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英烈风采

吴焕先:红二十五军“军魂”

发布日期: 2016-03-02 来源:

夏明星 吴宏伦


  1907年7月28日,吴焕先出生于湖北黄安(今红安)紫云区箭厂河四角曹门村(今属河南新县箭厂河乡竹林村)一户殷实人家。亲兄弟5人,他排行第三,人称“三少爷”。因在叔伯兄弟中排行第七,乡亲们又叫他“七相公”。吴焕先幼时天资聪颖,7岁入私塾,16岁考入湖北麻城乙种蚕业学校,1924年,在学校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的预备组织——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5年底,经戴季伦、戴克敏介绍,在黄安七里坪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6年夏,吴焕先开始投身于农民运动。1926年秋,在四角曹门村建立了第一个农民协会组织。
  正当农民运动掀起高潮的时候,恶霸地主吴惠存、方晓亭勾结土匪袁英的反动武装“红枪会”200余人血洗箭厂河,吴焕先一家6人惨遭杀害。1927年3月18日,《汉口民国日报》曾以“吴焕先家内大小6口杀尽”为标题对此进行了报道。
  面对反动派的白色恐怖,吴焕先、曹学楷、戴季伦等提出了“以革命继续革命,以革命发展革命”的口号,坚持“把持农民协会,把持并扩大农民武装,狠狠打击土豪劣绅的嚣张气焰”的正确主张,开展对敌斗争。8月中旬,黄安、麻城两县先后成立了防务委员会,吴焕先担任黄安县兼该县紫云区防务委员会的领导职务。不久,他带领箭厂河“红学”武装配合麻城农民自卫军击溃了王芝庭地主武装的进犯,歼敌4000余人,生擒恶霸匪首王芝庭。
  1927年9月中旬,吴焕先在黄安七里坪文昌宫参加了中共黄安县委召开的紧急会议,传达党的“八七”会议精神,参与制定黄麻地区的“秋收起义”计划,积极准备黄麻起义(后被选为起义总指挥部的7名领导成员之一)。1927年10月,吴焕先担任中共黄安县委组织部部长,进一步负责起黄麻起义的组织工作。11月13日,在起义总指挥潘忠汝领导下,吴焕先率领箭厂河“红学”武装和农民自卫军作为黄麻起义攻城主力,担当攻打黄安城北门任务。14日清晨,暴动队伍攻破北门后直捣县衙,生擒伪县长贺守忠。
  黄麻起义失败后,吴光浩率领起义军余部(后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7军,吴光浩任军长)转战木兰山,吴焕先则带领革命群众在当地坚持斗争,为开辟以光山县柴山堡为中心的鄂豫边苏区创造了条件。
  在艰苦的环境下,吴焕先始终保持昂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他曾在天台山的石洞边留下了“深山密林是我房,沙滩石板是我床,尽管敌人逞凶残,坚决斗争不投降”等诗句。这时,反动恶霸“清乡团”头子方晓亭率众匪包围了四角曹门,逼迫乡亲们交出吴焕先,乡亲们面对敌人屠刀毫无畏惧。匪徒们抓不到吴焕先,便抓走了8个村民,勒令众乡亲5天之内交出吴焕先,否则将杀掉8个人质,烧吴焕先的房子。得知消息后,吴焕先连夜下山,先烧了自家房子,后捎话给方晓亭:有种的找我斗!你要种血债,我就要你用血还。方晓亭深知吴焕先说到必定会做到,迫不得已释放了8个村民。
  1928年4月,吴光浩领导的中国工农革命军第7军由木兰山区转移到柴山堡一带开辟革命根据地,吴焕先率领当地农民武装积极配合。同年7月,中国工农革命军第7军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31师,吴光浩任军长兼师长,徐向前任副师长,继续开展革命斗争。1929年7月1日,吴焕先率领箭厂河农民武装配合红31师,在徐向前指挥下,一举攻克反动地主堡垒白沙关,使柴山堡革命根据地迅速向北扩展。
  1929年12月,鄂豫边首届工农兵代表大会召开,吴焕先当选为鄂豫边革命委员会委员、土地委员会主席,他和鄂豫边特委委员徐朋人等一起,根据《临时土地政纲》,制定了《鄂豫边革命委员会土地政纲实施规则》,推动了鄂豫边土地革命运动的深入开展。
  1930年4月,中共鄂豫皖特委成立,书记郭述申,吴焕先为特委委员之一,后兼中共黄安县委书记。1931年5月,吴焕先由地方调入红军中工作,任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12师政治部主任。同月,中共鄂豫皖省委成立,由沈泽民任书记,吴焕先当选省委常委。11月,鄂豫皖红军整编为红四方面军,吴焕先任红25军73师政委。
  在执行土地政策中,时任鄂豫皖中央分局书记的张国焘主张“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的极“左”政策,吴焕先与之争论:“地主不分田,那让他们干什么?”在他负责的区域内,吴焕先坚决抵制了张国焘的极“左”做法。张国焘借“肃反”之机,对抵制和反对他推行错误路线的曾中生、旷继勋、许继慎等领导人实行无情打击和残酷迫害。对此,吴焕先十分反感,他愤懑地说:“苏区干部哪有这么多反革命?”因此,张国焘对吴焕先十分不满。1932年10月,鄂豫皖边区第四次反“围剿”失利,红四方面军主力被迫撤离苏区,红25军73师跟随方面军主力实行战略转移。这时,张国焘却借机将师政委吴焕先留下,降为鄂东北游击总司令部总司令。

Copyright @2014-2025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