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德安
团中央首任书记
俞秀松,1899年生于浙江省诸暨县次坞镇溪埭村。其父俞韵琴虽是清未秀才,但也如普通人家一样过着拮据的日子。尽管家境贫寒,少年俞秀松还是受到来自父亲的正统启蒙教育,在稚嫩的心灵上烙下了忧国忧民的印痕。他不仅仰慕中华历史长河中的英雄,对古越大地的秋谨、徐锡麟等豪杰更是崇敬不已,在父亲的教导及英雄豪杰壮举的激励下,学生时代的俞秀松勤奋苦学,渴望成人后能够寻求一条解民于倒悬的良策,报国安邦。
1916年,俞秀松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位于杭州的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他象龙入大海一般,兴奋异常在学校他阅读了大量的进步书刊,不仅大大开阔了眼界,而且成为思想激进、追求进步的杰出代表。
1919年12月,俞秀松满怀激情来到五四运动发源地北京。1920年3月,经李大钊介绍,他来到上海星期评论社工作。刚到不久,他自动“改名换服”去上海厚生铁厂上班。在厂里,他办起了工人夜校和职工俱乐部,一边传播马列主义,一边讲授文化知识。尽管每天上班需要步行几里路,他依然乐此不疲他成了我党最早在工人群体中用马列主义指导工人运动的一员。
1920年春,他出席了在陈独秀家中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同年5月,他参加了陈独秀、陈望道发起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随后与陈独秀、李汉俊、施存统、陈公培等人正式成立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参加了党纲的起草工作。当共产国际东方局海参崴办事处特派代表维经斯基偕翻译杨明斋来沪帮助建党时,俞秀松义不容辞地做起了维经斯基的助手。
党组织建立后,全国许多进步青年纷纷来到上海找《新青年》杂志社。俞秀松受党组织委派负责青年团的筹建工作。
1920年8月22日,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S。Y。)在上海环龙路老渔阳里2号成立,俞秀松任书记,团员有20余人。陈独秀等其他共产主义小组成员,都参加了青年团的工作。
根据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决定,为给党培养干部,也为掩护党、团组织的工作,俞秀松等人租用渔阳里6号楼房一幢,办起了“上海外国语学社”,俞秀松兼学社的秘书和教师,刘少奇、任弼时、肖劲光、罗亦农等人是学社的首批学员,同时也是俞秀松领导的上海青年团在学社发展的最早一批团员。
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是国内第一个成立的团组织,因而肩负着组织、发动、指导全国各地建团的重任。俞秀松主持制定了社会主义青年团章程,并将章程寄给各地的共产主义者,要求尽快建团。由于俞秀松工作得力,短短时间,广州、济南、长沙、武汉、北京等地的团组织很快就建立起来,全国团员总人数达到一千多人,1920年11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临时中央局成立,俞秀松任书记。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