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党史故事

湖北郧西:红军有支回民游击队,鱼水情深映初心

发布日期: 来源:

杨洪霞

  1934年11月,程子华、徐海东率领红二十五军实施战略转移,从鄂豫皖根据地长征到十堰、陕南地区并在此扎根、发展,在这里,红二十五军壮大了力量,之后率先进入陕北以接应中央红军。

一名回族老乡救助红军的故事

  郧西县湖北口回族乡是当年红二十五军经过湖北进入陕西的重要关卡,直到今天当地人还津津乐道着红二十五军战士与湖北口回族乡回民群众之间的军民鱼水情。

  湖北口回族乡是回汉族杂居地区,当时的回民占总人口有半数左右。当年红二十五军长征经过湖北口回族乡时,这里的群众对红军有所了解,男女老少都走出家门欢迎红军。红军到了这里以后,只有在征得回民同意后,方可进入回民村庄宿营;官兵不得擅自进入清真寺,不得损坏回民经典;不得任意借用回民器皿、饮具,不得在回民住处杀猪、吃猪肉、喝酒等等。每到一处,红军便派出宣传队,向回民群众开展宣传活动。

  这里的回民群众还把红军战士们请到家中,端茶送水,热情招待。红军严格执行群众纪律,秋毫无犯。离开时,把借用的东西照样送还,把地面打扫干净,向主人家再三道谢。长征万里,红军纪律严明,坚决保护群众利益,与人民群众建立起了血肉相连、生死相依的关系。

给红军送过棉袄的回族老人杨开富

  湖北口回族乡退休干部杨恩斌讲述了他父亲杨开富见证和经历的一些感人故事。

  一天,一位和部队走散的红军战士,还被家住湖北口坎子山村的回族村民杨开富搭救。当时正值寒冬腊月,临行前杨开富拿出自己的棉袄送给小战士。

  战士说:“那怎么行啊,我们不能随便要别人东西,我怎么能要你的衣服啊?我拿走了,你穿什么啊?”

  杨开富说:“我在家里面好说,我将就将就就可以了,我烤火嘛。你拿着,你在路上冷。”

  小战士盛情难却,收下杨开富的棉袄后,从背包里拿出几尺土布送给了杨开富。

  小战士的一番话,更是让他记住了什么是红军。

  临行的前夜,红军战士和杨开富彻夜谈心,向他宣讲红军的政策主张,也向他描绘未来的样子,这段经历让杨开富记了一辈子。

  那一夜杨开富和红军小战士基本没有睡觉,小战士告诉杨开富,将来红军打下江山以后,劳苦大众就摆脱贫困,人民就要当家作主。杨开富好多年以后提起来这件事,他说的很多事情现在都实现了,他说人民要翻身解放,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我们现在都没有了。他说自己要有自己的土地,自己的耕牛,我们现在都有了……

杨开富在郧西县湖北口回族乡坎子山村的家门头,“中国共产党万岁”几个大字依稀可见

  解放以后,杨开富请村里读过书的村民在自家门头上写下“中国共产党万岁”七个鲜红的大字,至今还依稀可见。

回族村里建立了第一批苏维埃政权

  鄂豫陕革命根据地是红二十五军长征中建立的根据地。在郧西县地处鄂陕交界湖北关下的回族村——虎坪村,红二十五军在这里建立了第一批区、乡苏维埃政权。

  在湖北口回族乡虎坪村涝池大院的一幢土坯老屋静静屹立,黑瓦黄墙。据郧西县原党史办主任李仁喜介绍,1935年2月19日,鄂豫陕省委在这里召开了第20次常委会议,再次提出“大量的扩大红军,建立地方武装,建立苏维埃政权”的战略目标。

  “郧西会议在红二十五军的发展史上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会议,红二十五军从鄂豫皖地区出发的时候是2900多人,到我们这地方只有2500多人,力量削弱,因此红二十五军需要发展壮大。”李仁喜说。

  这次会议,明确部队放弃入川,就地创建根据地的目标。这一决策为红二十五军在陕南积蓄力量,北上接应中央红军创造了条件。

  为了扩大部队,红二十五军一边坚持军事斗争,一边放手发动群众,宣传工作有声有色。在印发《什么是红军》传单之后,又刻印了《关于商业政策问题》《民族政策》《告国民党士兵书》等。其中在《告国民党士兵书》发布后不久,国民党陕军警备第一旅的一个连就投诚参加了红军。

  李仁喜还向记者讲述了湖北口回族乡一支回民支队的战斗故事。

  1934年11月中旬,红二十五军奉命离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挺进鄂豫陕边区,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

  1935年1月19日,红二十五军主力进驻郧西县湖北口回族乡(原庙川区)大、小新川一带,建立苏维埃政权。

  2月15日,他们翻过湖北口回族乡湖北关村郧西大梁,进入二天门,随后建立了以刘世让为主席的苏维埃政府。

  2月17日,红军主力到达回民聚居区,东起卡房,西至湖北口回族乡,驻扎区域长达十余公里,军部设在虎坪村八组原张家老庄,在这里镇压了一批反动地主。

  2月19日,红二十五军在虎坪涝池大院召开群众大会。会上选举成立了以回民魏茂顺为主席的鄂陕边区泗峡口苏维埃政府。大会结束后,群众燃起火把,分了张家老庄张学智等地主的粮食。

  同日,鄂豫陕省委常委会在这里召开,通过了《为完全打破敌人进攻争取春荒斗争的彻底胜利创造新苏区的决议案》。根据决议要求,红军干部迅速在回民聚居区内组织成立了泗峡口游击队和抗捐军,回民魏茂南为泗峡口回民游击队队长,回民马安升为副队长,领导群众投入抗粮、抗捐、抗债、抗夫、抗丁的“五抗”运动。

  当红二十五军主力离开不久,当地反动保甲武装、地霸倚仗国民党反动军队的势力,纷纷杀回来反攻倒算。魏茂南带领回民游击队在坎子山密林中坚持打游击。

湖北口回族乡坎子山村给新四军送过鸡毛信的回族老人魏登志

87岁的回族老人给新四军送过“鸡毛信”

  坎子山村今年87岁的回族老人魏登志,还向记者讲述给新四军送 “鸡毛信”的经历。1945年11月,土匪头子艾光清在坎子山一带行凶作乱,“清剿”当年与红军有联系的人。凡参加过抗捐队,分过地主财物,替红军送过信、带过路者,一律“滚坡” (悔过、立保证),并暗地里差人抄家、绑架或杀人,逼得方圆百余里的老百姓家破人亡。

  新四军大部队撤离湖北口(庙川)时,留下一支队伍,他们来到坎子山一带攻打土匪头子艾光清。1946年2月初的一天下午,上级部门得到消息说,万家山游击队员万永平、万永月叛变了,归顺了艾光清,准备当晚在万家山暗杀新四军战士杨金水。

  “我母亲是坎子山农会妇女主任,负责宣传工作。” 魏登志讲道,情况十分紧急,上级要求宣传部门送信。由于情况特殊,天快黑的时候,母亲把信交给我说,这封 “鸡毛信”关系到新四军战士和当地游击队员的性命,你必须在天黑以前送到。

  “当时,我给本村的魏恩堂家当长工放牛,为了掩人耳目,母亲让我吆喝着五头牛假装是送牛。”魏登志说,把信捏在手心,遇到人了就把信藏到鞋底里。翻山越岭跑了三十多里路后,终于到达了万家山,把信交给了新四军战士杨金水。

  “由于情报送达及时,有40多名新四军、游击队战士得救。”魏登志告诉记者,“从那以后,只要新四军或游击队遇到紧急情报,都由我送信。”

  魏登志曾先后为新四军送过5次“鸡毛信”。老人说,他很幸运,能参与革命活动。“虽然我做的微不足道,但是新四军英勇无畏让我很受感触。我在十几岁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魏登志动情地说,“现在赶上好的时代了,更应该继承革命传统,让革命精神薪火代代相传。”

回民同胞获得新生后迎来发展的春天

  “1946年7月,我中原突围部队的一部进入群众基础较好的鄂陕边区,在陕西镇安茅坪一带设立乡政府、组建回民支队,在湖北口的西川、桃园沟一带组建游击队,在湖北口、红岩一带筹建乡政权,在虎坪、泗峡口一带发动群众。一些回民青年再次在湖北口内外参加武装斗争。”李仁喜介绍。

  1947年冬,解放军陈谢兵团12旅挺进鄂陕边区,郧西县城解放。而在鄂陕边境的湖北口一带,却进行了整整两年的拉锯战。

  1947年11月17日,12旅36团解放陕西镇安县城。同月下旬,36团挥师东进到达茅坪、泗峡口,将刚刚设立的镇安县人民政府迁至泗峡口附近。镇安县辖湖北口回族乡(庙川区)及今镇安东部,泗峡口至湖北关一带为其三区。36团继续东进时,留下干部在这里组织农会,发展人民武装。组建了五个农会、五个民兵队,约400余人,大部分民兵是回民,其中包括一个20余人的回民妇女小分队。1948年1月,三区组织成立区分队,在审定的45名战士中,有44名是回民青年。

  1948年3月,区分队并入镇安独立营,编为三大队三排,排长是回民马平晏。回民排组建后,跟随独立营转战山阳、镇安、旬阳、郧西等地,参加攻打陕保三团等战斗20余次,因作战中英勇善战,常作为尖兵排打头阵。回民排还单独同杨德和的保甲队等地主武装作战30余次,有力地打击了反动地主的嚣张气焰。

  1949年5月第二次解放白河前夕,湖北口一带回民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作了各方面的支前准备,妇女们筹军粮,做军鞋,30多名民兵、40多名民夫,共同组成担架队一起上了前线。

  1950年初,湖北口回族乡(原庙川区)复属郧西。鄂陕边区各县反动乡保武装逐渐被消灭殆尽,湖北口回族乡也结束了为时两年的拉锯战,从此,这里的回民获得了新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来源:“学习强国”湖北学习平台)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