杨学清是出了名的老实人,靠租种地主的田养家糊口。他们养了五个儿子,名字依次是:宏奎、宏明、宏星、宏耀、宏朗,按当地习俗,男子要按族谱上的辈分顺序再取一个大号,五兄弟的大号分别是兴祖、兴胜、兴如、兴仁、兴意。家里穷加上孩子多,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与丈夫老实巴交的性格相反,余细女是敢作敢为的农家能干妇女。为了养活儿子,她走村串户贩卖油条补贴家用,这在当时妇女中极为少见。就这样也还是缺吃少穿,因贫困交加,四子早年夭折。其他几个儿子到了七八岁就送给地主家放牛,等到家里稍稍好过点,她又赶紧把儿子找回来送他们上私塾,上不了一年两年,家里日子过不下去又让儿子退学去放牛拾柴。余细女恨不得长出两双手来多卖油条,让孩子多念几年书,可是她实在无能为力,只怨命苦连累了孩子。然而孩子只要能进私塾门就多少认得些字,靠她的勤劳和远见,她的四个儿子都扫了盲,这在当时穷人中也是少有的。
  1926年秋天,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运动在黄安兴起,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的余细女参加了几次地下党的串连活动,顿时觉得心里亮堂了。原来穷苦并不是命苦,而是受地主富农剥削压迫的结果,只要打倒这不平的世界,穷人就能翻身。于是,她成了农民中的积极分子,利用卖油条作掩护,参加党的地下工作,不久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成为二程乡首批党员之一,担任乡妇女委员。在她的教育影响下,她的儿子也都积极参加革命运动,大儿子参加了民兵,三个小儿子加入儿童团,聪明能干的杨兴胜担任了儿童团长。
  1927年,党准备发动黄麻起义。地下党员余细女一面积极作动员准备工作,同时送两个儿子参加了农民起义军。这时,杨兴胜才17岁。余细女为两兄弟准备好衣服、行李、鞋子,一程又一程一直送到县城附近的倒水河边,看着滔滔东去的波浪,余细女心头波滔浪涌。血战即将展开,这也是她所盼望的。作为共产党员,她勉励儿子奋勇当先,杀尽欺侮穷人的狗官,创建穷人自己的政权。作为母亲,送儿子到枪林弹雨中去搏斗,她又怎能不牵肠挂肚!千叮万嘱,她怎么也没想到,这是母子的永别。
  黄麻起义的仗打得激烈残酷。起义军攻下黄安县城,摧毁了反动县政权,成立了黄安农民政府。21天后,敌人占领了黄安,农民军退往山区。杨兴祖随部队撤往鄂豫边界开展游击战,在党的教育下成长很快,后任红二十军军部宣传队队长,1931年牺牲于河南省光山县。杨兴胜打散后流落到邻县麻城,边打长工边找部队,第二年找到并参加了党领导的游击队,加入共产党组织,此后南征北战,再没回过家乡。
  黄麻起义被镇压后,敌人疯狂报复,大批共产党员和起义军战士被杀害,起义军家属被迫害。余细女的家被烧了两次。余细女没有被吓倒,1930年,她又把刚刚长大成人的三子杨兴如送去参加了红军(1934年部队整编时因病回家)。敌人恨透了这个死心蹋地与旧世界作对的女共产党,1933年因叛徒出卖,余细女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6月28日被绑到本县陆家河河滩上,用乱棍、石块活活打死,惨烈场景当时震动全县,丈夫杨学清受此打击一病不起,三个月后也撒手人寰。
  家里只剩下老三杨兴如和尚未成年的老四杨兴意。作为红军家属和共产党员的后代,被反动派看作眼中钉肉中刺,受尽了欺凌。好在在黄安这块红色土地上,群众暗中保护他们一次次逃脱了敌人的迫害。“七七”事变后,民族矛盾上升,阶级矛盾趋向缓和,两兄弟回到老家重修了被敌人毁坏的房子,苦撑度日。第二年他们意外地收到二哥杨兴胜辗转带回的家信。信中大意是他参加了长征到达陕北,现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信中要求弟弟转告当地豪绅杨古存,摒弃前嫌,团结乡亲投入抗日战争,并要求弟弟积极参加抗日活动。杨兴如把信转给了杨古存,之后根据二哥的嘱咐,老五杨兴意参加了新四军。杨兴意少年丧母,身体瘦弱,适应不了部队生活,次年因病回家治疗,不久去世。
  从此五兄弟只剩下老三杨兴如在家,娶妻生子终于熬到全国解放。革命成功了,当年的老红军战士纷纷回乡,有的是探亲,也有不少人辞官回来当农民。杨兴如怀着无比焦虑的心情,向每一位归来的红军战士打听二哥杨兴胜的下落,有的说他当了师长,1948年在河南牺牲,也有的说还在世,还有人说杨兴胜在部队成了家,他牺牲后家属子女在青岛。从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杨兴如打听了无数人,谁也不能提供确切信息。
  对于革命期间失踪人员,凡经过考证有人证物证证明是为革命牺牲的,人民政府追认为烈士,向家属颁发烈士证书。杨兴祖是首批被追认者之一。但不知什么原因余细女没上烈士名册。杨兴如对此没去计较,可是二哥杨兴胜的下落一直挂在心头。因为没人证明他是为革命牺牲,烈士称号是不可能追认了,可是他到底在哪里呢?他觉得没打听到二哥的下落,无法向九泉下的父母交代。

Copyright @2014-2025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