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丽 王 俊
在湖北省恩施州宣恩县苗乡高罗镇的青山峻岭里,有一处近百年的幽深古寨,它坐落在一个小山窝里,连片的木质房屋坐北朝南,在苍山翠竹里以质朴和厚重的气韵盛满乡愁,散发出其独有的魅力。
熊洞村,是宣恩县高罗镇最西处的一个偏僻村落,与晓关侗族乡接壤。许多年来,居住在此的老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座座老木屋就是他们的港湾,浸满了岁月印痕。对于当地人来说,村子就是他们的家。实际上,对于身处城市的人们而言,此处又何尝不是寻觅乡愁的归宿?
有人说,中国人往上数三代多数来自农村。即使人在城市,也经常会遐想“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恬淡意境。高罗镇熊洞村大概就是这样的去处吧!
熊洞村,顾名思义是与熊有着联系。当地人传说,在百余年前,村庄有一头狗熊出没,但这头狗熊与人相处友好,从不伤人。但可惜的是,这头狗熊不小心从洞边摔下去,离开了人们,当地的百姓便将此地命名为熊洞。古老的传说里,让人读出了和谐相生的意味。
村里小地名独笋坪的古寨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连片有二十五栋木房。上下六个台阶,层层相连。最上层东北方现存乾隆年间修建的一正两横木房,又名槽门口,村寨中间有一条两百余级左右的石板路,是村寨的中轴线,串起了村民们的朝夕晨暮,也串起了一座村庄的历史厚重与山野遗珠的温润之美。
一条古盐道顺着石梯沿村寨右侧直下,通向来凤及湖南方向。村寨正前方几个圆锥形的山峰耸立云雾间,远望去仿佛是雨后初生的竹笋,独笋坪便由此而来。自然天成的景色,既有福泽之意,更兼具观赏之美,推开寨子里的任意一扇门窗都能收尽此景。
村寨居民以杨氏为主,均为土家族、苗族、侗族。当地人除了从事传统的农耕外,还有不少村民从事石匠、木匠、篾匠。房屋“年龄”最大的已有250年历史,屋主谭万清今年87岁,过去就是老木匠。“家里的木甑、木桶都是自己做的。”谭万清的后代们一直居住在木屋里,虽然历经几代人,但是老屋走过岁月变迁依旧在风霜中挺立。
著名作家冯骥才说,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的确,于熊洞村而言,独笋坪这一方木屋便是书页中最为精华的部分,凡是来过这里,定能读懂并为之沉醉。
石径、古树、老木屋……走进独笋坪,仿佛一脚踏进了民俗写意画里,飞檐青瓦在山水的陪伴下显尽了韵味,目光所及之处皆为景。
一条条石阶小路将院落里二十五户人家连在一起,四周古树成林,绿荫苍翠。村里过百年的树木就有不少,银杏、红豆杉、古楸、古松、古槡树比比皆是。早年寨中有一棵三人合围古树,传说只要在村院任何一处阶檐放一盆水,古树的倒影就在盆中,村民称之为“树神”。虽是传说,倒也见得村民们对自然的敬畏。
青瓦袅袅炊烟,青山环抱老寨,原生的美感就此产生。没有汽笛轰鸣,没有人声嘈杂,寨子里的草木花鸟显得格外纯粹,不为取悦任何人而存在,在年久的岁月里自由生长,见证着沧桑与更迭,吐露出属于老寨的乡土芬芳。
有人说,回不去的是时光,走不出的是老屋,剪不断的是乡愁。乡村,对于许多都市人来说,总在心头萦绕着乡愁的味道,那是一种情结,也是一种对朴素的信仰。
随着城镇化脚步的不断加快,当高楼大厦伸向天际之时,熊洞村也面临着现实问题:木屋老化破旧,村民空心化严重。为了保护古村落,熊洞村党支部书记向忠阳意识到,必须与时间赛跑,才能让这一方人文山水得以保存。
“我们邀请过相关专家对全村纳入传统村落进行考察,这些老房子现在真的很少见,也很珍贵。”向忠阳是土生土长的熊洞村人,对于这一方山水,他倾注的不只是感情,还有责任。“希望村子越来越好,让更多人看到它的美。”
老村支书的心声,实际也是宣恩对乡愁的向往。“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村里人”和“城里人”的共同愿景,也是宣恩发展全域旅游的“文化底牌”,要保留好村村寨寨的乡土味道和乡村风貌,尤其是含有历史风韵的房屋建筑。
村落因为这些历史老屋才有了灵气和符号,有了“根脉”。而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乡土亦是精神上的归宿,只有始终记得初心和出处,才能在前行路上永葆活力。
(来源:湖北学习平台)
Copyright @2014-2024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