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奋进历程

游击之师——
红二十八军游击战争

发布日期: 来源:

  1938年3月,大别山处处透露着春的生机,一支浩浩荡荡的军队在崎岖的山路上蜿蜒前行。这就是刚由红二十八军和地方武装改编的新四军第四支队,此时正踏上挺进皖东抗日前线的征程。

  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战略转移,撤离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根据鄂豫皖省委的指示,1935年2月,中共鄂豫皖省委常委高敬亭在太湖县(今岳西县)重建红二十八军,坚持鄂豫皖边区的革命斗争。

  红二十八军的重新崛起,引起了国民党的极大惊恐。原以为红二十五军一走,就可以“砍尽山上树,挖绝红军根”,哪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如今又树起了红军旗帜。大雪纷飞中,敌三个师从西北、东北、正南三个方向合围过来。一周内,高敬亭亲自率领1000余名红军战士连续突破敌人三道封锁线,翻越大别山最高峰白马尖,部队终于胜利突围,脱离险境。接下来几个月,红二十八军转战皖西,西进桐柏,东返大别山,历程千余里,运用机动灵活的游击战术,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不仅恢复了部分老区红色政权,还建立了新的游击区,站稳了脚跟。

  在与敌优势兵力的作战中,红二十八军敢打敢拼,不仅改善了装备,提高了战斗力,还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战略战术:以游击战为主,辅以必要的伏击战;敌情不明不打,地形不利不打,伤亡过大不打,缴获不大不打;每战集中优势兵力,或击其头,或断其尾,突然迅猛,分割围歼……

  为适应对敌斗争需要,红二十八军创造性地建立了鄂豫皖边区各县的便衣队。便衣队一般由几人或十几人组成,党政军一体化,是以地方工作为主的武装工作队。他们组织发动群众,为红军筹粮筹款,掩护红军伤病员,营救被捕群众,搞侦察、送情报,成为红军联系群众的桥梁。鄂豫皖边区的便衣队星罗棋布,不仅数量多,分布广,而且活动范围不断扩大。便衣队将各自活动区域建成小块游击根据地,再与邻近的便衣队联系,小块根据地不断伸展,连成一片。游击根据地的建立与扩大,主力红军、地方武装所到之处都有依托,人力、财力、物力有保障。红军有时在山区打碉堡,有时在平原袭击乡镇,声东击西,变幻莫测,拖得敌军精疲力竭时,时而杀个回马枪、时而设下连环套,打得敌人焦头烂额,魂飞胆丧。

  从1935年2月到1937年7月,红二十八军在鄂豫皖边区进行了长达3年的游击战争,纵横三省40余县,牵制了敌人30万兵力,国民党军连换三任“剿总”都无可奈何,红二十八军始终拖不垮、打不散,在艰难困苦中保存实力并不断发展壮大,创造了游击战争的辉煌战绩。

  (来源:《红色荆楚》第二卷·节点)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