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英烈风采

闻一多:从唯美主义诗人到民主斗志

发布日期: 2017-04-24 来源:

郝逸林

  闻一多,原名闻家骅,是著名的诗人,学者,还是英勇坚定的民主战士。生于湖北浠水县的一个书香家庭。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1922年赴美留学;1925年同国。1937年全国抗日战争爆发,闻一多留起了一把胡子,并发誓不取得抗战胜利就不剃去胡子,以此铭志;1943年开始参与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这些重要的人生经历,使闻一多的文艺思想一变再变,展现出他从学者转变为战士的思想成熟过程。
  唯美主义的诗人情怀到反帝爱国思想的萌发
  闻一多在清华大学读书时深受西方唯美主义影响,从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1922年他发表《忆菊》,其中一句写道:“东方底(同“的”——笔者注)花,骚人逸士底花呀!”这首诗充分体现了闻一多的唯美主义情怀和诗人的梦,并且展现出古典诗人陶渊明菊花式高洁的形象。闻一多寄寓陶渊明,除了因为陶渊明素以“采菊东篱”著称之外,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他能够身居闹市而心无挂碍,有在尘世樊笼中白得其乐的真性情。这是当时闻一多对文学的态度和自我品质的一种解读。
  闻一多在与朋友的通信中不止一次提到自己对于诗歌和格律的看法。他在与梁实秋的通信中,提及了“以美为艺术之核心”的诗歌创作观点,这是一种纯艺术主义的思想。此外,闻一多还很重视诗歌的音节、格律,1926年在《晨报副刊》上他发表了《诗的格律》,文中把格律比作脚镣,提出“越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戴着脚镣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文章充分阐释了他关于诗歌格律的文艺思想——“三美”,即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他认为,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
  闻一多的唯美主义思想使得他创作出的诗歌在艺术上更美更雅。在《论(悔与同)》一文中他依然强调诗歌创作应该注重“诗的外表形式”,他主张诗的形态和思想的优美要统一起来,反对诗歌平民化。他认为,将诗歌还原为平民化会抹杀文学创作的艺术性。
  在此阶段,闻一多的文学作品注重艺术与精神的结合,1920年4月,他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并且此时闻一多也把反帝爱国思想带入了诗作中,例如在1928年出版的第二部诗集《死水》中不仅表现出了一种处在颓废中的爱国主义激情,而且这也是他自认为“第一次在音节上最满意的试验”的力作。此后闻一多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进行整理,汇集成《古典新义》。必须指出的是闻一多研究古典文学的目的其实是为了解决本民族的困境。在其1943年给臧克家的信中说道:“近来我在联大的圈子里声音喊得很大,慢慢我要向圈子外喊去,因为经过十余年故纸堆中的生活,我有了把握,看清了我们这民族,这文化的病症,我敢于开方了。”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