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9 - 《红色荆楚》
P. 199

第六章·改革春潮





                                          引智先声



                                    ——武汉首聘“洋厂长”



                      2005 年 4 月,武汉古田一路汉正街都市工业区的草坪上,

                 竖立起一尊外国人的半身铜像,铜像高 2.8 米,铭文上镌刻着:
                “威尔纳·格里希,1984 年至 1986 年担任武汉柴油机厂厂长期
                 间,忘我工作,大胆改革,从严治厂,为中国企业改革、增进

                 中德人民友谊作出重要贡献。”
                      这座雕像的主人格里希是德国发动机制造和铁芯技术专
                 家,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国有企业聘任的第一位洋厂长。

                      1984 年 5 月,武汉成为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如何
                 改革包括武柴在内的国有企业的弊端,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一道
                 待解的难题。
                      1984 年 8 月,格里希作为联邦德国退休专家组织(SES)

                 派往武汉的第一批三个外国专家之一,来到武汉柴油机厂进行
                 为期四个月的考察,并义务担任技术顾问。
                      武汉柴油机厂是新中国第一台小型手扶拖拉机的诞生地,

                 是全国首家拥有上万台生产能力的农机骨干企业。考察期间,
                 面对工厂纪律涣散、管理混乱、产品质量差、浪费严重的现象,
                 格里希忧心忡忡,自言自语道:“如果我是厂长,决不允许这种

                 现象存在!”
                      格里希的话让武汉市政府的领导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聘请格里希担任武柴厂长,用西方的管理经验,提高产品质量,

                 加强企业管理。
                      1984 年 11 月 1 日,格里希受聘为武汉柴油机厂厂长,成



                                                                                 185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